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動詞是句子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主要充當句子謂語,是句子的核心,決定句子結構的基本面貌,因此動詞研究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板塊。動詞研究與其他詞類相比更具復雜性,從詞匯方面涉及本義引申義、新詞新義、同義反義等方面的考察;在語法方面則要兼及構詞法、配價、句法功能以及句式等研究。
一、空庭陳耒耜,小案無簡牘
秦簡牘材料是自1975年以來陸續出土和入藏的戰國秦至秦代的簡牘材料,內容多為傳世文獻所未見,加上未經傳世傳抄,語言的真實性強,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戰國中晚期至秦代的語言使用情況。雖有一些簡牘出現了殘斷或漫漶不清的情況,但整體上看秦簡牘對于語言研究來說仍不失為重要的材料。
我們在閱讀秦簡牘材料中發現動詞數量大,且詞義較為豐富,基于此本文對秦簡牘動詞進行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夠為上古漢語動詞研究貢獻綿薄之力。
我們對秦簡牘動詞的研究,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單音動詞和復音動詞的使用情況、秦簡牘動詞中出現的新詞和新義,以及秦簡牘同義和反義動詞的聚合。在對以上問題進行了研究后,主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秦簡牘單音動詞數量大,詞義豐富。
《睡簡·秦律·關市》記載:“為作務及官府市,受錢必輒入其錢鋸中,令市者見其入,不從令者費一甲?!?br/>
在確定動詞界定標準的基礎上,我們共篩選出秦簡牘單音動詞989個,占據全部動詞總數的62.3%,這個結論符合先秦時期單音詞占據優勢的實際,與同期文獻的研究結論相契合;單音動詞中又以單義動詞為主,共有627個,占單音動詞的63.4%,多義動詞有362個,占36.6%。
當然我們也要考慮目前能夠掌握的秦簡牘材料較少,已經公布的秦簡牘材料內容又集中于律令、文書等方面,材料的專類性較強。
多義動詞的義項較為豐富,但主要集中在2-5個義項,“為”和“行”分別有21個和17個義項,是秦簡牘多義動詞中義項最多的兩個動詞,詞義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中,由于復音詞尚未發展成熟,新的詞義往往使用已有的單音詞做載體,這就導致了單音詞義項的豐富。
從詞義發展來看,秦簡牘動詞出現了一些《說文》解釋錯誤或失收的本義,對于《說文解字》來說是有效的訂正和補充,動詞的引申義發展較為成熟,引申路徑豐富,包括連鎖式引申、輻射式引申以及混合式引申,詞義引申的類型多樣,如相似類比、相因推導和相似借代等。
詞義引申的結果包括擴大、縮小和轉移,通過研究發現秦簡牘單音動詞的詞義發展已經較為成熟,當然單音動詞在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都有更大的發展。對秦簡牘單音動詞詞義的研究有利于補充上古漢語動詞研究,有利于從歷史的角度考察詞義的發展變化。
二、簡牘時休暇,依然秋興多
秦簡牘復音動詞占比增多,結構多樣,新的結構在此時期有了發展。從先秦時期復音詞的發展歷史來看。雖然秦簡牘時期復音詞還無法撼動單音詞的主體地位,但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秦簡牘中復音動詞占全部動詞的37.7%,這一數據在秦代以后進一步提升,直到復音詞取代單音詞的主體地位。
秦簡牘復音動詞既有單純詞也有合成詞,其中合成詞占據絕對優勢,共有595個,占全部復音詞總數的99.5%;秦簡牘復音動詞合成詞中聯合式復音詞、偏正式復音詞和述賓式復音詞占據較大比重,三者之間數量接近。
《岳五》記載:“能捕以城邑反及智而舍者一人,攤爵二級,賜錢五萬。”
