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一則消息,下個月,對這20地開展營商環境實地督查,如下。
那么問題來了,當下各個城市都在抓營商環境,為啥中央還要進行實地督查?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有些地區可能存在打造營商環境的口號喊的響,但實際很多東西并沒有做到,中央這一次下場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要了解哪些城市的條條框框在阻礙企業的發展。
比如企業在辦理遷移或者注銷業務時,有沒有遇到被故意拖延等情形?
比如企業在辦證、辦事過程中,有沒有遇到政務服務不便利,有關單位在規定程序和材料之外增加辦理環節和申請材料的情形?
比如企業在和有關地方政府簽訂合同并履約后,有沒有遭遇當地政府以各種借口不兌現承諾的情形?
我認為為難企業發展、阻礙企業發展的額外的條條框框將是中央督查的重點,還有些地方招商引資特別卷,承諾的很多東西并沒有做到,就形成了招得來留不住的情況。
近些年,國家出臺了很多促進民營企業的舉措,目的也非常明確,要知道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第二,我認為中央此次下場督查,大概率會了解各地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是否貫徹到底了。
因為建設統一大市場就要大力破除行政性壟斷和地方保護,這對于企業的發展和商品的自由流通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一個城市為了保護本地的企業和市場,就設立障礙不讓其他地區的同類商品進入,比如這個城市自行發布改變市場準入制度和監管標準等等,所以就會出現在這座城市買不到另一個城市的商品的情況出現。
地方保護在短時間內有利于地方的收稅和就業,但從長遠和大局來看,造成了市場分割,不利于全國市場統一,全國不統一大市場,就會造成我國市場、商品大而不強,缺乏國際競爭力,不利于產業轉型升級,建設統一大市場,商品流動更順暢,這樣會倒逼落后的產業轉型升級。
第三,房地產財政受到影響,是否有城市想方設法在企業頭上增收?
比如企業有沒有遭遇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或有關單位和人員吃拿卡要等情形?
當下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全球經濟形勢嚴峻,企業的生存本來就很不容易了,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出現針對企業的亂收費、亂罰款和吃拿卡要的話,那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一定是沉重打擊,還會深深傷害當地的營商環境。
相對國企和外企,特別是民營企業的中小微企業就比較弱勢了,不僅自身經營風險高,而且對上下游、金融機構幾乎沒有議價的能力,所以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迫在眉睫,而且民營企業更需要扶持政策,更需要平等對待和一視同仁的營商環境改革。
綜上所述,中央親自下場對20地督查營商環境,也證明了當下的重心就是搞經濟,為企業營造更好發展環境。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