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夜深人靜時,火車緩緩駛過漆黑的山區(qū)。這時,突然傳來“咔嚓”一聲,是乘務員拉上了所有車窗的窗簾。
車廂瞬間暗了下來,讓人不禁感到詫異和疑惑——為什么深夜要把火車車窗都拉上窗簾呢?
這其中或許隱藏著一些我們不曾注意的“火車小秘密”。
火車上看似取之不盡的熱水,到底是如何供應的?車廂里的垃圾和糞便又是怎么處理的?深夜要拉上窗簾,其中又有什么考慮?
“拉窗簾的重要性”
一列火車在夜色籠罩下,緩緩駛離起點站,開始了漫漫跨州旅程。車廂內(nèi),疲憊的乘客們陸續(xù)進入夢鄉(xiāng),在窄小的臥鋪上找到短暫的休憩。
然而,對火車夜間航行的旅客而言,獲取高質(zhì)量睡眠并非易事。
當火車駛經(jīng)一處處路燈昏黃的車站時,光線會透過車窗刺激乘客的視網(wǎng)膜,破壞黑暗中瞳孔放大適應的生理周期。特別是眼睛較為敏感的乘客,更會因頻繁的光照變化而難以入睡。
此外,火車行經(jīng)的區(qū)域若處于城市,光污染問題尤為嚴重,高樓大廈內(nèi)透出的光線交織成網(wǎng),細碎地灑落車廂。
另一方面,為保證鐵路運轉(zhuǎn),工人通常會選擇在夜間進行維修與施工。他們需要佩戴照明設備以照亮操作區(qū)域,這些跳動的強光更會穿透車窗,擾亂本就不甚踏實的睡眠。
在黑暗與明亮的反復切換下,許多乘客會反復從淺眠中驚醒,嚴重影響次日的精力狀態(tài)。
當火車駛?cè)胨淼罆r,一片漆黑的環(huán)境反而會讓乘客松一口氣。可這短暫的黑暗很快就會被火車駛出隧道后涌入的光明打破。
就這樣,光影的戲弄毫不留情,將本該安寧的睡眠之夜變?yōu)榱苏勰ァ?/strong>
為此,通曉乘客心理的火車員會在夜晚時分,為所有臥鋪車廂關上車窗,并拉上隔絕光線的遮光簾。借助遮光簾的庇佑,車廂內(nèi)重歸寧靜,乘客們也得以舒緩敏感的雙眼,逐漸進入深度睡眠。
除助眠外,遮光簾也能保護乘客的隱私和財產(chǎn)安全。
無論火車是否停靠在站臺,外界的視線都被阻擋,使車廂內(nèi)的環(huán)境避免被窺探。即使火車外有不懷好意之人,也難以看清車內(nèi)貴重物品的位置。
與此同時,簾子也能遮蔽車內(nèi)乘客的一舉一動,保護他們的個人隱私。畢竟,長途旅行中出現(xiàn)的各種“尷尬睡姿”,并不適合被外人窺見。
更何況,還有哺乳母親、穿著單薄的女孩等需要保護的弱勢群體。遮光簾為他們筑起了一道屏障,免受外界刺探。
當然,遮光簾并非一成不變。在緊急情況下,只要征得車廂內(nèi)其他乘客同意,仍可適當打開窗簾。這需要各位乘客保持高度自覺,體諒車廂內(nèi)多數(shù)人的感受。
畢竟,如此相鄰而居的旅途中,相互尊重尤為珍貴。
一夜過后,睡眠飽滿的乘客將在清晨駛出山間,迎來陽光灑落的景象。而默默守護了一夜的黑色簾布,也將在白晝升起時悄然拉開。
它宛如旅人的第二層眼皮,在黎明來臨前為大家閉上雙眼,當光明到來時再緩緩張開。
一晚之后,心境沉靜,精神飽滿的人們將繼續(xù)各自的征程。而它也將停歇片刻,等待下一次為疲憊的旅人遮去喧囂,贈予一個美好的夜晚。
火車上的便便真能隨風飄散?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認為,火車上廁所的排泄物會隨著行駛產(chǎn)生的氣流被“吹散”,所以那些描述中的“堆積如山”都是虛構(gòu)的。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早期的綠皮火車上,廁所確實采用直排式,通過洞口直接排到鐵軌上。當時的載客量大,為了方便乘客,也只能這樣設計。
靠氣流吹散固然存在,但車速較慢時就不奏效。何況病原菌隨風飄散也對周邊環(huán)境和居民健康造成隱患。
這種簡陋的處理方式也給人一種隨地大小便的感覺,對我國當時還不發(fā)達的鐵路運輸業(yè)形象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為此,現(xiàn)代列車逐步使用了真空集便器。它利用壓差原理,將糞便吸入污物箱內(nèi)。污物箱中的特殊液體可使糞便迅速顆粒化。
進站后,專門的工作人員用吸糞車將其引流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這種方式非常環(huán)保衛(wèi)生,也體現(xiàn)了我國科技進步和現(xiàn)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從蹲坑到坐廁,從隨意排放到集中處理,火車廁所的變遷反映了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它使廣大旅客享受更文明衛(wèi)生的出行環(huán)境,也讓鐵路的形象與時俱進。
作為國民,我們應該以感恩和自豪的心態(tài)看待這些進步,并繼續(xù)提高自身文明素質(zhì),共同打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在使用火車上的公共設施時,要愛護公物,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亂涂亂畫,充分體現(xiàn)公民意識。同時還應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幫助有需要的乘客搬運行李。
黃河之水天上來,火車之水從何而來?