與先秦早期文獻相比,秦簡牘動詞述賓式復合詞有了較大發展,同時秦簡牘復音動詞中出現了3例主謂式復合詞和8例述補式復合詞,可見在戰國中晚期至秦代,主謂式復合詞和述補式復合詞已經萌芽并發展。
秦簡牘動詞中有為數不少的新詞和新義。新詞和新義是有各自的界定標準的,且新詞和新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早于秦簡牘材料的古籍中,以及越來越多的出土文獻中,難免會發現早于秦簡牘動詞使用的例證,但這無法忽視秦簡牘動詞新詞和新義的重要價值。
由于秦簡牘材料的內容多為傳世文獻所未見,因此涉及的大量新詞和新義對于我們考證詞義來源、梳理詞義發展脈絡、訂補大型語文類工具書等都有重要意義。
通過篩選,確定了秦簡牘動詞新詞346個,新義338個,其中單音動詞新詞31個,新義316個,復音動詞新詞315個,新義22個,可見單音動詞新義較多,同樣是單音詞發展成熟的結果。
而復音動詞則是新詞較多,主要原因是此時期是復音詞的發展階段,一個新的意義如果使用復音詞來表示,則往往需要新造復音詞,因此復音動詞新詞較多,新義較少。
秦簡牘動詞的新義集中在律令、算術、醫方等方面,與傳世文獻中此類文獻數量的稀少具有較大關聯。秦簡牘動詞中有數量眾多的同義詞。
根據同義動詞的界定原則和認定方法,我們共整理出秦簡牘同義動詞詞組381個,兩個成員組成的同義詞組數量最多,共161個,占同義詞組總數的42.3%。3-7個成員的共195個,占51.2%,成員最多的是“考察”義同義詞組,共有24個成員,可見秦簡牘同義動詞數量較為豐富。
三、卓行高文司馬陳,當年簡牘指埃塵
同義詞組內部存在完全同義的等義詞,在語言使用中的各個方面均不存在差異,但是這種等義詞數量極少,且容易在語言中遭到淘汰。同義動詞詞組內部往往并不是完全的同義,相互之間存在細微的差異,歸納起來可以分為語義、語法和語用三個方面。
同義詞的使用是漢語詞匯發展的表現之一,從語言的經濟性原則來看,同義詞并不符合語言發展的特征,但在實際的語言應用中,同義詞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正是同義詞之間往往存在著細微的差異,許多同義詞才能夠在語言發展中保留下來。
秦簡牘反義動詞數量不多,但能反映一些秦簡牘語言的特征。秦簡牘反義動詞詞組共有88組,從成員上來說呈現出不平衡性,單音詞占據了絕對優勢。
《睡簡·秦律·內史雜》記載:“令數史毋從事官府。非史子毆,毋敢學學室,犯令者有罪?!?br/>
單音詞與單音詞構成的反義詞組共73組,占全部反義動詞詞組的83%,由單音詞與復音詞、復音詞與復音詞構成的反義詞組一共11組,占12.5%,復音動詞與復音動詞構成的反義詞組有4個,占4.5%;
單詞對單詞的有45組,單詞對多詞的有8組,多詞對多詞的有4組,正反同形的有2組。反義詞存在不穩定性,個別反義詞組比較依賴語境,脫離了語境則很容易被判定為非反義詞組,個別成員在歷史的發展中退出了反義詞組。
秦簡牘反義動詞出現的語境以單用為主,這主要取決于秦簡牘材料的內容,在少數典籍類材料中存在對用和連用的情況,但由于典籍類材料較少,多數為文書類材料,因此反義詞往往出現在一個段落的上下文中。
通過對秦簡牘動詞的界定、整理、分類和研究,我們對秦簡牘中動詞的特點有了初步把握,對戰國中晚期至秦代動詞的發展有了一定了解,但由于個人學力的限制,我們僅對秦簡牘動詞做了一些詞匯研究,語法部分少有涉及,因此尚無法從全面的角度呈現秦簡牘動詞的特點。
結語
如果能夠將秦簡牘動詞的語法研究補全,詞匯研究還可以擴展到全部的詞類,這樣才能從詞義演變、詞語的組合特征、詞語的聚合特征等角度對秦簡牘材料中的詞匯,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得出范圍更廣的結論。由于動詞的界定標準、簡牘材料的殘斷和漫漶等情況,很難將秦簡牘動詞無一遺漏全部統計進去,在統計動詞的使用頻率時也難免出現個別的誤差。
參考文獻:
《里耶秦簡》
《史書》
《二年律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