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祖國,中國上下一片歡騰的景象。
而英國那邊卻顯得極為沉悶,很多英國軍官認為,憑借英國的實力,不應該就這樣“撒手”香港。
2000年,英國的一場內部軍事理論課上,英國軍官們又對此問題展開了討論。
這時候,英國一上將怒拍桌子,說出了一句話。
正是這句話,道明了英國歸還香港的真正原因。
中英領導人會晤
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帶領著英國代表團來到了北京,進行為期五天的訪問活動。
除了訪問外,撒切爾夫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與我國領導人談論香港問題。
撒切爾夫人的這次訪華,心情是格外振奮的,就在幾個月前,英國和阿根廷就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問題爆發了一場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戰爭是冷戰末期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海陸空聯合作戰。
毫無疑問,戰爭的最后贏家是英國,英國不僅戰勝了阿根廷,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國際上也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聲譽。
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周南就形容撒切爾夫人的這次訪華“是挾著這個福克蘭群島戰勝了阿根廷之余威來的”。
9月24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接見了撒切爾夫人,雙方展開了會談。
正是因為馬島戰爭帶給英國的勇氣,撒切爾夫人的態度很是強硬,堅決要求1997年后英國繼續管理香港。
甚至還放出狠話,表示如果中國執意要收回香港,那將會面臨“災難性的后果”。
我國的態度是很明確的,并沒有被撒切爾嚇到,鄧小平還表示,就算有“災難性的后果”,中國也會勇敢面對。
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時刻都把“面子”放在第一位,中國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我們并不著急,可以延遲一兩年宣布“收回香港”的決策。
撒切爾夫人有“鐵娘子”之稱,鄧小平也有個“鋼鐵公司”的綽號,這次會晤說白了就是在互相試探對方的底線和“脾氣”。
接下來的談判才是“重頭戲”。
關于香港回歸問題的談判注定不輕松,因為雙方的立場就有沖突。
中方認為:“談判應該在英國承認中國對香港擁有主權的前提下再討論其他有關問題。”
而英國方面則表示:“主權問題如何解決,應該看談判的結果,不能作為前提。”
在最開始的將近大半年時間,在議程問題上,雙方都沒有達成一致,1983年3月,撒切爾夫人給中國總理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著急的情緒。
一直到1983年7月份,中英雙方才陸陸續續公布了各自代表團的人員名單。
中國代表團團長為姚廣(外交部副部長),成員有李菊生(新華社香港分社第一副社長)、魯平(外交部西歐司顧問)等人。
中國代表團臺前的6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英方的幾名代表中國話也很標準。
不難看出,中英雙方都對此次談判格外重視。
可就在談判開始前,英國那邊突然出現了意外情況。
談判桌上的“戰爭”
雙方的正式談判被定在了1983年7月12日,談判地在北京臺基廠頭條三號。
第一天會談中,雙方按照慣例發表了開場白,互相都很冷靜克制,氛圍也相對比較和諧。
到了第二輪談判時,雙方可就不客氣了,現場的火藥味也越來越足。
英國拿出了三個所謂的條約說事,《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和“新界租約”,對此,中國顯然是不會承認的。
因為雙方分歧太大,談判遲遲沒有進展,第三輪談判后,休會了將近2個月的時間。
到了1983年10月份,為了給英國一點壓力,我方直接表示:“如果英國還不改變態度,那么就沒有繼續談判的必要了。”
這時候,英國的部分內閣成員和英國駐中國大使柯利達等人開始服軟了,撒切爾夫人也開始改變了態度,表示英國不再堅持以主權換治權。
不過,在談論到一些具體問題時,英國還是不惜觸碰中國的底線。
11月份,中英兩國展開了第六輪談判,團長姚廣詳細介紹了中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的十二條方針政策,這些政策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英國卻耍起了花花腸子。
邵天任(曾任外交部條法司司長)表示:
“英方前后提了14個工作文件,內容包括法律、經濟、財政、對外經濟、防務與治安,還有公務員制度、國籍和旅行證……他們說這是對中方十二條方針政策的進一步解釋和探討。實際上他每個文件形式都是一樣的:先引證我們十二條里的一條,你是怎么說的,然后說,應該這樣理解,實際上他是反建議,他認為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在我們十二條框框下,羅列他的主張,這個東西他也費了心思……”
不光如此,雙方在防務和治安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分歧,主要就體現在駐軍問題上。
最后,還是在鄧小平的努力下,香港駐軍問題才得以解決。
中英談判開始于1983年,在前七輪,雙方一直在圍繞著主權與治權展開談判,最后,英國人服軟了。
從第八輪開始,雙方更換了代表團主帥。
1984年1月,前前后后談判十五輪后,中英雙方才在各種問題上基本達成了一致。
這還不算完,意見基本一致了,文件上怎么寫也是一門學問。
我方的代表團對文件形式進行了討論,邵天任提出想法,說最好不要用“條約和協定”,要使用“聯合聲明”的形式。
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就是因為中英雙方分歧大,如果非要讓英國承認“三個條約”無效的話,那英國150多年的統治就變成了非法統治,英國肯定不能答應,只有“聯合聲明”形式才能解決這一分歧。
第二,中方收復香港,其實是屬于中國的內政,采用“聯合聲明”的形式,可以單方面聲明,寫到文件里。
1984年9月17日,中英雙方終于達成了最終協議,文件草簽儀式定在了9月26日,一直到這里,中英香港問題的談判才算是完美結束。
“一語點醒夢中人”
那個時候,英國國內很大一部分人是推崇用武力解決香港問題的,所以說,英國人在得知《中英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簽訂的消息時,內心是不愿意相信的。
很多英國人都有一個疑問,既然英國實力用武力解決,為何卻心甘情愿歸還香港呢?
一直到了2000年,英軍上將說出了一句話,道明了真相。
那年,金一南受到英國國防部之邀,前往英國皇家軍事科學院學習。
金一南所在的班級里,來自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軍官大概有30多人,除了金一南,其他全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軍官。
在入學的第一課,班主任泰勒教授就明里暗里調侃金一南。
或許是泰勒事先得知了金一南是中國軍官,上來就對著金一南這樣說道:“你們中國人真沒信用!”
還沒等金一南反應過來怎么回事,泰勒接著說道,1842年的《南京條約》把香港割讓給了英國,1860年的《北京條約》割讓了九龍,但是,1997年,中國卻把香港、九龍都給收了回去……
泰勒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在說中國不守信,沒有所謂的“契約精神”。
金一南當即就回懟了過去,新中國從來就不承認舊時政府所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泰勒所說的兩個條約跟新中國并沒有關系。
而且,新中國與英國之間就香港回歸問題是發表了聯合聲明的,文件上也都白紙黑字地寫著呢,難道說泰勒只看到了《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沒有看到《中英香港問題聯合聲明》嗎?
泰勒被懟得啞口無言,那些英國本地的軍官也都不吭聲了。
在一天下課后,一位名叫希爾頓的教授找到了金一南,兩人聊了起來。
酒過三巡后,兩人聊到了香港問題。
希爾頓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英國為什么會放棄香港嗎?”
金一南被問住了,這個問題他也沒有仔細研究過。
緊接著,希爾頓講了一個小故事,問題的答案就在這個故事里面。
那是在前不久的英國內部軍事理論課上,課堂主題是討論英軍的國防問題,要討論這個話題,自然就繞不開香港。
課堂上,英國的軍官都對英國放棄香港表示不理解,大家你言我語,想法各不相同,爭論了起來。
講臺上的英國上將見狀,使勁拍了一下桌子,對臺下的軍官們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既然你們這么想拿回香港,那么我問在座的各位一個問題,你們誰去面對強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話罷,現場頓時陷入一片寂靜,那些英國軍官明白,雖然中國的武器裝備落后,但中國軍人無畏犧牲的勇氣和保家衛國的信念是英國軍人遠遠無法比擬的,他們誰也沒有勇氣對面對中國解放軍。
金一南將軍曾說過一句話:“戰場上得不到的,不要期望談判桌上得到。”
中國能收回香港,絕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談判技巧,而是中國有這個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