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來天病得七葷八素,“病毒性流感”,喉嚨痛、咳嗽、頭痛、鼻塞、吃不下睡不好……醫生說“沒法預防,只能提高身體免疫力”。病了才知健康可貴,春暖乍寒,大家多注意身體呀。
萎靡不振期間看書療愈,其中一本是“輕閱讀”《就是玩兒》。
松浦彌太郎被稱為日本生活美學家、“最會生活的人”。看他的文字以為是個睿智老頭,一查才知是個瀟灑大叔。
1965年出生于東京,17歲高中輟學,去打工湊了一張機票錢,只身遠赴美國闖蕩。他在美國英語還說不利索,卻迷上了舊書、舊雜志,夢想以后開家小小的書店。
二十多歲,他回到日本,到處兜售從美國收集回來的舊書籍,生意慢慢做起來了。
35歲,他開著一輛貨車到處賣書、漫游。
37歲,他開了二手書店“Cow Books”,他說“書店里的書只有兩千本,但每一本都有自己的性格”。
41歲,他接受了人生新挑戰:受邀擔任雜志總編輯——當時銷量不斷下滑的日本老牌雜志《生活手帖》。他作為四十多歲的“職場新人”,卻把一本“暮氣沉沉”、銷量下滑的老牌雜志變成發行破百萬冊的暢銷實用生活指南。
從2005年10月到2015年3月,我擔任了大約九年的《生活手帖》雜志的總編。在這期間,我創作了《生活手帖》雜志的編輯后記“編輯的手冊”,連載隨筆《你好,再見》以及長期訂閱者的小冊子《總編日記》。我始終關注著讀者的所思所求,把自己每天的思索和心境寫成文章,再不斷傳達給他們。
松浦彌太郎的文字質樸、溫暖,讓人如沐春風。他不賣“雞湯”,善于從平凡事發掘小美好,分享日常生活的小發現、小奇跡,各種生活建議和人生智慧自然流露。沮喪時讀一讀,也許你會找到一些前行的力量。
“什么能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美麗開心?我愿意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 松浦彌太郎,1965年出生于東京。
“相生”與溝通
《生活手帖》雜志注重實用性,分享對讀者生活有益的事情,傳遞一個樸素理念:平凡日子也要用心對待,動動腦子找到讓自己快樂的方式,認真生活很美好。
《生活手帖》不是一本裝滿知識的雜志,而是一本啟發讀者思考的雜志。而我希望通過這本雜志,和諸位讀者一起思考。
“相生”,就是讓彼此生存下去。人不可能與世界完全隔絕,不要總是強調“我自己怎么怎么樣”,而是學著與他人、與外物互相成就、和諧共贏。這樣的話會在良性的互動當中有所收獲,還能以平和的內心去接納生活中的不完美。
我就任《生活手帖》雜志的主編已經有半年時間了。這段時間以來,我每天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在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幸福呢?”我希望大家也能花點時間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一個人只有在與他人建立深厚關系時,才能體會到幸福的感受。這種幸福感正是我們在與朋友、家人、戀人、同事之間的交往互動當中收獲的至寶呀。
那么,幸福只存在于和他人之間建立起深厚關系的時候?這個既定答案太理所當然了,他還在不斷思索,相信前方還有別的答案。
無論《生活手帖》是一本多么平凡的雜志,我都希望能把這本雜志做得越來越好。為了能讓每一位買到它的讀者都看得開心,我該以怎樣的態度、怎樣的心情、怎樣的方式來工作呢?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是不帶地圖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旅行一樣,心里既不安又興奮。每一天,我都在鍥而不舍地尋找著這個問題的答案。
▲ 日本老牌雜志《生活手帖》,創刊于1946年。
沒有溝通就沒有生活和工作,溝通的目的就是感情交流。
編輯《生活手帖》雜志也是在創造一件東西。創造,就是通過與形形色色的人與物的溝通,將光明卻抽象的東西轉換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它是一項高尚的活動,也是一份能夠與讀者們分享感動的工作。
比如,有人給我做了一份煎雞蛋。即使只是一份平淡無奇的煎蛋,其中也蘊藏著愛的味道。又或者是有人寫了一段小詩,這當然也是愛的表現。那么,我們編輯們要如何對待這些純粹的情感呢?我們又該如何與生活和工作中的人、物、事進行溝通呢?
