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買CD唱片的燒友還是很多,可以說,這是個明智之選。雖然它不是音質最好的音源,但是CD確實是最容易取得好音質的方式,沒有之一。而買CD唱片,不可避免就會碰到買D(盜)版和Z版的問題。畢竟正版版太貴了,很多知名的唱片一張都是一百多,甚至200元的也很常見。那么,如何區別正版和D版,以及更重要的它們之間在音質上有些什么差別,是不是值得購買呢?在本文小編自購了不少(罪過罪過)D版,和自己手里的正版或數字文件做了些對比,在此簡單的聊聊,希望能幫助到大家(下面是部分,其實還有不少)。
D版現在主要有兩種,一個高仿(即傳統的D版),一是刻錄碟。這兩種我都買了些來做對比,以找到它們和Z版的區別,尤其是在音質上的區別。上圖上面三張為傳統的D版,下面則是分別從三個渠道(某寶店)上買的三種刻錄碟。當然,實際上遠不止這么多,不過并不影響結論。由于刻錄和正版區別極大,盤面就是兩回事,因此在外觀包裝比較沒有意義。
一、高仿和正版的區別
左邊為D版
從印刷和包裝來看,如果有正版碟的話,和D版區別還是很明顯的。但如果沒有Z版,甚至是自己這樣的老鳥,有些光通過包裝印刷也比較難以區別。因為就算是正版,也有不少印刷和包裝也一般般的。
不過,我注意到的是D版的碟片很多并不差,上面這張蔡琴的淡水小鎮所用的碟片很厚,壓得也非常好。另外買到的幾張碟片也不算差,除了一張外(下面會講到)。
從壓片來說,上面這張你能看出來是正版還是D版嗎?我并沒有看出什么大的差異(雖然區別仍然存在的)。下面這張對比下:
不過,并非每張高仿的盤片都是如此,也有幾張明顯不行的。比如下面這張Don Williams的精選,其它方面都很不錯,但碟片吧……
碟片還是金碟,但鍍金的厚度可以說跟沒有差不多,對燈光看一眼就知道了。一組燈光直接就穿了過去,沒見亮度有什么變化,可見鍍層之薄。
但是,除了壓片差不多外,數據層的差異就很明顯了,正版上條型碼和信息很全面,但D版上則基本沒有,除了碟名片。但更重要的是ifpi號(國際唱片協會編號),這個是最權威的信息。
一般來說,正版有碟片上的ifpi號(我習慣叫內圈ifpi),也有數據層的ifpi號(我習慣叫外圈ifpi號),而我買的這張D版上沒有內圈ifpi號,但卻有外圈ifpi號 。眾所周知,內圈ifpi號從1995年開始的CD生產線都是有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有了它,我們就能通過網絡查到光盤生產線的信息,從而確定這張碟片是哪里壓片的,并確定它是不是高仿。但如果沒有(除了非常老的CD唱片外),那基本就可以斷定它是D版的。當然,有也不意味有就是正版的,而是需要查是哪條線的,符合官方的壓片線才是(比如是在美國生產的,卻是中國的生產線,就是有問題了)。具體信息可以搜索“ifpi編號查詢”即可以查到(Herstellungsland (CDs / DVDs) – Musik-Sammler.de)。
比如上面蔡琴的正版的內圈ifpi是1CA0,外圈為L0603,可以查到是臺灣的U-Tech生產線的壓片。但D版僅有外圈的LD68,而內圈根本沒有,外圈號在上面根本查不到,基本可以確定是高仿無疑。
而下面這張穆特的流浪者之歌,下圖是正版和D版的碟片,印刷上差異就很大了,一眼就能區別:
有趣的是,兩張唱片都有內外ifpi碼,一個為內圈“08N5”,外圈“L160”,另一張為內圈“94k1",外圈為“L555”。雖然可以查到08**為墨西哥某生產線的編號,但外圈根本對不上,因此你也沒法跟蹤到它是哪條線的,怪不得敢出。
下面是筆者查到的信息,內圈和外圈ifpi號對不上,確定為D版無疑:
但我另一張應該是正版的內圈為94K1,外圈為L555,通過網站查到,該生產線為索尼在歐洲的生產線(后面打聽到,在DG關閉自己光盤線后,一直都是找的索尼壓片):
不過,由于現在光盤生產線資產收購、轉移及關停等原因,所以ifpi號也會因此變化,所以以上信息只能供參考,因為有可能網站沒有及時更新(比如,上面那條線沒準是索尼轉給了環球的)。因此,渠道和價格也是判斷的重要依據。
二、價格和渠道及貨物品種
由于版權費用的差異非常大,同時正版唱片也存在發行量及存量的差異巨大,以及各種商業因素的原因,導致各種正版唱片價格差距巨大,從四五十到二三百都是可能的。但對D版來說,不存在版權問題,也不存在發行量問題(基本都是同量批量),僅有的成本差異也最多就是盤片的價格、包裝印刷等微乎其微的成本差異。因此,D版的售賣點的價格都高度統一,基本上二三十這樣。
