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思想之所以給人消極出世的感覺,我覺得,主要是因為他的自由思想、相對主義的齊物論和游世思想。
先說自由思想。莊子認為只有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實世界,才能獲得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寧靜。莊子認為,真正的自由是“無待”的,它不依賴于任何條件。無待就是通過“心齋”與“坐忘”來實現。
“心齋”作為方法,是一個“致虛”“守靜”的過程,亦即去執去為的過程,就是要去除自己的欲望。在《人間世》中,莊子認為心不斷地集虛,則可以“虛實生白”,使之呈現為一種虛靈空白、無執無著、自然無為的狀態,即與道合一之境。
坐忘”是對自我的超越。世人往往寄情于外物,馳心外求,故需返歸自觀。
莊子提出“不滯于物”的觀點。在莊子看來,“不滯”就是于自然無所違,不凝滯于任何思想、任何事物,從而達到圣人不凝滯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郁滯的。莊子認為只有不滯于物,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他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
最后,莊子一再強調君主的殘暴。所以他不愿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再說莊子的相對主義,即齊物論。莊子的自然原則是和相對主義聯系在一起的。莊子認為事物總是相對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對立,又互相依賴的正反兩個方面。莊子還認識到事物的變化總是向它對立的方面轉化,宇宙萬物盡管千差萬別,而說到底又是齊一的,沒有區別的。他認為確定認知的標準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為任何認知都會受到特定條件的限制,受到時空的制約。
莊子的相對主義思想首先表現為否定客觀事物物質的區別。其次,在認識論上,莊子片面強調認識的相對性的一面,認為人的感性和理性都不足以信賴,因為他們都是相對的。
他認為,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萬物,只存在著無條件的同一,即絕對的“齊”;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而學“道”的最后歸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異,從“有待”進入“無待”。
最后看游世思想。這主要表現在《莊子》一書的《內篇》7篇。
游世思想的內涵相當復雜。莊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態度,繼承了隱者傳統的心情灰暗的主題敘述,就是以輕視現實和躲避矛盾,來保護一種弱意義的生存欲求。
可是另一方面,莊子又認為在這樣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隱者傳統意義的個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莊子干脆把一種故意不肯負責任的游戲態度貫徹到底,不僅游戲地對待現實世界,而且游戲地對待個人生死,游戲地對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傳統隱者始終小心翼翼保護著的軟弱的個人生存渴望被莊子戲謔地扔進黑暗的游戲世界之中。
莊子的游世思想中實際上隱含著一個新的主題,這就是以帶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來與一個黑暗的世界對抗。這里的對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擺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態,直視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惡意擺布,并且以對這種惡意擺布的戲謔的歡迎,表達對這個黑暗世界的嘲諷。
因此,莊子認為,人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無欲無求的,是要追求無所依待的狀態,要以毫不在乎的心態對待世間一切事物。正是有了這些因素,莊子思想才被人們認為是消極出世的哲學。因為他的思想不是積極尋求改變世界的方法,而是被動接受、消極應對世間的一切改變。對世間的一切變化,不做任務反抗。因為,莊子認為,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不斷接受適應其變化,會讓自己變得忙碌勞累,最終被世事所疲累,成為外界物質的奴隸,無法讓自身得到真正放松。
其實莊子產生這種消極出世思想是有原因的。莊子生活的時代是戰國中后期。此時,戰國七雄已陸續完成變法,進行了封建化改革,推廣了小農經濟,推廣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產生了大量自耕農。而日益增多的兼并戰爭,又增加了大量軍功貴族。
此時,列國之間,有縱橫家互相游走,憑三寸不爛之舌挑動各國爭斗;有軍功貴族,為了獲得更多功勛、人口和土地,熱衷于發動戰爭開疆拓土;有希望獲得更多土地、人口的統治者。
在這樣的背景下,列國戰爭,連月不息,壓在人民身上的賦稅徭役繁重,大量的人口死于戰爭。其中,伊闕之戰,韓魏兩國陣亡二十四萬;鄢郢之戰,楚國陣亡二十五萬以上;長平之戰,趙國陣亡四十萬;在整個戰國兩百年兼并戰爭的過程中,華夏大地死亡人數在百萬以上。
面對這樣的惡劣的現實環境,莊子深感世間的黑暗,覺得前途無望,攻伐征戰無休無止。因此,他才產生了這么多消極避世的思想,就是希望在這暗無天日的世間,找到一塊寧靜之地、一塊心靈的棲息地。
當然,我們知道,兼并戰爭如吃雞大賽,發展到最后,必然殺出一位最強者,將所有人打包帶走,實現最終的穩定統一。而這個結果,就是日后的秦漢帝國。當然,莊子不可能看到這一切,應該也沒看到這一趨勢。能看到這一趨勢的,只有法家。
不過,莊子思想盡管是消極避世,但也不是一無是處,對今人具有借鑒意義。今天,繁重的工作、變化加劇的世界讓人們日益勞累,各種“工作病”、“城市病”、“富貴病”頻發,鋪張浪費、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加劇。對個人來說,不妨適當學學莊子思想,在勞累時刻讓自己內心放松一下,問問自己為何要這樣忙碌,是否生活真的必須這么忙碌、物欲一定要這么多。不妨學學莊子放空自己,更多看看自己內心,讓自己有片刻寧靜。其實,當代互聯網社會頻發的“反內卷”、“躺平”思潮就是莊子思想在當代的體現,是底層人民對發展代價過高的反抗,對社會矛盾日益加劇的抗爭與吶喊。所以說,莊子思想在今日仍有許多積極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