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0名研究生集體在四川云海寺出家,他們雖然不同地域、不同職業(yè),可都是各行各業(yè)極為優(yōu)秀的人才,有些人是公司高層管理,有些是大學教授,其中不乏有父母家室的人,更有人放棄百萬年薪,甘愿在云海寺過青燈古佛的日子。
當時《人民日報》還專門報道了這件事,30位研究生組團出家這樣的奇聞,大家都是聞所未聞,一部分人認為當今社會壓力太大,他們想過上簡單樸實的生活也可以理解。
圖片來自網絡
也有些人提出質疑,國家培養(yǎng)高端人才十分不易,他們不應該放棄為社會做貢獻的機會,甚至有人說他們是想以此來博眼球,無論外界是如何評價他們的,這30人還是義無反顧選擇在云海寺出家。
這些高學歷人才到底為什么放棄優(yōu)越的生活選擇出家?多年過去這些人過的怎么樣?
云海寺僧人
一、大學教授出家修行,重修古寺引發(fā)關注
2014年位于四川達州的云海寺突然火了,寺廟位于當?shù)睾0?80米的仙女山之上,云海寺已經有上千年歷史,可是1958年古寺被毀,1998年才重新修建起來,云海寺矗立在山頂,山高路遠重建工作十分困難。
當時的僧人只完成了寺廟正殿的修建工作,除此之外只修建了幾間僧侶們的住所,這里常年霧氣繚繞,山路濕滑難行,寺廟離山腳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再加上通往寺廟的道路年久失修,所以這里的香火并不旺,來這里燒香的人少之又少。
云海寺
第一位來到云海寺的是仁卿法師,他出家之前就是一位高學歷人才,30名研究生也是因為敬佩仁卿法師才來到云海寺,這些人原本就有出家的想法,可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一直沒能下定決心,是仁卿法師在無形中鼓勵他們勇敢邁出這一步。
仁卿法師出家之前在湘潭大學法學專業(yè)讀研,他從小就對佛教的一切都很有興趣,畢業(yè)之后他在內蒙古一所大學擔任法學教授,除了上專業(yè)課他還開設了佛學選修課,開設這門選修課其中一部分原因就來自于他對佛教的興趣,另一個原因則是他想傳播佛教知識,此后他經常到峨眉山研究民俗,還不斷和僧人們討論佛教。
圖片來自網絡
仁卿法師對佛學的興趣,也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得越來越深厚,作為大學教授他事業(yè)順利、生活富足,可是即便如此,他還是覺得這和自己理想中的狀態(tài)相差甚遠,他想要的是心靈上的寧靜。
就這樣仁卿法師放棄了現(xiàn)有的生活,2014年他在峨眉山剃度出家,此時他只有30歲,之后便開始四處云游,他根據(jù)兩名居士指引第一次來到云海寺,云海寺雖然有上千年歷史,可是此處交通不便,所以鮮有人知,就連寺院的臺階上都長滿青苔。
圖片來自網絡
云海寺遠離塵世喧囂,仁卿法師很喜歡安靜清幽,他認為這里是一處修行的好地方,于是便決定留在云海寺,可是古寺早已不復存在,后人雖有修繕,寺廟依舊破敗不堪,除了正殿就只有僧人居住的幾間房屋,這不免讓仁卿法師感到遺憾又惋惜,此時他心中產生了一個想法,他決定重修云海寺。
仁卿法師來到云海寺之后,在此處弘揚宣傳佛教,這里的名聲越來越大,在云海寺安頓下來之后,他將這件事情告訴他的三位師兄,這三位法師同在峨眉山受戒,當時他們正在各地云游,聽聞仁卿法師說云海寺如世外桃源,他們3人也決定到此修行,這三位法師中有一位是研究生,另外兩位也是本科畢業(yè)。
云海寺僧人
修繕云海寺是一項大工程,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雖然出家之前他也攢了一些錢,可是對修繕寺廟來說還是遠遠不夠,仁卿法師和他的3位師兄都受過高等教育,于是他們四個人就決定去做佛學講座,用賺來的錢讓千年古寺重現(xiàn)昔日榮光。
仁卿法師和3位師兄,以及原本就在云海寺修行的四位僧人,一共8個人在云海寺開設道場、修葺寺廟,他們的善舉后來被更多人知道,很多人聽說仁卿法師出家前的經歷,都很敬佩他的做法,其中不乏和仁卿法師一樣的“學霸”,他們來自各行各業(yè),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不滿,想追求心靈的寄托。