無論多么小的事情,都必須審慎對待,仔細權衡處理它們的方法。這是作為專業人士的責任,也是工作的精髓。
工作的本質是什么?松浦彌太郎認為:工作就是用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幫助需要的人。
在編輯《生活手帖》這本雜志時,我始終抱有這樣的工作態度。或者說,我的工作一直以來都是靠著這一個想法支撐著:“哪怕只有一點也好,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對讀者們有所幫助?!?br/>對我來說,這樣的想法是出于對大家的一種報恩。如果這種想法能夠繼續傳遞的話,那真是太讓人高興了。畢竟,人是無法獨自生存于世的呀。
活著的目的
人活著的目的是什么?松浦彌太郎覺得在于“心靈的增長”。
“自己是誰”這一疑問,是人們生存下去所不可替代的動機,只有解答了一個又一個疑問,心靈的旅程才會不斷向前推進。
推動心靈的成長需要自信。我們要相信個人對自己的判斷,不要總是向外尋求自己。向外觀察事物固然有益于身心成長,但是,我們也應該改變心靈的視角,讓心靈直視自己。
“了解自己”是心靈成長的目的,也是人們生存的理由。
“活計”和“義務”
每年頭三個月由于過年、新年伊始等原因,渾渾噩噩過了也覺得無傷大雅。但到了四月,就要面對現實,“重拾初心”,靜下心思考生活和工作的“活計”和“義務”。
所謂活計,就是通過與公司、團體或組織的契約,努力完成社會所給予的工作。在這個過程當中,必定要訂立契約,也必定要有金錢往來。簡單說來,在與社會的關系中,為了金錢而努力工作就是所謂的活計。一般所說的工作指的就是活計這層意思。
所謂義務,就是一種能夠支撐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工作的事務。在當下境遇中,通過自己的創造力,竭盡全力地完成應做的事情,就是義務。在這一過程當中不存在金錢往來。比如育兒、持家,這些都是義務。
“活計”和“義務”都是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人的比例都不同。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好好完成“活計”,認真履行“義務”,保持兩者的平衡。
▲ Cow Books里面的一個古董小書架。
發掘自己的優點
當你失去自信時,就試著做一些自己擅長的事情。
松浦彌太郎讀書時學習柔道、打棒球、打橄欖球,出來工作后很少鍛煉身體了。后來,他重新開始跑步,仿佛年少時運動“持久力”這個優點又被挖掘出來。
剛開始運動的時候,久未鍛煉的身體狀況太差,跟不上運動的強度。沒跑一會兒,我的身體就變得很難受,以至于不得不跑一會兒、走一會兒??墒?,持續運動一周左右,我的身體狀況就好了很多,也不必再跑一會兒、走一會兒了。后來,我甚至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又恢復到高中時代的水平了。
雖然我跑得不快,但我卻能感覺自己精力充沛,仿佛能一直跑下去似的。不過,因為我還有工作和生活,所以也不可能跑一整天。最后,我決定每天早上都出門晨跑一個小時。到了四十多歲時,我一度中斷的運動習慣終于續上了。
創造美景
松浦彌太郎在美國孤身闖蕩時,喜歡去舊金山一家叫“城市之光”的書店,他在書店看書,也約朋友在書店見面。
一天,他在二樓看到靠窗位置坐著一位安靜看書的長發姑娘。
我遠遠地凝視著那位姑娘,突然覺得呈現在眼前的這一切,真是構成了一番良辰美景。
這番景色并非為了展示給別人看而刻意做成,而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并非刻意展示、不摻一絲虛假,這才是真正動人的景色。
那時的我才終于明白,原來所謂的好景,就是時間,是空氣,是自然,是生命,是一切能夠傳遞情感的存在。
這一幕美景印象太深刻,是他心底珍藏的畫面,是他的理想和指引。他希望自己創造美景,也成為美景的一部分。工作和生活都是為了創造出令人感到溫馨快樂的美景,帶給人幸福感。
只要稍稍想一想何為好景,便會明白其中佳趣。在堪稱好景的景致之中,必定包含著各種各樣的人、事和物,也包含著觀景人自己。這些元素缺一不可。如此想來,若想欣賞良辰美景,就要讓自己先融入景致之中,成為美景的一部分。想要融入美景之中,并不是一個人穿著漂亮的衣服、梳個好看的發型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在適宜的地方自然又自在地行動。永遠不要忘記良知與良心,要以一顆誠實親切的心去生活。
“梅拉賓法則”
人際交往中運用“梅拉賓法則”,讓得體的儀容和善意的微笑獲得別人的認真對待和尊重。
“梅拉賓法則”是什么呢?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梅拉賓在1971年提出的一個理論。他認為,在人際交流的過程中,語言的作用只占了7%。這真是一項令人驚訝的發現。
人們在第一次與他人相遇時,首先會關注的往往是對方的胖瘦、穿著的衣服以及對方的動作和表情給自己帶來的感受等等。簡而言之,一個人對他人的第一印象,約有55%取決于視覺要素。其次是聽覺要素,比如說話的聲音大小、語速的快慢等等,比例占到了38%。
