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世界范圍內,各國之間存在爭議的領土還有很多,甚至有的國家為了爭地盤從而大打出手。
而為了解決領土糾紛,有一些國家會對爭議領土以共享主權的方式同時對爭議領土實行管制。
在共管領土中有一種特殊的共管模式——時間共管,意思就是共管國家在分別有部分時間享有主權。
這種模式全球僅有一例,那就是法國與西班牙共管的費桑島。費桑島東西長約210米南北寬約40米,面積6820平方米,法國和西班牙輪流對這塊還沒有足球場大的小島行使主權,半年一輪換。
▲費桑島的兩岸城市已經連為一體
費桑島位于比達索亞河中央,這條河發源于比利牛斯山向西注入大西洋,是法西兩國700多公里邊境線的組成部分。
至今法西兩國已經進行了超過700次的主權交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費桑島如此“奇葩”的管理模式?她在過往的歷史歲月中經歷了什么?
▲費桑島的位置
一、法國國王的“傷心之地”
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以比利牛斯山脈為陸上國界,這條邊界是9-15世紀法國、西班牙兩個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逐步劃定的。
公元843年法蘭克帝國一分為三,位于最西部的西法蘭克王國逐步演化成了今天的法國,其南部邊界開始向比利牛斯山推進,控制了比利牛斯山脈,費桑島所在的區域成為了法蘭克的領土。
▲公元719年伊比利亞半島的伊斯蘭勢力
山脈以南的伊比利亞半島則在公元8世紀后被阿拉伯人占據,比利牛斯山脈又成為了當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世界的分界線。隨著基督徒開展的收復失地運動,阿拉伯人連同著他們所信奉的伊斯蘭教在1492年徹底退出了伊比利亞半島,半島上的幾個基督教王國除葡萄牙外合并成了西班牙王國。
在伊比利亞半島上,還存在一個不屬于任何印歐語系的獨立民族,巴斯克人,他們長期生活在比利牛斯山脈西側地區,和法國、西班牙都沒有隸屬關系。
但隨著法西兩國的擴張巴斯克人被法西征服,大部分并入西班牙小部分并入法國。費桑島所在的比達索亞河流域也是巴斯克人的聚居地,也成為了法西邊境的組成部分。
▲被兩國瓜分的巴斯克人聚居區(淺橘色)
隨著民族國家的逐步形成,法西兩國都想成為西歐的主宰,16世紀初的西班牙由胡安娜女王和她的兒子查理五世共同統治,由于胡安娜精神不正常,所以查理五世便成為了西班牙實際的主宰,法西兩國的沖突也在查理五世統治時期爆發了。
查理五世的祖父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大公,當他的祖父在1519年去世時,查理先是繼承了祖父的奧地利大公位,接著通過賄選擊敗法王弗朗索瓦的挑戰,順利當選神圣羅馬帝國皇帝。
他還通過新航路的開辟在美洲開拓出大片殖民地,哈布斯堡王室成為歐洲大陸上首屈一指的家族,查理五世成為16世紀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封建君主。
▲查理五世和他的帝國(綠色區域)
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敗選后很快又將擴張的目光瞄向了當時陷于分裂的意大利半島,可不巧的是查理五世也看上了這里,法西兩國在意大利大打出手。
結果法國國王在1525年的帕維亞一戰中戰敗,自己也成了西班牙人的俘虜被關押在馬德里。在放棄意大利、尼德蘭的領土要求后弗朗索瓦一世被允許回國,但西班牙人要求用兩位法國王子來代替他們的父親做俘虜。
為了避免國王和王子都落入西班牙人手中,法國人要求在法西邊境上交換俘虜而不是到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西班牙人只想盡快落實條約款項無意在人質問題上節外生枝,就同意了法國人的要求,但前提是必須在西班牙一側。