圖片來自網絡
有不少人都和仁卿法師有同樣想法,其中就有一位公司老總深受仁卿法師的影響,原來他在大學畢業(yè)之后就自己創(chuàng)業(yè),年收入超過百萬,可是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漸漸讓他感到疲憊,他數(shù)次對自己產生懷疑。
他時常問自己難道就要這樣不停的去獲得物質利益嗎?難道真的沒有其它事情可做嗎?就在他對人生感到迷茫的時候,聽說了仁卿法師的故事,作為大學教授他竟然能放棄當下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常伴青燈古佛,這樣的勇氣,讓他十分欽佩且受到極大的觸動。
圖片來自網絡
深思熟慮以后,他還是決定把公司解散,得知仁卿法師重修寺廟,于是他帶著自己的積蓄來到仙女山,這里時常云霧繚繞仿佛人間仙境,他瞬間覺得自己找到了人生方向,毫不猶豫就來到山頂?shù)脑坪K拢€把他出家前的財產都用來幫助修繕云海寺,仁卿法師聽了他講述自己的故事之后深受感動,同意他在云海寺修行。
二、高學歷人才組團出家,其中有何隱情?
2014年仁卿法師來到云海寺,他不忍看到古寺破敗不堪,于是和其他幾位僧人開始對這里進行修繕,云海寺交通不便、山路難行,所以重新修繕工作很難完成。
僧人重修山路
他們還沒出家前都是高學歷人才,幾乎沒有做過體力活,如今卻要背著建筑材料爬山,這對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只要他們心中有共同的目標,這些困難自然就變得微不足道,他們事先做好規(guī)劃,所有工作都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開展。
他們先是把寺廟中的垃圾,和常年堆積的樹枝樹葉運到山下,又把整座寺廟的墻體粉刷一新,還辟了一塊土地,專門用來種菜這樣就可以自給自足,還能節(jié)省一些錢,雖然生活很清苦,可是所有人的內心卻是充實又快樂的。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期間陸陸續(xù)續(xù)又有三十位學霸,聽說了仁卿法師從大學教授成為修行僧人的故事,他們都有一個想法,就是佩服仁卿法師的勇氣,也想像他一樣,其實他們都和仁卿法師經歷相似,很容易產生共鳴,只是沒有他那么勇敢,可以放棄一切。
仁卿法師再次于無形中鼓勵了很多人放下心中的顧忌,聽從內心的聲音,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云海寺拜訪仁卿法師。
圖片來自網絡
他們來此之前互不相識,有的是企業(yè)高管,有的是公司白領,教師和醫(yī)生也比比皆是,眾人出家之前的生活條件都很不錯,《人民日報》還專門報道了30名學霸到云海寺出家的奇聞,
這30人平均年齡只有29歲,處在人生中的黃金階段,可是外界對他們的做法很不理解,這么做未免太過自私,父母培養(yǎng)了他們,如今卻要背井離鄉(xiāng),也有人說他們以前過的都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過不了多久寺院清苦的生活就會讓他們打退堂鼓。
圖片來自網絡
仁卿法師透露,這30位僧人之所以在云海寺出家,并不是為了躲避俗世中的紛擾,而是對人生有另一種追求,也有人是從小就對佛學感興趣,一心只想修行,他們出家最大的阻礙就是來自家人的不理解。
云海寺有一位21歲的僧人,他大學畢業(yè)前給家人留了信,獨自來到云海寺,當時他連工作都已經確定好,他的家人兩次從外地趕來要把他帶走去單位上班,可是這名僧人下定決心要留在云海寺,即便被家人帶走最終他還是回到這里,他的家人想了很多辦法都無法讓他改變,所以也只能讓他追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圖片來自網絡
