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熱愛在舞臺上表演的瞬間,當看到觀眾在我的表演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便覺得開心。”
(攝影 王蕾/人民畫報)
馮英,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中央芭蕾舞團舞蹈學校校長,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芭蕾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79年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1980年加入中央芭蕾舞團,曾主演《天鵝湖》《吉賽爾》《堂·吉訶德》《魚美人》和《紅色娘子軍》等劇團上演的所有中外保留劇目。近年來,在她提出的“三足鼎立”藝術發展方針指導下,劇團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舞臺上,她是第三代瓊花,
是白天鵝與黑天鵝,
是吉賽爾,也是吉特麗。
她在中央芭蕾舞團(以下簡稱“中芭”)
塑造了多個經典形象,
2009年,她開始擔任中芭團長。
她的每一次轉身,都是詩的篇章,
帶領著中芭的藝術家們
用足尖的藝術講述著中國故事。
她是馮英,
芭蕾是她心之所向,生命所歸。
邂逅芭蕾?一生情深
“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就知道了,這樣的行業真的是一板一眼,必須腳踏實地去追求藝術極致之美。”
馮英的身上有芭蕾舞演員特有的氣質。雖已“掛靴”離開舞臺二十余年,但芭蕾帶給她的美,如血液般流淌在她周身。
1963年,馮英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出生,1973年被選進中央五七藝術大學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院前身)學習芭蕾舞。天生條件并不出眾的她從此開啟了與芭蕾舞的奇妙邂逅。
“我有先天的不足,每個腳背后面距骨三角骨位置都多一塊骨頭,在繃直腳尖時會承受巨大的疼痛。”馮英說,為了追求心中完美的藝術,便通過手術拿掉了多余的兩塊骨頭。
盡管身體條件并不完美,但她憑借著后天的努力不斷去彌補。練功時,別人做一遍的動作,馮英做五六遍;體能訓練時,別人跑1500米,她就加到3000米。多年的堅持讓她習慣了高強度訓練,也讓她在舞臺上展現出了超凡的技藝。藝術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她從來不覺得練功有多苦。“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就知道了,這樣的行業真的是一板一眼,必須腳踏實地去追求藝術極致之美。”馮英說。
1980年,馮英進入中央芭蕾舞團,憑借扎實的功底和出色的舞臺表現力成為主力演員,出演了中央芭蕾舞團幾乎所有的經典劇目。《吉賽爾》《紅色娘子軍》《天鵝湖》《希爾維婭》《堂·吉訶德》《睡美人》《羅密歐與朱麗葉》《林黛玉》《魚美人》《雁南飛》《楊貴妃》……馮英用她的足尖講述著每個角色的喜怒哀樂。她的表演既有力量又不失柔美,既有激情又不失細膩。“我熱愛在舞臺上表演的瞬間,當看到觀眾在我的表演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便覺得開心。”
1979年,芭蕾舞劇《林黛玉》中,馮英飾演林黛玉 。
1982年,馮英被派往法國巴黎歌劇院進修一年。曾師從莫里斯·貝雅、侯塞拉·海德華等藝術大師。
1985年,時任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團長和首席編導的魯道夫·紐里耶夫來到北京,為中央芭蕾舞團排演其改編的《堂·吉訶德》。馮英在劇中扮演女主角吉特麗,受到紐里耶夫的指導。
1985年,馮英獲得第一屆全國芭蕾舞比賽女子獨舞第一名。圖為馮英表演《柴可夫斯基雙人舞》女變奏。
1995年,馮英在芭蕾舞劇《睡美人》中飾演紫丁香仙子。
芭蕾經典舞劇《天鵝湖》在馮英的舞臺生涯中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1979年,馮英從北京舞蹈學院畢業,她選擇《天鵝湖》作為自己的實習劇目;1996年6月20日,北京保利劇院,馮英與6歲的女兒同臺,最后一次跳起《天鵝湖》。黑天鵝那經典的“32圈揮鞭轉”,成為馮英舞臺生涯的標識。當足尖輕觸舞臺,每一次的旋轉和跳躍,都傳遞著她對藝術的無限敬仰和熱愛。
1979年,馮英飾演《天鵝湖》的黑天鵝奧黛麗。
看家劇目 歷久彌新
“《紅色娘子軍》用西方的芭蕾語匯,融合戲曲、武術等中國元素,本身就是創新。從造型來講,它也顛覆了原來大家對于西方古典芭蕾的認識。”
《紅色娘子軍》開創了中國芭蕾舞史上成功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先河,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典范作品,在國內外常演不衰,也成為中芭的保留劇目,被譽為“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
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馮英從小就聽著《紅燈記》的唱段和《紅色娘子軍》的旋律長大。1992年,《紅色娘子軍》迎來重排,馮英成為第三代瓊花。她回憶當時接演瓊花壓力很大,要將《紅色娘子軍》里中國人獨有的“精、氣、神”傳承下去,同時還要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并實現技術的突破。為了塑造一個強壯有力的瓊花的形象,馮英甚至去口腔醫院做了牙托,以使面部更加飽滿。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第二場中,馮英飾演的瓊花控訴南霸天的滔天罪行。