于是法西兩國邊境且處于西班牙治下的費桑島登場了,她成為了這次交換王室人質的歷史見證者。
▲帕維亞戰役
被俘一年后弗朗索瓦一世在費桑島上被釋放了,他那可憐的兒子們就不這么幸運了,從他們踏上費桑島的那一刻就淪為了西班牙人的階下囚,他們被帶到馬德里關押起來。
當弗朗索瓦回國后立即撕毀了之前與西班牙的合約,查理五世惱羞成怒,他把兩位法國王子——8歲的小弗朗索瓦和6歲的亨利投入了地牢,那里除了兩把椅子和草墊再別無他物。兩位小王子只得以彼此為伴在陰暗的牢房里度過了5年多的囚禁歲月。
1531年法國再次與西班牙簽訂條約并出重金贖回了兩位王子。兩位王子順著來時的路回到了法國,當他們再次經過費桑島時回想起這5年來西班牙人帶給他們的屈辱,不知會是怎樣一番感受。
▲弗朗索瓦一世(左)與亨利二世(右)
但不管怎么說兩位法國王子恢復了自由,年幼的亨利日后還成為了法國國王——亨利二世。
由于童年的痛苦經歷讓亨利二世對西班牙沒有一丁點的好感,亨利二世上臺后繼續和西班牙爭奪意大利,戰爭又進行了12年但法國卻始終處于下風,眼看勝利無望亨利二世再次以放棄意大利的領土要求為代價同西班牙恢復了和平。西班牙控制了意大利半島,法國暫時失去了西歐強國的地位。
經歷換俘事件后的費桑島就如同被上帝賦予了特殊的使命一般,在法西兩國交往中開始扮演不可或缺的特殊角色。畢竟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法西兩國的競爭與合作都不會就此而終止,此后的費桑島見證了一幕又一幕法西宮廷外交的重大歷史時刻。
▲費桑島成為兩代法王的傷心地
二、見證歷史的“外交之島”
自從1526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和亨利二世以俘虜的身份登上費桑島,90年后又一位法國國王登上了費桑島,只不過這次他的任務不是扮演俘虜,而是來“相親”。
到16世紀末西班牙依然是歐洲大陸上整體實力最強大的國家,而法國也一直試圖取代西班牙的老大位置。1610年路易十三繼任法國國王,由于年僅9歲法國的統治權被其母親把持,這位不到40歲的王太后目光短淺,竟然希望讓死敵西班牙支持法國的擴張。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一改法國對抗西班牙的國策,在1615年強迫兒子路易十三和女兒伊麗莎白來到了費桑島與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和他的姐姐安妮會面。
這是一場17世紀的“頂級相親會”,目的旨在實現法西兩國王室的聯姻。此時的費桑島早已不是16世紀更換人質時那般荒涼的景色了,島的四周建設了與四座與陸地連通的橋梁,島上也建設了供王室成員會面用的建筑。
最終兩對新人在費桑島上情定終生,順利牽手步入了婚禮殿堂。值得一提的是路易十三與安妮的兒子就是法國歷史上威名赫赫的“太陽王”路易十四。
▲法國國王夫妻(上)與西班牙國王夫妻(下)
法西兩國雖然聯姻,但這并不影響戰爭之神的光顧。1618年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成為了神圣羅馬帝國的新任皇帝,斐迪南的天主教信仰引起了帝國境內新教徒的恐慌,兩派的戰爭就此爆發了。
歐洲其他國家相繼選邊站隊加入戰爭,西班牙由于共同的天主教信仰和哈布斯堡家族的血緣聯系,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天主教聯盟一方。而法國為了奪取神圣羅馬帝國的土地,同時削弱國內的天主教勢力,選擇加入新教聯盟一方。法西兩國再次兵戎相見,只不過戰斗大都在神圣羅馬帝國領土上進行,基本上沒有波及法西本土。
這場戰爭持續了30年,天主教聯盟的神圣羅馬帝國作為主戰場飽受戰火摧殘,損失了超過30%的人口和大量土地,西班牙也由于在戰爭中受挫失去了一等強國的地位。
