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也就是4月1號,據說是一個很適合表白的日子,大到不少機構媒體,小到您的朋友圈,或許可能大概其看到了“國際愛鳥日”這么個說法。關于這樣一個世界性紀念日的由來,某百科上是這么說的:
有的媒體報道更加詳細些,是這么說的:
那么,1902年3月19日,都有誰?又簽署了一個什么公約呢?
兩份公約
事情還得從更早的時間說起,1868年,在維也納舉行的第26屆德國農民和林務員大會(General Assembly of German Farmers and Foresters)上,受到蟲害對于農林業日益嚴重的威脅和鳥類日漸減少現狀的啟示,從業者們發出了應當加強國際合作,保護對于農業有益鳥類的呼聲。會后一份決議被提交給了奧匈帝國外交部,敦促政府與其他國家達成保護有益農林業動物的協議。
五年之后,恰逢在維也納舉辦萬國博覽會(World Fair,今天世博會的前身),多國代表于1873年的9月下旬在此召開會議,商討鳥類保護事宜。 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之上,1875年的11月,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先后簽署了《保護對農業有益鳥類的宣言》( Declar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 Useful to Agriculture ),其后法國、瑞士和德意志帝國也加入了進來。
1884年4月7日,由奧匈帝國的皇儲魯道夫大公(Archduke Rudolf)在維也納宣布了首屆國際鳥類學大會的開幕。年輕皇太子對于鳥類的熱情和對大會的積極支持,使得這次盛會云集了眾多的鳥類學界大佬。順應前期的鋪墊,鳥類保護的國際間合作成為了大佬們積極討論的議題,美學價值也成了保護鳥類的考量之一。
魯道夫大公 (1858-1889)是茜茜公主和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獨子,藍極樂鳥Paradisornis rudolphi就是以這位皇太子命名的。而接替他擔任皇儲的斐迪南大公,于1914年在薩拉熱窩遇刺,成為一戰爆發的導火索...
相信由羅密·施奈德飾演的 給許多國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然而現實中的公主婚后生活卻很不幸,魯道夫大公1889年殉情自殺,作為母親的她深受刺激,開始周游歐洲,并于1898年在日內瓦遇刺身亡
七年之后,同樣在魯道夫大公的大力支持之下,第二屆國際鳥類學大會在布達佩斯召開,出生在今天斯洛伐克的匈牙利動物學家奧托·赫爾曼(Ottó Herman 1835-1914)深度參與了會議的組織和籌備工作。鳥類保護成為了這屆大會的重要議題,而赫爾曼后來的著作也成為了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這次大會也形成了一個決議,提交給奧匈帝國的農業部,希望能推動形成鳥類保護的國際公約。法國政府做出了最為積極的響應,并于1895年6月25日在巴黎召開了專門的國際會議(參與方有德國、巴伐利亞、奧匈帝國、比利時、西班牙、法國、英國、希臘、意大利、盧森堡、摩納哥、荷蘭、葡萄牙、沙俄、瑞典、挪威和瑞士),討論鳥類保護的相關細節,并且在會上形成了條約的草案文本。
轉眼來到了世紀之交,大西洋兩岸由女性主導的鳥類保護運動也正方興未艾(拓展閱讀: )。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第三屆國際鳥類學大會上有了羽毛商的參與,表達出對于鳥類保護會危及時尚女帽產業的擔憂。也是在這一屆大會,由于究竟如何界定“益鳥”還是“害鳥”需要實際的證據,野生鳥類的食性研究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經過數年的商討和拉扯,以英意俄等大國退出為代價,最終有11國于1902年3月19日在巴黎簽署了《 保護對農業有益鳥類公約 》(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 Useful to Agriculture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個具有法律效力的野生動物保護國際公約,在其附錄當中將鳥類分為“有益”(主要是食蟲鳥)、“獵禽”和“有害”,規定從每年3月1日至9月15日禁止捕獵“有益”鳥類,保護的范圍也包括了巢、卵和雛鳥。反復看了好幾遍公約的條款,確實沒找到哪里有提到4月1日和愛鳥日。
荷蘭、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先后于1917、1924和1932年加入該條約
1950年10月18日,在經歷了兩次殘酷血腥的世界大戰之后,還是在巴黎,由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西班牙、法國、希臘、摩納哥、荷蘭、葡萄牙、瑞典、瑞士和土耳其共同簽署了《鳥類保護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跟前身《保護對農業有益鳥類公約》相比,新條約摒棄了“有害”這樣的陳腐概念,并且將保護對象擴展到了所有鳥類。再次反復看了好幾遍新公約的條款,依然沒找到哪里有提到4月1日和愛鳥日!