由此可見,在人與人的交流中,最能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一個人的外表。至于語言表達的內容等,反倒很容易被人遺忘。
大事年表
遇到工作和生活的煩惱,不妨做做大事年表,回頭看看走過的路,能夠更加冷靜客觀地對待問題。
“人際關系大事年表”還有其他用處呢。比如說,感覺當前的工作很辛苦,猶豫著要不要辭去工作的時候,就可以試著制作一張公司和自己關系的大事年表。即使在公司工作的時間不長,想來也有很多值得寫下來的事情,想到了什么都可以寫下來。這樣一來,我們便能夠回憶起與公司的種種羈絆,即使現在過得很辛苦,也一定能找到重新振作起來的理由,繼續努力下去。
歷史就是事實。通過梳理各種大事年表,我們能重新拾起過去的那些事實,讓心情平靜下來,心靈也變得更加清爽謙遜。
▲ 日本1953年的借書店,很多小孩正在看書。
朋友
松浦彌太郎輾轉不同國家旅行,愈發體會到朋友的重要性。
我想,交朋友的能力就是一種能夠找到對方優點的能力吧。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優點,盡力去欣賞那些優點的人,不就是我們的朋友嗎?如果每天見面的話,善于交朋友的人可能每天都能找出對方的優點來欣賞,長此以往,友情自然會萌芽結果。既然有發現優點的能力,也就有與之對應的發現缺點的能力。若是看到了別人不好的地方,又該怎么辦呢?善于交朋友的人會選擇不拘泥于此,能原諒的就原諒,能接受的就接受。從某種意義上說,朋友關系也是一種相互依靠的關系,是相互之間的愛與原諒。另外,永遠不要認為金錢才是世間最重要的東西。
雖然朋友關系不僅僅是如此,但是我認為以上兩點是最基本的。
人是群居性動物,總有些時候內心深處的孤獨如潮水般涌出,“被孤獨沒頂的時刻,往往是在偶然間得到了他人的溫柔安慰或是善意的幫助時”。
和老友聚會,也是重新發現自己的時候。
與老友重逢,發現彼此之間都沒怎么變。重逢時也不去做什么值得紀念的大事情,只是見個面、聚一聚而已。然而,就是這一場再平淡不過的故友重聚,卻讓我在悄然間變回了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同時也邂逅了一個全新的自己。
散文和隨筆
松浦彌太郎喜歡散文和隨筆。
為什么我會如此癡迷隨筆和散文呢?原因說來也簡單,單純是因為它們讀起來有趣罷了。因為隨筆和散文的創作不必拘于形式,作者可以信筆成文。閱讀這樣的文字,就像在聆聽作者的談話,又像老友坐在面前與自己聊天,令人倍感舒暢和溫暖,不必緊繃神經,只需放松地讀下去便好。
把生活和工作上的小事和趣事寫成文章,這就是隨筆和散文。比起一天中最閑散舒適的三餐時間,我更喜歡聆聽別人說話。所以,我這樣的人自然也會更癡迷于敘事為主的隨筆和散文了。
那么,散文和隨筆有什么區別呢?有個老紳士解釋:“散文側重于敘述真實發生的某一事件,而隨筆側重于通過某一事件來展現作者的內心想法和感受。其實,二者僅在寫作的著筆點上稍有不同?!?/p>
“散文和隨筆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散文都是根據真實發生的事實寫作的。既然是基于實際發生過的客觀事實,那么對于了解這一事件的人來說,便可以從文字中吸取有益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種知識、信息和教訓。換句話說,散文是具有實踐價值的實用性文學。
隨筆則是將作者的所感所思描寫出來的一種文學體裁。因此,隨筆能夠剖析人類豐富的內心世界,是一種描繪真實性的文學。所謂的剖析人類內心世界,就是能夠發現感動、分享感動。隨筆告訴我們,人類不是機器,而是一種會思考、會感受、會哭泣、會歡笑的感情動物?!?br/>
整本書讓人輕松愉悅,松浦彌太郎倡導的生活方式永不過時:自律、向上、有格調、熱愛生活。
有意思的是,他接受采訪并不回避“低學歷”帶來的自卑感,畢竟他只是初中畢業呀。
日本是學歷社會,他也認為學歷很重要,但“對于現在的我來說,這種自卑感恰恰成為了我能量的來源。當然,現在還有些年輕人會問我說,我不想讀書了,想退學,我會跟他們說,絕對不要退學!”
我高中就輟學的經歷是我自己都不太想去回想的經歷,那個時候的自己就是想從現實生活和那個環境里逃跑出來,就是想脫離那種學校生活,尋找另外的環境。從那以后大概十年的時間,我就全世界地走,這段經歷我并不認為值得張揚或者給大家借鑒,因為對我個人來說那也是一段“暗黑”的歲月。
但是在那十年中,我學到的最好的一件事是,不管你走到哪個國家,語言通不通,只要敞開心扉去接觸這個世界你都會遇到主動來幫助你的人。當人真的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幫助到我們的,并不是那些五花八門的系統啊、設備啊,而就是人本身才能幫人。正是這個理念成為我年輕時候那段時間的支柱,直到現在為止我也是這樣想的。
(松浦彌太郎接受采訪時談及高中輟學經歷)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