火車載著幾天幾夜乘客行駛?cè)f里,細心的乘客會發(fā)現(xiàn),沒看到列車上有裝水的地方但是卻一直有飲用水,每當乘客需要開水泡面、沖茶,都能夠隨手接到熱騰騰的水,似乎用不完。
那么,這些水源從何而來?它們的供給又靠什么保障?
原來,每節(jié)車廂頂部都設有一個巨大的水箱,裝滿約可容納800公斤水。
在出發(fā)前,工作人員會將每個水箱填滿,以滿足全程用水需求。這些水箱采用圓弧形設計,與車廂頂部融為一體,不易被人察覺。
它就隱藏在車廂天花板之上,像一只無聲的“水獸”,悄悄承載著旅客們生活所需的水源。
最初,這些水都是通過人工搬運上去的。當火車進站時,工作人員需要用手推車或擔架,搬運重達800公斤的水,倒灌入水箱。可想而知,這樣的體力活十分消耗時間與精力。
隨著科技進步,現(xiàn)在大多通過管道輸送。當火車停靠站點時,工作人員會檢測車廂余水量,用高壓水槍快速向排水管注入水源,只需幾分鐘便可灌滿整個水箱。
旅客們也許擔心車上的水源是否安全。事實上,供應的飲用水不僅要進行加熱消毒,還要進行PH值、微生物等指標檢查,過濾之后才輸送到車廂,并定期維護凈水器和電爐。
或許很多人并不知曉火車水源的奧秘,但請牢記,在旅途中節(jié)約用水,因為那源源不斷的水,來之辛勤。它承載著一批批默默付出的“水兵”的心血和汗水。
火車上的其他秘密
火車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承載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出行。然而,對于火車的運作機制,很多乘客卻不甚了解。
比如,列車為何會在非站點處停車? 為何臥鋪車廂不區(qū)分男女等等,這些都是很多人好奇的問題。
列車會在非站點處停車,主要是為了讓路或更換車頭。由于鐵路不是某列車的專用線路,當兩列車趕上同一段路時,鐵路部門會要求一列車停車讓另一列先行。
當一列車收到“原地短暫等待”的指令時,它就會停在軌道上,待另一列通過后再啟程。
此外,有時列車也需在非站點更換車頭,這可能是為了轉(zhuǎn)向,或是因為原車頭不適合后續(xù)行程,停車讓行或換掛都出于正常運營需要。
臥鋪車廂不區(qū)分男女也有其考量。一是家庭出行時難以分開,二是車廂無法按照嚴格的男女比例分配。
如果固定男女分區(qū),可能出現(xiàn)一區(qū)滿座另一區(qū)空置的情況,不具經(jīng)濟性。更重要的是,分區(qū)勢必造成不便,影響大多數(shù)人的出行體驗。
火車上的許多設計都存在合理考量,且高度注重安全舒適。這些我們平時不曾注意的細節(jié),都體現(xiàn)了鐵路部門對乘客需求的緊密把握。
乘坐火車時,如果意識到這背后付出的心血,想必會讓我們對祖國的交通建設更加感激與自豪。
筆者認為
綠皮火車,承載著輝煌歷史的情懷,也預示著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鐵路的進步需要采納各方意見,兼容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我們期待更便捷舒適的新火車,也希望保留綠皮車廂的回憶。
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鐵路既能體現(xiàn)時代進步,也能傳承人文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