新教聯盟的法國在戰爭中獲得了許多領土,為其稱霸歐陸奠定了基礎。戰后各方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首次確立了國家主權原則,破除了中世紀以來的神權政治體制,奠定了此后三百余年的國際關系的基礎。
▲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條約簽訂后法西雙方就如同拳臺上不肯罷手的拳擊手,他們都不打算就此放過對方,比賽被拖入了加時賽。
1649年法國國內爆發了“投石黨”起義,西班牙趁火打劫入侵了法國。法王路易十四平息叛亂后迅速聯系英國共同對付西班牙,在英法聯合打擊下西班牙漸漸不支,被迫跟法國展開和談。
▲費桑島上的談判
法西外交代表選定費桑島作為和談地點,雙方從1659年8月到11月間進行了24次會談,最終確定了《比利牛斯和約》的主要內容。
除了西班牙割讓土地的條款外,路易十四還應該迎娶西班牙公主泰蕾莎為王后,西班牙則提供50萬克朗的嫁妝。比達索亞河再次被明確為法西界河,但河中的費桑島卻沒有被一分為二,她作為兩國和平的特殊見證者從西班牙領土變成了法西共管領土。每年的2月至7月西班牙享有主權、8月至次年1月法國享有主權。
1659年12月,路易十四登上費桑島見到了未婚妻泰蕾莎。44年前二人的父母便是在這里第一次見面,如今他們延續了父母的姻緣,當然這種姻緣掩蓋下的是現實的政治利益考量。
▲路易十四與泰蕾莎
但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就如同上一次聯姻沒有為法西帶來和平一樣,路易十四與泰蕾莎的結合依然沒有帶給兩國和平反而卻給下次戰爭埋下了伏筆。
1665年9月,路易十四的岳父——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去世,由于腓力四世一直沒有兌現50萬克朗的妝奩,路易十四以此為借口要求繼承一部分西班牙領土。法西兩國矛盾再次激化,此時法國國力不斷上升,而西班牙在前幾次戰爭中受挫實力下降,法國一直想趁此機會從西班牙身上獲得更多的土地。于是此后相繼爆發了“遺產繼承戰爭”和“大同盟戰爭”。
兩次戰爭均以法國奪取部分西班牙領土而告終。由于法國擴張的重點是西班牙統治下的低地地區(今荷蘭、比利時等地)以及神圣羅馬統治下的德意志地區。這兩個地區位于法國的北方和東北方,而法西兩國的邊境卻很少被戰火波及,雙方共管的費桑島也沒有被戰火蹂躪,依然保持著“法西共治”的局面。
▲不斷擴張的法國
就在法國人擴張受阻的時候,上帝送給了法國人一個意外驚喜。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由于身體不好無法擁有自己的孩子,而法國國王是卡洛斯的姐夫,奧地利君主是卡洛斯的姑父,法奧兩國都想通過姻親關系獲得西班牙的王位。
卡洛斯二世出身哈布斯堡家族,他更想把王位給奧地利人但是指定的繼承人卻提前一步去見了上帝,而且奧地利人想獨占西班牙的全部土地,堅決不向法國讓步,結果王位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希望保持帝國完整的西班牙貴族最終迫使卡洛斯二世放棄了奧地利人,轉而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侄孫——出身法國波旁家族的菲利普。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前的歐洲
奧地利人不甘心失敗,他們聯合英國人發動了對法戰爭,經過13年的對抗,菲利普最終以不得兼任法國國王、法西兩國不得合并為條件獲得了西班牙王位。西班牙與法國自此同處于波旁王室的不同分支的統治之下。兩國進入了蜜月期,包括費桑島在內的法西邊境也享受了近100年的和平。
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的波旁王室,法西又陷入到了敵對狀態,兩國在19世紀的半島戰爭和卡洛斯戰爭中再度兵戎相見,但這都沒有改變費桑島的地位,這座小島面積有限并不是法西爭奪的目標,只是見證歷史的特殊地位才賦予了她兩國共管的地位。
