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發布《為利而生:全球商業性野生動物養殖的真相》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商業養殖的野生動物至少有488種,數量保守估計達55億只。這是首個揭示全球商業養殖野生動物產業規模的報告,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全球生態與保護》(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期刊上。
商業養殖野生動物興起自20世紀末期,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涉及數十億野生動物且利潤不菲的全球性產業。養殖的野生動物及其制品往往被用作寵物、用于旅游娛樂、裝飾品、特殊食品、時尚產品和傳統醫藥。通過文獻檢索以及對政府披露的信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貿易數據庫等公開資料的梳理和分析,研究人員對該產業開展了深入研究。
(印度尼西亞的一個水獺養殖場涉嫌“洗白”野外捕獲的水獺,供給寵物市場和水獺咖啡館)
資料顯示,2000至2020年,商業養殖的野生動物數量達9.6億只,涉及90個國家和地區。鑒于數據收集的局限性,這可能只是全球野生動物養殖數量的冰山一角。對此,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通過模型推算,全球商業養殖的野生動物數量保守估計達55億只。
這些被商業養殖的野生動物包括27種兩棲動物、133種爬行動物、249種鳥類和 79種哺乳動物。其中,34%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極危、瀕危和易危物種,62%被列入CITES附錄。
(一頭被囚禁20年之久的亞洲黑熊)
報告發現,監管不足、信息不透明和缺乏動物福利標準是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存在的普遍問題。部分養殖場雖然制定了相關標準,但對動物福利的保障卻非常有限,導致大量圈養的野生動物受傷、患病、營養不良,甚至啃食同類。而當經濟下行或大流行病爆發,這些動物的命運更加未卜。據統計,每年人畜共患病造成全球200多萬人死亡,其中72%新發傳染病源于野生動物。數據顯示,有的養殖場圈養的野生動物數量高達50,000只,極大加劇人畜共患病傳播的風險。
(受捕獵和棲息地喪失等影響而面臨滅絕危機的野生動物)
報告指出,野生動物養殖產業有利于物種保護的觀點缺乏有效的科學證據。事實上,野生動物商品化才是造成全球物種滅絕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生態系統破壞的五大原因之一。規模化養殖野生動物可能會降低相關產品的價格,但同時也會刺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購買需求。另外,一些養殖場會收購盜獵的野外個體來補充圈養種群,或通過倒手“洗白”將它們“合法”售賣。老虎、麋鹿、大羚羊等部分圈養物種的數量甚至超過其野外種群數量。
(越南的一家鱷魚養殖場。這些鱷魚主要用于食用和制作皮革品)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全球野生動物項目負責人Nick Stewart先生表示,“野生動物商品化不安全、不可靠,也不可持續。這會給動物造成傷害,威脅公眾健康,也不利于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避免這些風險最有效的途徑是減少野生動物制品的需求,推動商業養殖野生動物產業轉型,同時鼓勵當地社區發展替代生計,支持消費者選擇野生動物友好型替代品?!?/p>
(本文圖片全部來源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是一個國際性動物保護組織。總部位于英國倫敦,在14個國家設有辦公室。協會長期致力于動物保護工作,活躍于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協會擁有聯合國全面咨商地位,在動物福利科學研究和實踐方面發揮全球引領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