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張水明) 2月26日下午3時,隨著一聲清脆的法槌聲,一起名譽權民事糾紛在漢川市人民法院分水人民法庭開庭審理,法庭組織5名人大代表觀摩和監督,庭后以“代表說理+法官釋法”參與該案件調解,原本爭執不下的雙方態度逐漸緩和。
原告劉某已年過七旬,1月22日,劉某到某超市購物后準備離開時,超市門口的檢測裝置響了起來,第2次、第3次通過時檢測裝置還是響,該超市便打“110”報警。公安干警趕來后排查原因,發現劉某穿著的褲子上一根小磁條沒有撕下來。劉某解釋道,這褲子是在其他超市購買的,已經有兩三年了,當他離開任何超市門口時,檢測裝置都會響。劉某認為被視為“小偷”,自己名譽受損,于是起訴該超市。
庭審由庭長朱濤擔任主審法官,從庭前書記員宣讀法庭紀律到法庭調查、舉證質證、法庭辯論,庭審過程有條不紊,人大代表們細心觀察法官禮儀及庭審階段的各個環節,對庭審活動作出較高評價。因存在分歧,庭審中雙方沒有達成調解協議。庭后,人大代表們對庭審中雙方爭議的焦點進行分析和梳理,對案件的處理給出建議,通過耐心細致地做工作,雙方矛盾得到進一步緩解。
“這次‘零距離’觀摩庭審讓我感受到法院為維護司法公正,為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我會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逐一給雙方分析,從人情道德等方面分析利弊,有效化解糾紛。”人大代表周麗軍說道。
分水鎮人大辦公室主任段紀洲介紹,為踐行“共同締造”,推進法治鄉村建設,近年來分水法庭干警利用晚上的時間開展“法治夜學”活動,將“講堂”搬到村民家門口和田間地頭,群眾的法律意識有所提高。人大代表“家站”與人民法庭聯動工作機制建立以來,該鎮充分利用人大代表聯絡工作室、人民法庭駐代表“家站”工作室,搭建雙向溝通平臺,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格局,人大代表積極參與解紛,去年7月以來,人大代表先后4次共30余人次參加庭審,矛盾糾紛得到實質性化解。
“小案貼民心,和解顯溫情。發揮人大代表熟悉社情民意、公信力高、協調力強的優勢,繼續創新方式方法,不斷增強與人民法庭的良性互動,讓‘人大代表聯絡工作室’等成為代表聯系群眾的‘連心橋’,不斷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分水鎮人大主席吳向陽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