由于他們很多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父母不理解他們出家也很正常,仁卿法師也不想讓大家因為潛心佛法而無法盡孝道,于是仁卿法師和大家商量以后決定,在云海寺旁邊修建一個僧人家屬的生活區(qū),這樣父母家人就能隨時見到他們,親情才不會缺失,長輩們想暫住或常住都可以。
除此之外云海寺僧人還創(chuàng)立了一個扶持基金,用來解決僧人父母養(yǎng)老的問題,這樣的做法十分有人情味,得到很多僧人以及家屬的認可,也解決了兩代人之間的一些矛盾,僧人們在云海寺勞作、修行,內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靜,眾人一起加入修繕古寺的行列。
圖片來自網絡
三、眾僧齊心協(xié)力,云海寺重現(xiàn)昔日榮光
2014年底云海寺的僧人已經有30多位,大家一邊修行一邊對云海寺進行修繕,為了能更快捷的把各種建材背到山上,他們還修補了通往云海寺的山路,這樣上下山的路就可以更平坦了,寺廟外部的藤蔓都別清理干凈,房屋漏水問題也終于得到解決,這就是眾人齊心協(xié)力的成果。
有一個叫李珊居士畢業(yè)于園林系,得知他們正在修繕云海寺她也前來幫忙,還從專業(yè)角度幫云海寺的僧人們種植花草樹木,寺廟內的植物和菜地讓這里充滿生機,他們肩挑背扛終于完成了對云海寺的修繕,之前荒蕪破敗的樣子不復存在。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重修的過程很艱苦,可是看到寺廟內外煥然一新的樣子,所有人都會心一笑,忙活了這么久終于見到了成果。云海寺在此之前一直沒有通水電,還需要用蠟燭照明,用水問題是靠人力挑回寺內,生活極為不便,眾人趁著這次大修寺廟,一并解決了云海寺的水電問題,安裝好電線水管之后,生活的質量大大提升。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些僧人中間,還有幾位是計算機專業(yè)的高材生,他們專門為云海寺建立了公眾號和網頁,就算是古寺也需要與時俱進,云海寺終于有了專屬的社交平臺,不僅可以提高云海寺的知名度,還能弘揚佛教知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果然和他們想的一樣,有了網絡宣傳,知道云海寺的人更多了,很多人都會慕名而來,想看看千年古寺重新煥發(fā)生機的樣子,加上通往云海寺的山路比之前更加平坦,因此來山上燒香拜佛的香客和游客絡繹不絕。
云海寺僧人
云海寺的香火越來越旺,重現(xiàn)了千百年前的輝煌場景,仁卿法師的愿望終于在這一刻得以實現(xiàn),可是他從不居功自傲,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9年,這30名僧人并沒有因為生活清苦就打退堂鼓,他們在寺院吃齋念佛、修行勞作,每天都過得很充實,重要的是這些年佛教深深影響了他們,讓每個人的心靈都受到洗禮。
云海寺
仁卿法師是最早來到云海寺修行的僧人,他對云海寺的付出是不能忽視的,之后他還成為這里的住持,管理云海寺的大小事務,每次外出和其他寺院交流研討,都是由仁卿法師帶隊前往。云海寺大部分僧人從前都受過高等教育,因此有著很強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長期在寺廟內受到佛教文化熏陶,對佛教有著自己的理解。
圖片來自網絡
其中還有不少人成為佛學大師,不僅在全國各地舉辦佛學講座,還時常參加佛教交流會,用自身行動弘揚佛教文化,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逐漸找到了心靈的歸屬,久而久之他們的家人也都接受了這樣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都有選擇人生的權利,社會中處處充滿誘惑,可是這些僧侶能放棄原本優(yōu)越的生活和世俗的觀念,選擇去山林中修行,這樣的舉動可能很多人都無法做,或者也不發(fā)理解,可是只有自己知道內心最向往的是什么,只要不觸及道德和法律底線,每一個人的選擇都應該被尊重。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