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正處于一種撕裂的狀態。
你說現在成交好嗎?房企凋敝,土拍冷淡,新房市場成交數據依然低迷。
但在另一面,卻是香港“撤辣”后的瘋狂,各大城市看房人數暴增的火熱。
哪一面才是真實的樓市?
今年才過了兩個多月,樓市卻出現了三大低迷信號。
第一個信號:
房企的銷售規模,大幅縮水。
據克而瑞統計,今年2月,百強房企銷售業績規模創下近年新低。
TOP100的房企僅實現銷售操盤金額1858.6億元,環比降低20.9%,同比降低60%。
考慮到今年2月是春節月,數據還將1月份的銷售規模也給累計了進來,結果今年前兩個月加起來,百強房企實現銷售操盤金額也才4209.1億元。
同比跌幅達48.8%,近乎腰斬。
而且今年前兩個月,百強房企中銷售金額超過百億的,只剩下12家房企了。
而去年同期,達到百億銷售額的房企還有20家,2022年的時候有25家。
能賺錢的房企正在越來越少。
第二個信號:
一些頭部房企,也開始割肉求存了。
比如一直被譽為房企優等生的萬科,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近期有消息稱,萬科正與以保險公司為主的貸款機構商談非標債務延期。
這讓市場很是震驚,萬科這樣的房企,居然也撐不住了?
萬科從1月末以來,就開始加快處置自己旗下的優質資產,先是將深圳高新投6.16%股權出售給深投控,緊接著,萬科又將旗下最為優質的商業項目之一,上海七寶萬科廣場50%股權,以7折轉讓給領展……
曾經民營房企的標桿碧桂園,更是站在懸崖邊上了。
2月28日,碧桂園因一筆本金約16億港元的逾期債務,被債權人提出清盤呈請,使得碧桂園股價大跌,盤中一度跌逾13%。
為了償債,碧桂園最近也在瘋狂打包出售旗下的資產。
雖然碧桂園是大概率不會被真的清盤的,但是這一次碧桂園也算是被逼到墻角了。
第三個信號:
今年核心城市的首輪土拍,成色不高。
一般來說,開年第一場土拍都會搞得熱熱鬧鬧的,地方會拿出一些優質地塊,房企也會捧捧場,再不濟也會有城投兜底。
可這一次的劇本卻不太一樣了。
據克而瑞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25日,全國300城經營性土地成交2194萬平方米,同比降幅超過50%,處于歷史低位水平。
就拿2月北京土拍的5宗地塊來說,只有2宗地塊觸及15%封頂線,其余地塊均零溢價或低溢價成交。
廣州1月的首輪土拍更尷尬,天河和白云兩宗地塊,居然慘遭流拍。
今年樓市的地獄難度開局,怕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新房市場的低迷。
我將今年前兩個月一線城市的新房成交數據同去年做了一個對比,結果很明顯,今年的新房成交量全面下滑。
一線城市新房成交整體下跌35.69%。其中上海跌幅最大,前兩個月新房成交量同比去年下跌61.3%。
為什么新房市場會慘成這樣?
不是開年以來,很多開發商都發喜報,說去化很不錯嗎?不是很多數據都顯示中介的帶看量幾倍十幾倍的增長嗎?
首先,雖然新房市場整體低迷,但是也會有一些局部性的行情。
就拿深圳來說,像南山的超高層住宅綠景白石洲,節后首個新開盤的項目卓越九瓏,沙井的珈譽府……
這些項目都迎來了開門紅,只不過這些熱銷的新盤無一例外,都存在著極大的讓利。
比如綠景白石洲,周邊新盤均價15萬,它直接打出了一口價8字頭的優惠。
沙井的新盤打完折直接降到4字頭,要知道,周邊二手房價格都還在5.4萬/㎡。
還有郊區坪山的樓盤,把價格直接從4萬降到了2.5萬,甚至引發了老業主維權。
再說帶看量的增長,也很容易理解,都被二手房分流了。這已經是一個全國性的趨勢了。
據克而瑞統計,2023年全國30個重點城市的二手房總量出現明顯上升,達1.8億平方米,成交量同比上升了33%,創下了近年來的新高。
而在整體成交占比中,二手房的成交量占比已經達到53%,首次超過一手房。
一線城市中,新房和二手房的分化還要更加嚴重。
從今年前兩個月,四個一線城市的一二手成交數據可以明顯看出,二手房成交量往往超出新房好幾倍。
比如上海,2020年的時候,上海新房成交量能去到19萬,二手房成交量僅僅6.6萬,中間差了近3倍。
而到了去年,上海二手房成交量已經達到18萬,新房成交卻僅有7.5萬,主次瞬間顛倒。
今年前兩個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和新房的差距,已經達到了4倍之多。
相比今年前兩個月新房成交的同比跌幅來看,二手房成交量相比去年同期整體跌幅不大,甚至像深圳還出現了明顯的上漲。
所以分流了新房市場的二手房,其實已經默默挑起了樓市復蘇的大梁。
二手房為何可以奪了新房的江山?
