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公布年度財報的地產行業龍頭,出現了。
不是奄奄一息的民營房企,不是財大氣粗的國家隊,而是民營企業、房產中介巨頭:
貝殼。
當恒大、融創、碧桂園出險,萬科陷入輿論漩渦,房地產水深火熱,貝殼卻賺錢了,而且大賺特賺。
這家公司,憑什么能悶聲發大財?
2023年,本以為跌到谷底的房地產,又下一個新臺階。
前幾天,易居CEO丁祖昱披露了一組“涼涼”的數據:
2023年,大約有235家房企發布了相關破產文書。
2024年,僅僅前2個月,有超過20家房企申請破產。
全國房地產的開發投資規模回到2018年水平,商品房銷售金額略高于2017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回到2015年,新開工規模創下了2013年以來新低。
若與2021年行業頂峰相比,銷售金額下降31%,相當于少了一個四川省的GDP。
但是,貝殼卻偷偷悶聲發大財。它有多賺錢?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貝殼凈收入同比增長28.2%,達到人民幣778億元,相當于每天2個小目標打到卡上。
存量房交易、新房交易、家裝家居、新興業務四大板塊,齊刷刷正增長。
數據來源:貝殼財報,鈦媒體APP梳理并制圖
2022年貝殼的凈利潤還是虧損狀態,凈虧損13.97億元。2023年成功扭虧為盈,凈利潤58.9億元,創下近五年最高。
平均一算,每天凈賺1600萬。
數據來源:貝殼財報,鈦媒體APP梳理并制圖
開發商紛紛搞起了區域合并、減員增效,貝殼卻在瘋狂吸納新店,逆勢招中介。
2023年貝殼門店數量達到了43,817家,增加8.1%;經紀人數量突破40萬人,比前一年足足增加了3.36萬人。
開發商現金流枯竭,近半數銷售百強房企全年投資暫停,貝殼卻進軍土地市場。
3月15日,北京順義區一宗地塊,吸引37家企業爭奪,其中包括一個新面孔——貝好家(北京)置業有限公司。
這家公司,正是貝殼旗下的住宅開發服務平臺。
來源:企查查
明明是靠房地產吃飯,可房地產越差,貝殼卻越賺錢,看起來似乎很矛盾。
矛盾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中國樓市的兩個重要趨勢。
第一個趨勢,中國房地產市場加速“美國化”。
中美兩國房地產的最大差異是什么呢?中國是增量市場,新房成交占主導。美國是存量市場,二手房成交占主導。
有數據顯示,美國新房交易量僅占住房交易總量的10%左右。
不過,變化正在悄悄發生。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國70個大中城市,去年二手房成交量已經超過了新房的成交量。
經濟日報的一篇文章指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已有7個省和直轄市二手住宅交易量超過新建商品住宅交易量。
貝殼董事長彭永東和團隊調研發現,優先選擇購買二手房的客戶,從2022年6月的23%,上漲至去年底的35%;同期,優先選擇新房的客戶占比從31%降至18%。
購買力沒有憑空消失,而是從新房轉移到了二手房。
也是從去年開始,一種現象開始在各大城市間蔓延:
南京,2023年新房成交52305套,同比下降18.8%;二手房成交99353套,同比上漲超30%。
杭州,2023年市區(含富陽、臨安)新房共成交104665套,創下2018年以來新低;二手房成交量79112套,同比上漲35%。
成都,2023年二手房成交量躍升至22.1萬套,是新房的1.51倍。
作為中國最大的房產中介平臺,貝殼不生產房子,也不囤積房子,只是房源的搬運工。
每一套二手房通過貝殼平臺成交,就有一筆傭金進賬。
新房賣不動,二手房賣得風生水起。于是乎,原本打給開發商的錢,也轉移到了貝殼的賬戶。
2023年,貝殼存量房交易的總交易額為人民幣20,280億元,增幅高達28.6%。比去年整整多賣了4515億元。
史上最大的賣房潮里,真正賺到錢的人屈指可數。而貝殼幾乎是躺著數錢。
不禁讓人想起,19世紀初那場全美瘋狂的淘金熱中,大部分人都沒賺到什么錢。但賣鐵鍬的薩姆·布瑞南卻成了當時加州首富。
貝殼的角色,不正是“賣鏟人”嗎?
