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鹿城區大力開展社區科普工作,不斷推進科普工作群眾化、社會化、經常化,開創社區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其中,郭公山社區堅持“傳承發展、務實創新”的科普教育理念,緊扣群眾需求,整合社會資源,創建郭公山科學體驗中心——“郭公非遺學堂”,逐步探索出了“多元陣地營造、社會參與辦學、名師幫帶傳承、全齡普惠覆蓋”的特色科普工作經驗,成功入選中國科協社區科普典型案例!
鹿城區郭公山社區科普工作
入選中國科協社區科普典型案例
【入選理由】
一
完善多元陣地營造
依托社區網格化服務,精心打造“郭公非遺學堂”特色科普+項目品牌。組織機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活動開展豐富。合計378平方米的科普活動陣地,內設非遺作品展示廳、甌窯制作室、拉胚室、烤窯室、培訓室等功能室,開設甌窯、米塑、甌塑、剪紙、篆刻、絹花、書法、鉤針編織、節氣等科普+非遺課程,并由專業老師每周定期授課,通過現場教學與互動,幫助居民群眾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
鼓勵社會參與辦學。
結合“非遺學堂”品牌基地服務資源,團結凝聚一批基層一線非遺科普工作者,共同打造社會組織培育基地。積極引入社會服務機構,吸引或培育社區教育類社會組織入駐陣地,協助社區開發精品科普課程或服務項目,參與基層科普+非遺文化傳承;與轄區內的學校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共同打造“第三課堂”,運用小組、社區活動等工作方法,開展非遺文化體驗,將課堂知識充分延伸到課外實踐中,促進學校與社區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推動科普教育資源共享。
三
建立名師幫帶傳承
通過社區網格員充分發掘非遺科普人才,組建多元化社區非遺科普師資隊伍。由甌窯“非遺”傳人陳景煒、米塑大師王錦榮、甌塑新秀青弘、剪紙達人吳金貴、篆刻老師嚴文捷等名師參與的科普講師隊伍,教授甌窯、米塑、甌塑、剪紙、纂刻等非遺文化課程,普及非遺制作技巧。同時,精心培育非遺科普志愿者服務隊伍,由名師指導志愿者參與服務,定期參與相關培訓以增強教學及業務能力,使群眾深切感受到非遺科普帶來的精神盛宴。
四
落實全齡普惠覆蓋
健全“家、校、社”服務網絡,圍繞社區非遺科普活動營造“自益、互助、利他”相結合的學習型社區。增設京劇臉譜、皮影、絹花、制香、鉤針編織等科普制作,講非遺文化課向手工制作科普課拓展,全年轄區參與人數可達3000人次,學員滿意度高達99.5%,得到了廣大居民的一致肯定。并設立社區版技能評價制度,舉辦社區非遺科普展演活動,注重對每一位學員的培養,鼓勵學員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參與作品展示,持續不斷地將展示與制作相結合,讓“非遺學堂”成為人人津津樂道的科普知名品牌,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水平不斷提升。
下一步,鹿城區科協將持續推進社區科普建設,結合群眾需求,豐富科普功能,開展科普活動,引導社會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全域科普,切實將科學文化融入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
編輯:周心茹
責編:倪媛媛
審核:王金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