即便在戰爭歲月里,也沒有人特意去占領這座沒有戰略價值的小島,費桑島依然按時的更換著主人。費桑島的象征意義要遠大于實際意義,也正是這一點讓費桑島能夠在紛繁復雜的法西爭斗中獨善其身。
▲17世紀的費桑島
三、獨一無二的“共管領土”
除了在法西王室交流中扮演特殊角色,費桑島所在的區域最早是巴斯克人的家園,即便被法西兩國兼并,巴斯克人依舊是這里的主體民族。
如今西班牙境內生活著約260萬巴斯克人,約占西班牙總人口的5%。而法國的這兩項數據則分別是28萬和0.4%。由于在西班牙境內的人口較多,和西班牙主體的卡斯蒂利亞人文化習俗并不完全相同,為了安撫巴斯克人長久以來西班牙政府一直盡可能的給予他們自治權。
被法西兩國分割的巴斯克人也通過費桑島進行交流,兩邊的巴斯克人定期在費桑島舉行會議,確保分隔兩地的族人在經濟文化上能夠交流無阻。
▲費桑島兩側的城鎮
1659年以前,費桑島一直屬于西班牙伊倫市管轄。實行共管后法國也將費桑島納入了自己國家的行政區劃中,歸屬昂代伊市管轄。由于費桑島的特殊地位,法西兩國又分別設立了管理費桑島的“專員”,這一職務類似于列強派駐屬地的總督,只不過這個彈丸之地的“總督”職務是象征式的,沒有過多的權力。
法西兩國規定專員一職由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海軍基地指揮官和法國巴約訥海軍基地指揮官擔任。兩位軍官的軍銜相同,職級對等是為了更加便捷的溝通。專員們除了率領軍隊登島舉行主權交接儀式外,日常的管理還是委托給島嶼兩岸的兩座城市的市長。
19世紀50年代后,法西兩國政府在費桑島上舉行過多輪邊界談判,旨在更加明確細致的劃分兩國的比利牛斯山邊界。兩國還在島上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以紀念《比利牛斯條約》。
除了國家層級的外交,島嶼兩岸的法國昂代伊和西班牙伊倫也定期在島上舉行地方層級的會談。商討兩地居民對比達索亞河的漁業和水源分配。
▲島上的紀念碑
時光荏苒,如今的費桑島又恢復了往日河心島的原始風貌,曾經存在的四座橋梁以及島上的建筑早已消散在歷史的風塵中。只留下那座修建于19世紀的紀念碑向人們講述著過往。
二戰結束后,隨著歐洲一體化程度的加深,軍事征戰已經變成了昨天的故事,如今的法西邊界已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和平邊界。由于同處申根區,邊境上的兩國民眾可以自由往來于邊境兩側。
西班牙的管控日期為2月1號至7月31號,這就預示著每年8月1日零時,島嶼的主權就被交到了法國人手上。20世紀末,由于西班牙境內的巴斯克獨立組織“埃塔”經常制造恐怖襲擊并偷越國境,法西兩國取消了島上的主權交接儀式,改由信件告知的方式宣告主權交接。
2012年2月1日,法西兩國舉行了21世紀的第一次主權交接儀式,法國和西班牙的“專員”各自率領十余名海軍軍人登島,在島上紀念碑前升降兩國國旗,宣告主權交接完成。
▲法西兩國的主權交換儀式
不過這座島嶼至今不允許平民上島。只有取得法西軍方特許的昂代伊和伊倫的市政人員被允許定期登島修建草坪和樹木。不過費桑島距離法國和西班牙河岸的距離分別是45米和30米,民眾都可以目視到這里,而且由于西班牙一側的河流較淺,枯水季時人們甚至可以步行涉水登島,所以法西的警察需要時不時的去驅逐在島上露營的人們。
由于島嶼面積有限,并沒有太多開發利用的價值,所以除了紀念碑以外法西兩國都沒有在對島嶼進行建設。費桑島更多的是扮演兩岸市長溝通的平臺,討論附近漁業、水源的劃分以及環境治理的職責分配。
比達索亞河的河水還在向西流淌,為了避免島嶼被河水沖散,兩國出資修筑石壘將島嶼保護起來。曾經的王子與公主已經不會再回來了,但費桑島的管理模式也為人們提供了寶貴的思路。戰爭并不是解決領土爭議的唯一方法,發揮人類的智慧,或許那些兵鋒對峙的戰爭前線在將來的某一天就會變成和平交往的窗口。
▲島邊的指示牌還記述著往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