在馮英眼中,《紅色娘子軍》是中芭的“傳家寶”,也是自己演藝生涯中的重要印記。到如今,“瓊花”已經傳承到第六代了。馮英表示,傳承意味著繼承和創新,變與不變,都折射著時代的變化。
2017年2月15日,澳大利亞墨爾本藝術中心首演《紅色娘子軍》,時任維多利亞州州長丹尼爾·安德魯斯受到首演盛況的感染,現場學起了“常青指路”。
今年是《紅色娘子軍》首演60周年,該舞劇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馮英認為,“頭戴軍帽,腳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將芭蕾的精華與中國的氣派融為一體,貼合我們的民族情感,傳遞著中國的精神氣質,表達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劇中展現的精神風貌始終激勵著每一代青年砥礪奮進,值得世代弘揚、薪火相傳。
舞韻連心 互美互鑒
“回望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和人文情感,我們一直嘗試用現代語匯、西方舞蹈形態表達,相互融合。”
西方芭蕾經過400多年發展,陸續形成意大利、法國、丹麥、俄羅斯、美國等不同學派,任何一個學派都與其自身民族性格緊密相連。
1997年,馮英開始從事教學、排練、編導工作。2009年2月27日,馮英在自己生日前一天受命擔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在馮英看來,無論是芭蕾舞還是交響樂、歌劇,將西方優秀的文藝表現形式本土化,既體現了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互鑒的能力,也激勵我們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因此,她提出“傳承古典、創新民族、開拓現當代”的藝術創作思路,引領中央芭蕾舞團走出了一條古典與現代、民族與世界創新融合的發展道路。
“既要能演繹好古典的,如《天鵝湖》《吉賽爾》,把浪漫芭蕾展現到極致,這就像本教科書,承載著深厚的藝術歷史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又需要傳統的、嚴謹的、規范的表達。”她也深知,要讓中國芭蕾舞在世界舞臺上發出更響亮的聲音,必須向歷史縱深處追索,不斷創新。
馮英飾演《天鵝湖》中的白天鵝奧杰塔。中央芭蕾舞團曾于1958年、1996年、2003年和2007年先后排演過4個版本的《天鵝湖》。《天鵝湖》中著名的舞段有“白天鵝雙人舞”“四小天鵝”“三大天鵝”,以及“黑天鵝雙人舞”等。中央芭蕾舞團的《天鵝湖》以陣容龐大、功底深厚的“群鵝”享譽世界。
馮英在芭蕾舞劇《吉賽爾》中的劇照。《吉賽爾》是浪漫主義芭蕾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作品,講述了美麗、純真的少女吉賽爾與阿爾布萊希特伯爵之間愛與背叛、寬恕與救贖的故事。
中國芭蕾的根深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成團60多年來,中芭已經擁有了200多部劇目,很多劇目講述著中國故事。馮英說:“回望中華民族燦爛文明和人文情感,我們一直嘗試用現代語匯、西方舞蹈形態表達,相互融合。”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在保持芭蕾藝術本質的基礎上,融入中國的文化元素和審美觀念。這種融合讓中國芭蕾在保持國際性的同時,也具有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
2024年1月26日,中央芭蕾舞團在酋長國皇宮劇院演出芭蕾舞劇《過年》。謝幕時,馮英同演員們一起走上舞臺,向觀眾表達謝意。
2024年1月15日下午,中央芭蕾舞團的演員們在天橋劇場彩排交響芭蕾《黃河》。此劇目根據《黃河大合唱》創作,以抗日戰爭為歷史背景,通過跨越時代的經典音樂和細膩磅礴的舞蹈,展現了中華兒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攝影 王蕾/人民畫報
馮英坦言,探索中國芭蕾的獨特韻味充滿艱難,但她堅信,傳承和創新會讓中國芭蕾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也會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中國的芭蕾藝術。
2010年,馮英創辦了“芭蕾創意工坊”;2018年,中央芭蕾舞團芭蕾學校掛牌成立。馮英對學校的發展寄予了厚望,每逢新學年,馮英都會去練功房給孩子們上“開學第一課”,希望他們成為中國未來的芭蕾舞人才。以團帶校,舞校培養著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演員從舞臺退役后進入舞校當老師,可以為學生們提供最優質的舞蹈教育。經過幾代人耕耘,中國芭蕾已進入世界一流方陣,中芭也擁有了一個有機且生命力蓬勃的“芭蕾王國”。
2024年1月12日下午,中央芭蕾舞團的演員們排練芭蕾舞劇《舞姬》第二幕《幽靈王國》,馮英為演員們指導動作。攝影 王蕾/人民畫報
2024年1月12日下午,馮英與演員們在中央芭蕾舞團排練室合影。攝影 王蕾/人民畫報
馮英說:“世界經典作品在中國上演,為我們所喜聞樂見,也希望我們的原創作品能成為世界的,在世界舞臺展示中國的審美,以及對人文、藝術的理解。未來,值得期待。”
未署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撰文 | 田瀟
編輯 | 王伊奕
校對 | 袁夢
值班審校 | 喬振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