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屆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都備受矚目,它不僅是科學界的“饕餮盛宴”,也是全民都喜聞樂見的大事。每一個重大成果,既是我國科學家的科研水平的體現,同時也我們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彰顯。
“三大獎”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自然科學一等獎、技術發明一等獎、科技進步特等獎的分量相對比較大。自200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改制以來,共評出自然科學一等獎13項,技術發明一等獎24項,以及科技進步特等獎15項。
這里,我們來細細盤點一下哪些重大成果獲得了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獎勵首創并成功地用于改造世界的技術,一般分為一等獎、二等獎2個級別。根據規定,只有對學科和相關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并得到國際認可的重大發明,才能獲評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每年授予不超過2個項目,一般只授予個人,不授予組織。值得一提的是,從2003年開始,“對作出特別重大科學發現或者技術發明的公民,對完成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可以授予特等獎”。不過,截止到目前,獲得技術發明獎特等獎的成果還沒有出現。
事實上,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已屬不易。從2000年-2003年,這個獎連續4年空缺,直到2004年才由中南大學的黃伯云院士和西北工業大學的張立同院士結束這一局面。2010年同樣空缺。
迄今為止,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共授予24項成果,每一個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成果,都具有很高的技術水準和重大應用價值。
高校勇挑大梁,北航清華領銜
24個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的項目,無不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為生活或生產提供了革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每一名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獎者,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大部分項目都不是由單獨一個人完成,而是由學術領袖帶領團隊或合作者共同完成。作統計的時候,也是以第一完成人作為基本標準。
細細分析這24個項目,可以看出國內頂尖研究型大學突出的科研能力。
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項目
(1)絕大部分獲獎者在大學工作
這24個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大部分人來自于高校。除了2005年獲獎者宗保寧(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和2014年獲獎者劉中民(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之外,其他獲獎者均在高校工作。
大學,尤其是頂尖研究型大學里,人才薈萃,大師云集,各學科領軍人物在大學里傳道授業的同時,也活躍在學術研究和技術發明的第一線。因此,大學能夠成為技術發明獎的常客也就不足為奇。
事實上,不只是技術發明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也是如此。這也充分說明了,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不僅僅是人才培養的基地,同時也是推動學術研究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
(2)北航獨占鰲頭
北航在航空航天學科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云集了大批世界頂尖的航空航天技術專家。這樣的學科實力,也使得北航成為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常客,單一等獎就獲得了6個,占比1/4,可謂是“遙遙領先”。
由房建成院士主導的“衛星新型姿控儲能兩用飛輪技術”、張廣軍院士主導的“小型高精度CMOS天體敏感器技術”、徐惠彬院士主導的“寬溫域耐腐蝕巨磁致伸縮材料及其應用”、張軍院士主導的“空地協同的民航空域監視新技術及裝備”和“復雜機場高精度飛行校驗技術及裝備”,以及宮聲凱院士主導的“高溫/超高溫涂層材料技術與裝備”,這6項成果斬獲這一榮譽。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內著名的航空交通工程技術專家,張軍院士不僅兩奪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還曾獲得2004年的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其貢獻之大,再多贊譽也不為過。
(3)清華當仁不讓
作為國內綜合性大學的龍頭,也是頂尖研究型大學的標桿,清華在“國家三大獎”的表現一直都十分優異。在技術發明一等獎中,清華也以4次獲獎,成為僅次于北航的得主。
由邱勇院士主導的“有機發光顯示材料、器件與工藝集成技術和應用”,由戴瓊海院士主導的“立體視頻重建與顯示技術及裝置”,由聶建國主導的“大跨建筑鋼-混凝土組合結構新技術及其應用”,以及張建民院士主導的“大型結構與土體接觸面力學試驗系統研制及應用”,紛紛得獎。
從得獎年份也可以看出,清華不僅包攬2012年兩個技術發明一等獎,同時還在2011-2013年連續三年獲得該項大獎。
(4)北大、大工、中南各兩項
大連理工大學、中南大學都是國內實力強大的以工科見長的院校,在技術發明獎方面取得不俗的戰績,并不奇怪。
北大作為國內理學第一高校,在技術發明獎可以斬獲2個一等獎,也充分說明北大科研團隊不僅擅長基礎科研,在新技術、新發明上也是不遑多讓的。
(5)6所高校獲得一次一等獎
西工大、哈工大、海大、浙大、東南,以及南昌大學,分別斬獲一次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值得一提的是,南昌大學是一所“211工程”和“雙一流”高校,能夠斬獲技術發明獎實在難得。江風益院士常年在南昌大學任職,從事半導體發光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是國內半導體材料研究的領軍人物。
誰將問鼎2023年大獎?
如今,萬眾期待的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業已啟動,高校依然是主要提名單位。以清華、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為代表的高校,位列提名榜前列。
其中,清華大學以國家自然科學獎18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2項,以及國家技術發明獎21項提名的成績高居榜首,再次成為2023年“三大獎”提名項目最多的高校。
那么,究竟誰能成為2023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得主呢?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