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新房供應量大幅減少,而其中改善型住房的占比卻在增多,導致剛需向二手房轉移。
據諸葛找房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重點15城批準上市面積為546.57萬㎡,環比下降38.8%,同比上升5.4%。
其中一線城市批準上市新房面積環比減少52.3%,同比減少8.1%。
整體數量減少也就算了,偏偏這兩年開發商全都把核心區和改善項目當做主戰場。
據中指數據顯示,今年1月全國30城成交面積段中,有21個城市120-144平面積段產品的成交套數出現明顯提升。
比如北京,今年1月90平以下的剛需產品成交量同比下降2.6%,占比為29.4%;而90-200平的改善住房,成交量同比增長了8.2%,占比達到61.1%。
不是剛需不想買新房,而是新房留給剛需的余地太少了,而失去了剛需的新房,成交量自然就少了依仗。
另一點則是,二手房的性價比,正在全面碾壓新房。
當下新房價格“破發”的現象實在是太常見了。
前不久,北京西三環的豪宅產品中海甲叁號院,新房價格12.5萬/㎡,但是隔壁剛收房不久的次新掛牌價11.5萬/㎡……
你要是購房者你怎么選?不是新房買不起,實在是次新更有性價比啊。
即便是新盤能夠做好價格管控,可還是無法抵擋周邊二手房業主賣房的決心。
就拿北京通州來說,在售的新盤基本都在6萬左右,但是周邊單價3-4萬的二手房比比皆是。
沒辦法,過去兩年各地二手房價格回調的實在是太充分了,打起價格戰新房完全沒法比啊。
更別說新房根本也不敢大規模打價格戰,前不久住建部在開會的時候才提到,要防止房地產大起大落。
畢竟新房市場可是關系到房企、土地、地方錢袋子等一系列要素的。
比市占率比不贏,拼價格也拼不過,更別說二手房還能保證現房交付,即買即住。
新房市場表示,真的好難……
可正因為新房市場牽扯的要素過多,所以才必須要救。
怎么救呢?
今天兩會的報告中,對于房地產的最新表述是: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完善商品房相關基礎性制度,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這里的重點在于“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去年11月,住建部部長倪虹在答記者問時,就提出過:
過去的房地產市場是在解決‘有沒有’的時期,追求速度和數量的發展模式,而現在應該解決的是‘好不好’的問題
這兩種說法其實本質是一樣的,就是在為商品房找準定位,
未來保障房解決住的問題,二手房則主打剛改市場,而新房則會面向改善和豪宅。
也只有全面進軍高端市場,新房才有可能脫離當下的價格泥潭,真正做到拉升區域價值,實現板塊輪動。
而對于如何解決眼下的問題,則只能通過政策引導,讓新房市場緩慢出清,逐漸復蘇。
說白了就是,在穩住房價的情況下,去庫存,給房企融資。
最近住建部連續發聲:
- 加速地產白名單落地;
- 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防止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
- 以需定建,有力有效有序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
這其中就直接關系到接下來新房市場的走向。
房地產白名單是為了給房企融資,讓出險的優質房企甩開包袱。
“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的提出,則是為了控制新房庫存,穩住新房價格。
而保障房的加速建設,則是為了讓房地產雙軌制更快形成,讓有價值的房子可以漲價。
可以預見,后續在政策端的支援上,會越來越傾向于新房市場,給到房企更多的金融支持,給優質的核心區項目更大的定價權。
但是整個新房市場的拉升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郊區的剛需盤,甚至是核心區一些品質感不強的產品,還是會陷入價格戰的泥潭,甚至直接變成保障房。
不過核心城市靠近核心區的部分優質新盤,有很大概率會有淘筍打新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