看到這里,所謂的“公約規定國際愛鳥日”一說應該就站不住腳了吧?
兩個出處
那么,還有其他的說法嗎?還真有。
赫爾曼說 。2019年的一篇報道聲稱國際愛鳥日(International Bird Day)是由奧托·赫爾曼于1900年確立的。然而,赫爾曼在自己1907年系統總結《保護對農業有益鳥類公約》來龍去脈和匈牙利鳥類保護現狀的著作里面,卻絲毫沒有提及有這么回事。是因為赫爾曼很謙虛,不好意思在自己的書里面講嗎?就不是很懂了...
生物老師說 。俄羅斯地理學會的官網上有介紹國際愛鳥日的頁面,其中提到1894年美國油城(Oil City)的一位生物老師在學校曾組織了相應的活動,被認為是4月1號國際愛鳥日的緣起(The holiday dedicated to birds was celeb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American town of Oil City in 1894. A teacher of biology organized the event at school. The idea was supported by local newspapers that started to promote holiday. Soon Bird Day was widely celebrated in the USA and Europe)。能力有限,確實沒找到對這一說法的其他旁證,或許,俄語世界里面還會有其他的線索?還請懂俄語的朋友多多指教啊。
國際在哪兒?
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只有咱們在聲勢浩大地“國際愛鳥日”,好像也就沒法稱其為國際呢?所以,還有誰在意這個紀念日?搜索一下,有了些發現。
吉爾吉斯斯坦 ,2019年的4月1日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支持下,該國開始慶祝“國際愛鳥日”了。
哈薩克斯坦 ,該國動物研究所的官網有相關的頁面。
阿塞拜疆 ,該國的動物研究所官網也有相關的介紹,不過直接就把條約的簽訂時間放到了1906年4月1日...
波蘭 ,在該國氣候與環境部的官網上有相關的頁面,而且還聲稱是由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協調國際愛鳥日的相關活動,聽起來也很合理,是吧?
然而,在國際鳥盟的官網里面卻完全搜不到相關的信息,政府網站好像也不是很嚴肅的樣子...
一個猜想
如果有哪位記得國際愛鳥日這個概念,最早是何時出現在簡中世界里的,還請不吝賜教。從上面恐難稱完備的考據來看,4月1號為什么成了國際愛鳥日,還沒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至于為啥這個概念能在咱們這里大行其道,會不會是跟愛鳥周存在時間上的重合有關呢?
1981年3月3日,中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簽署協定,莊嚴承諾共同保護棲息于兩國的候鳥。隨后,為了加強對該協定的執行,林業部牽頭聯合其他單位,共同向國務院請示,建議在每年4-5月初確定一個星期作為“愛鳥周”(具體時間由省、市、自治區規定),在這期間開展面向公眾的各類宣教和鳥類保護活動。國務院于1981年9月25日批轉林業部等部門關于加強鳥類保護,執行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的通知。于是,1982年的春天,全國各地就迎來了首個愛鳥周。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愛鳥周的起止時間差異蠻大的,最早的廣西是2月22-28日,最晚的新疆則是5月3-8日。每年春天草長鶯飛之時,愛鳥周便如約而至,通過四十多年來的鋪墊,4月1號作為國際愛鳥日被大家所接受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至于這一天究竟是怎么來的,好像也沒什么人在意。
要我說啊,每一天都應該是愛鳥日,愛自然日,愛地球日,孤懸于浩瀚宇宙之中的這顆 ,是我們唯一的家園吶。
參考資料
許維樞. 1998. 中國的愛鳥周. 生物學通報,33 (4): 11-12.
Bowman M. J. 2014. The 1902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 in Historical and Juridical Perspectiveal A. Ardeola, 61 (1): 171-196.
Ferrero-García J. J. 2013.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 (1902): A Missed Opportunity for Wildlife Conservation? Ardeola, 60 (2): 385-396.
Herman O. 1907.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 Concluded in 1902; and Hungary Historical Sketch. Victor Hornyánszky court printer. Budapes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