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淺談《老實人》的閱讀落差及時代意義
□盧江良
我們在閱讀世界名著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景:一部被公認為經典的小說,讀罷掩卷沉思感覺不過爾爾。此類情況,在筆者的閱讀歷程中,可以說并不罕見——有的可能是認知的局限,有的可能是欣賞的差異,還有的可能由于小說時代的變遷。譬如,筆者前段時間閱讀的伏爾泰的小說《老實人》,就歸屬于最后一類的典型案例。
應該說,筆者在閱讀《老實人》之前,其聲譽早已如雷貫耳。然而,讀完之后,并沒有收獲想象中的那種“驚喜”,反而感覺與預期的落差較大。確實,《老實人》講述的故事,在筆者讀過的小說中,可謂屢見不鮮,無非講了主人公甘迪德(男爵妹妹的私生子),因愛上表妹(男爵女兒),被男爵逐出家門,從此踏上驚險奇特的旅途的故事。
不過,整個小說寫得荒誕不經,并不失幽默而風趣,具有一定的可讀性,至少不至于味同嚼蠟??墒窃谥魅斯哪谴温L旅途中,盡管作者用緊湊的節奏,安排了大量形形色色的天災人禍,讓他去親歷、見證、思索、成長,由此摒棄盲目樂觀主義,變得中庸實際。但這一切,在筆者看來,似乎并不高明,很難與那類“經典佳作”掛起鉤來。
那么,是《老實人》“誕生”后的歷代評論者對它的評價產生了偏差,還是筆者的認知有局限或者欣賞存在差異?細想之后,竊以為均不歸屬于上述因素,問題出在時代的變遷上。事實上,《老實人》是18世紀50年代的產物,而筆者所處的是21世紀20年代,這中間已整整相距了二個半世紀,以如今的目光去回望往昔,難免會顯得陳舊落后。
其實,不光是《老實人》,在閱讀其他世界名著時,也時常會出現這種心理落差,特別是創作時代久遠的作品,無論文本創新度,還是故事新鮮感,甚至于思想先進性,總會隨著時光流逝而打些折扣。這如同19世紀中期發明的碳化竹絲燈,終究無法跟二十世紀末改良的白光LED燈相媲美,但并不影響它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方面所作的貢獻。
而縱觀18世紀中期的法國,貴族和教會占據著統治地位,普通民眾生活在貧困和壓迫之中。當時推行的蒙昧主義,更是殘酷迫害思想進步者。在那種時代背景下,作者在《老實人》中虛構了一個理想社會,還讓主人公認識到“地球滿目瘡痍,到處是災禍”,并在結尾喊出“要緊的還是種我們的田地”,無異于“肩住黑暗的閘門,在鐵屋中吶喊”。
難怪乎,《老實人》這部創作于1759年的哲理性諷刺小說,被公認為是“伏爾泰在反對專制主義和封建特權,追求自由平等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斗爭中創作的不朽作品”。而伏爾泰本人,作為新思想的傳播者,則被稱為“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斗”,并被后人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等。
2024.3.22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閑聊者請勿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