夯吾苗寨是湘西很有名的一個苗族村寨,與同處湘西的花垣縣十八洞村( “精準扶貧”的首倡地)都是國家精準扶貧脫貧幫扶示范基地。但作為一個旅游景區(qū),網(wǎng)上的評價褒貶不一。就風光和名氣而言,它肯定比不上與其相鄰的張家界和鳳凰古城,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如果你參加的是張家界、鳳凰古城的跟團游,估計十有八九會被導游帶到這個地方。當然,也有不少自駕游者慕名專程而去。所以,夯吾苗寨值不值得去?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因為,旅游本身就是“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事情,只要您以一種探索包容的心態(tài)去游覽,總會有所收獲。
在由張家界通往鳳凰古城的路途中,有這塊默戎鎮(zhèn)夯吾苗寨的指路牌。“夯吾苗寨”屬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的默戎鎮(zhèn)毛坪村,處湘西黃金旅游線張家界至鳳凰線的中段。“墨戎”為苗語,意為“有龍的地方”;“夯吾”為苗語,意為“峽谷溪邊美麗的家園”。夯吾苗寨的村民全部為苗族,這里是湘西苗族中唯一保存龍姓支系完整的生苗人,保存了完整且原始的生苗族人習俗,世代延續(xù)苗王權力機構。
夯吾苗寨地處的古丈縣,據(jù)稱是湖南“最小的縣”,素有“有一家炒辣椒,全縣打噴嚏”的說法。這里有“歌舞之鄉(xiāng)”、“舉重之鄉(xiāng)”等美譽,著名歌唱家何紀光、宋祖英就是出身與此。縣域境內有多個生苗人世代居住的村寨。
苗族有“生苗”、“熟苗”之區(qū)分,這種區(qū)分源于明代,中央王朝對處于各經(jīng)制府州縣和土司直接管轄下的苗民謂之“熟苗”,既未建制設官又無土司管轄的苗民則被稱為“生苗”。即在軍事上被征服,政治上經(jīng)過“王化”和接受漢族文化的苗民,謂之“熟苗。”反之,則謂之“生苗”。現(xiàn)今通常將被漢化苗族稱為“熟苗”;“生苗”則指依然保持自己民族特色和傳統(tǒng)、未被漢化的苗族。
景區(qū)入口的苗族歷史介紹。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目前散布在世界各地。苗族歷史上經(jīng)歷了五次大遷徙,首先是因為遠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沿長江向東遷徙到達長江中游地區(qū)。在此定居多年后,成立部落,號稱“九黎”族,戰(zhàn)敗炎帝族。在黃帝與炎帝聯(lián)手下,九黎族兵敗,退回洞庭、彭蠡之間,建立起“三苗部落”聯(lián)盟,即為第三次遷徙。后因三苗部落日漸強大,遭統(tǒng)治者打壓而分化瓦解,被迫分途遷徙,其中一支轉移到今湖南西部,此為第四次遷徙。第五次大遷徙是被當期統(tǒng)治者一再進剿下,屢次敗逃并開始分散,其中一支被迫逃進湖南武陵山區(qū),此即為夯吾苗寨之先祖。
夯吾苗寨坐落在青山下,籠罩在云霧里,靠山而生、靠山而立,地域相對封閉固定,與其他民族融合度低,是比較典型的“生苗寨”,至今完整地保存了苗族人的一系列宗制,以及眾多民俗習慣。夯吾苗寨共分三大寨,其中上、下兩寨還沒有對游客開放,目前開放的是中寨。
現(xiàn)在的夯吾苗寨已是今非昔比,有多位國家領導人來進行過視察調研,現(xiàn)在這里已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示基地、精準扶貧脫貧幫扶示范基地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