不光買房人在給貝殼轉賬,開發商也得乖乖給貝殼打款。
2023年,貝殼新房交易的總交易額突破萬億。
漂亮的增長數字背后,越來越多新房項目患上了“渠道依賴癥”。
在以前,往往只有遠郊區那些不起眼“小透明”剛需盤才需要開渠道。
@真叫盧俊 統計了近三個月的上海新盤發現,93個在售新盤中,有約56個開通了渠道。意味著上海新房市場有近60%的新房開通渠道。
單價10w+起步、寸土寸金的內環內,終于低下了高貴的頭顱。
一位北京央企開發商人士輕輕揭開了殘酷真相:
“在一些區域,如果不用渠道,很可能你一個月都沒人來看房。”
第二個趨勢,99%的房子將回歸居住屬性。
貝殼增長最猛的業務,并非新房or二手房交易,而是裝修。
沒錯,貝殼已經進軍家裝家居行業了,而且搞得風生水起。
財報數據顯示,貝殼家裝家居的總交易額為人民幣133億元,比前一年增加了145.8%。
很難想象,僅僅三年時間,貝殼就殺進了家裝行業第一梯隊。
據新浪財經,貝殼目前手握被窩、圣都兩大品牌,2023年凈收入達109億,幾乎趕上行業老二索菲亞。
家裝行業蒸蒸日上的表象下,越來越多人開始想通了。
越來越多城市,房價跌回3年前,5年前,甚至10年前。現在來看房的買家,個個手持40米大刀,動輒砍價幾十上百萬。
與其狼狽賣房,不如給自己留點體面。重新裝修,重新來過。
有位安徽博主分享,家里有套樓齡快30年的老房子賣不掉,干脆不買新房了,重新裝修拿來當婚房。
另外一位江蘇博主則表示,自己本來就是個怕麻煩的人,干脆重新裝修一下繼續住。
身邊統計學一下,有個廣州的朋友跟我吐槽,他家小區房子沒見有新成交,樓上樓下倒是每天都在隆隆作響忙著搞裝修。
比起更大的面積,更核心的地段,更高的升值預期,住得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即便多花100萬買來的房子,未必住得更快樂,月供壓力卻是實打實變重了。但多花10萬裝修房子,確實能提升生活質量。
我還觀察到,很多大城市出現了“反向置換”的苗頭。
把新房子、大房子賣掉,換成老房子、小房子,把月供壓力降低,把現金拿在手里,落袋為安。
一位在杭州的博主分享了自己“反向換房”的經歷,很值得拿來說一說。
幾年前,她搖中了熱門板塊的新房,去年才剛剛收樓。
她買的這個小區,當時不止一次觸發搖號,中簽率也只有個位數,可謂是一房難求。
令人意外的是,她并沒有住進光鮮亮麗的新家,而是把新房賣掉,換成了一套老破小學區房。
說白了,房子能不能增值,并非她最先考慮的事。
另一個廣為流傳的案例。
一對住在北京鳥巢附近的退休夫妻,原本有套160平左右的大房子。因為兒女不跟自己同住,去年他們把四環邊的大房子賣掉,在五環外的昌平買了套70平左右的小兩居。
如今,老兩口手握1000萬天天游山玩水,別提多舒坦了。
還有一群中年人,處理掉手上的房子之后,重新開始租房。
他們寧愿當一身輕松的租客,也不想當月月還貸的業主。租一個大房子,認真裝修一番長住,享受更松弛的生活體驗。
2016年“房住不炒”正式提出后,房價結結實實地又漲了兩輪,炒房成了全民參與的活動。
但現在,“房住不炒”似乎真的要實現了。
貝殼的逆襲告訴我們一個真道理:
最糟糕的市場不是價格下跌,而是沒有產生實際的流通和交易。
樓市固然不景氣,仍然有著相當龐大的需求,也存在一些結構性機會。
房價不會永遠上漲,也不會永遠下跌。但房產投資注定將逐漸成為少數人的游戲。
過去人們總說三四線容不下靈魂,一二線容不下肉體。于是既有“山窩窩飛出金鳳凰”,又有“逃離北上廣”。
但現在,保租房、長租公寓、可售性保障房也能夠容納年輕的夢想,購買商品房不再是安家大城市的唯一選項。
讓居住的歸居住,增值的歸增值,不也挺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