賣D版渠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很多稀有、少見的唱片都能找到好,而且價格還非常便宜。
另外就是D版有D版的渠道,正版有正版的渠道。因此,賣正版的店不會賣D版,反過來也一樣。目前自己還沒有找到一家店混著賣的,這樣自絕的事,估計沒人干吧。
三、音質上的差異
終于來到了最重要的一個地方了。如果D版能做到和正版一致的水平,省這個錢何樂而不為呢。在網絡上絕大部分人是認為它們應該沒有差異的,至少刻錄碟應該是沒有差異的。那么,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筆者也將自己買到的正版和D版進行對比,盡量公平不帶有色眼鏡的評論它們的差異。
a. 高仿和正版之間的差異
對比蔡琴的淡水小鎮的結果是:雖然盤片差異并不大,但聲音依然是有明顯區別的。最大區別在鋼琴高音上,高仿的高音略顯怪異,似乎鋼琴調音沒有調準的那種感覺。那怕是對比自己的數字文件,區別仍然是明顯的。為此,自己專門買了這張的正版進行了再對比,可以確定這種區別是存在的。另一方面是細節上,高仿的鋼琴延聲比正版明顯短,一些細節也消失不見了。
但很有趣的對比在穆特流浪者之歌這張上,高仿由于采用的是K2版的(應該是),細節還多些。一開始自己還以為它的高音有些問題,不過,在對比原版和K2的D版后,發現都是一樣的。這也算是意外的驚喜吧。
但除這張外,其它的和正版甚至是自己的數字文件的對比都是兩回事。總體特點主要是高頻會有發毛的感覺,不安定。另外就是解析也明顯有差異,細節一般少很多。比如這張Don Williams的,和自己的數字文件比較,毛刺感就重了很多。猜測跟它的盤片鍍層過薄有關。
當然,并非所有正版音質都很好,筆者自己也買到過很多正版音質不怎么的,尤其是廉價版的碟片或多次再版的碟片,正版聲音也發干、細節不太好的。比如著名的小提琴天碟”流浪者之歌“,RCA的廉價版的,音質就不太好。反倒是我買的用天龍母版刻的,要更好一些。當然,也沒有到自己滿意的程度。估計這張唱片還要是買黑膠才行。
b. 刻錄碟與正版的差異
自己曾找朋友刻錄過一些找不到的絕版唱片,效果是非常的好。也有朋友刻過些筆者自己有正版的唱片,而刻錄母片為首版或xrcd,在比較中也明顯比自己手里的正版較優(以至于筆者展會都用刻錄碟)。但買的幾家刻錄碟都普遍不太好,比筆者手里的正版差異很大。
比如下面這張天下第一鼓的刻錄碟,比自己手里這張HDCD差了就不止一點點。刻錄的細節比自己在網上平臺上聽到的要多,但仍沒有交待清楚。而HDCD一旦響起,你就會聽到大鼓響起時,帶動了有金屬質感的共鳴,這會讓你明白:為什么這張唱片會被崇洋媚外的TAS榜單排到天碟十張清單的第一張了。
除了這張外,自己還購買了很多,比如,下面這右下這張貝多芬著名的黃碟,以及莫扎特著名的弦樂等。但總體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不是細節少,就是味道不對。當然,如果你不做對比,那都問題不大。
有沒有沒問題的呢?也有,比如自己朋友幫自己刻的,就很靠譜。下面這張馬勒的第二,刻錄和我的正版,我完全沒有聽出來區別。當然,最大的原因是,它用的母盤就是這張唱片。
而像金響宴和下面這張小提琴天碟,由于朋友的母盤比我手里的正版的片子更好,甚至出現了刻錄碟比正版更好的情況。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母盤是K2的穆特的流浪者之歌的高仿中。因為普通CD再版次數太多了。
總結:
一、D版不管是高仿還是刻錄,雖然便宜,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和正版比不管是在包裝上還是音質上,差異仍然是比較大的;
二、ipfi號查詢是確保正版和高仿的重要方法,具體可以搜索相關網站。不過,偶爾也會碰到因為產線收購等原因無法查到或查到的信息不對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三、價格和渠道非常重要,價格不對,渠道不對,基本就可以肯定是D版了;
四、刻錄碟網上可靠性很低,但如果母盤好,自己或可靠渠道刻,仍然是可以的。當然,它沒有任何的收藏價值。
支持正版!這是個人最好的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