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開始玩美食的時候,上海不乏只對“小圈子”(或者美言為“會員”)開放的私宴,但很少有對普通大眾開放的社會餐廳預約無門,或者需要“搶位”的。不過,隨著餐飲業的發展以及疫情影響,上海漸漸出現難以預約的社會餐廳,一個從日本餐飲業傳來的名詞“預約困難店”在上海也有多家。這些餐廳要么預約渠道不明,排隊動輒幾個月甚至以年計,要么可以在公開渠道搶位,但難度堪比熱門演唱會搶票,明明位子也不少卻“秒沒”讓人捶胸頓足。
最近訪問了幾家上海的“預約困難店”,當被同好問起時,總是“這些店到底好吃嗎?”而我感受,對“預約困難店”來說,好吃與否真只是一部分。我準備就每家店的現象引申到思索羅列如下,供各位參考:
1.
>>>Table4<<<
當張天煬開業Counter8的時候,恐怕他自己也不會想到C8會有堪比天吉的話題度,C8熱度尚未減去,張天煬及合伙人的新項目,燒肉店Table4又進入試營業。
C8有8個位子,顧名思義Table4只有4張桌子,4張桌子分別位于4間包間內,各能容納4、4、8、10人,這種全包間的燒肉店模式在日本本土以外鮮見,T4全套餐制,可追加料理。
是日菜單
甲魚牛肉高湯
魚子醬 白蝦 赤身手卷
牛大腹肉刺身
旬菜6種
極上鹽烤厚切牛舌
橫膈膜鹽烤
韓式生菜色拉 白芝麻鹽
牛肉漢堡
西冷壽喜燒
水泡菜
微辣牛肋骨
冬筍鮑魚配牛肉塔塔炊飯
用簡單幾段話來概括對T4的感受:
——從人均來看,T4套餐量不大。如果抱著吃肉吃爽的心情來T4可能會失望。
——因為進貨渠道原因,肉品種不多但品質很高。中國的日式燒肉店沒有日本燒肉店那種進枝肉后自己商品化的條件,故走得都是精品化燒肉路線。
——調味很有水準,肉的預處理和醬汁的調配見功夫。
——廚師為福岡人,對韓式烤肉非常熟悉,料理中有非常明顯的韓餐元素。
——燒肉過程均由廚師負責,張天煬在各包間竄場調理并與客人social,目前狀態下的T4和剛開業時的C8一樣,為事實上“介紹制”餐廳。
2.
>>>Nabi<<<
曾經上海最難預約的餐廳「Jeju」結束經營后,原先團隊各自開店,其中主廚Tom另覓投資人開業現代韓餐Nabi。雖然Nabi不走「Jeju」那樣變態的公眾號搶位路線,但小程序預訂位子“秒沒”也讓食客傷透腦筋。
「Nabi」店采用U型chef table樣式,開放式廚房,布置為原先「Jeju」的放大版,類似我在首爾訪問過的,曾被稱為“首爾泰安門”的「SOIGNé」。
是日菜單
韓式脆片|韓國傳統醬
粥|海膽 魚子醬 海膽 喉黑
涼拌菜|鰤魚 大醬
湯|牛骨 牛排骨肉 蘑菇
面食|秋刀魚干 土豆面片
蒸菜|雪蟹 雞蛋
燉菜|金線魚 蘿卜
烤物|鴨胸肉 辣椒醬
飯|鲅魚 紅扇貝
湯|生蠔
甜點|紅薯
茶點|茶 咖啡
同樣用簡單幾段話來概括對Nabi的感受:
——Nabi套餐菜式較多,分量較大。
——菜式設計、調味總體水平與訪問「Jeju」時相仿,考慮到韓餐與中餐、西餐、日餐相比較,在國人用餐適口度上的差距(即就一般人的口味而言,韓餐精致化可提升度有限),Nabi的“好吃“程度與其預約困難程度并非完全匹配。
——Tom帶領下的團隊形象好、服務佳,與客人互動得體,給食客很好的用餐體驗。
——店內環境社交性強,同時針對客群社交需要設計彩蛋環節,雖并無太大新意,但拉滿食客的情緒體驗。
3.
>>>Namu<<<
Namu與Nabi同出「Jeju」,主理人Shin在「Jeju」的身份為店長,與Nabi走高級韓餐路線不同,Namu為卡座小酒館風,早于Nabi向公眾營業,也更早迎來食客討論。
是日菜單
蒸豆腐雞蛋
海膽芝士片 蛤仔薩爾薩 蝦仁炸丸
海草鯛魚撒拉
熟拌章魚
泡菜餃子
火辣雞
包豬肉
煎西冷
黃豆粉制提拉米蘇
也用簡單幾段話概括對Namu的感受:
——Namu套餐菜式較多,但限于價格,分量總體不大,成年人要吃飽的話恐怕需要追加菜式。
——菜式設計、調味總體水平明顯低于「Jeju」,不如Nabi,簡單而言,不太“好吃”,唯一“好吃”的是追加的“拉面”。
——Shin應該是使盡渾身解數與客人social,提供情緒體驗,但限于店內結構和本人社交屬性能級,社交互動性不如前兩家水平。
從簡單梳理3家預約困難店的用餐感受可以發現,這些店的“好吃程度”各有區別,形成預約苦難的原因相似卻又有不同,對此,我的思考如下:
思考一:“情緒價值”是三家餐廳核心競爭力
我曾在日前評論「鳥金」上海的文章中一再強調,菜品和服務水平是餐廳的核心競爭力,對于這一觀點我并未改變。但是,回溯預約困難店的菜品質量,3家店的水平有高有低但又為何都能火爆,我認為,若要總結歸納,在這3家店之間,“情緒價值”一定程度上替代“好吃與否”而能成為了餐廳的核心競爭力。
思考二:“情緒價值”的來源還是“以人為本”
之所以說“以人為本”,我有2個觀點:
1.餐廳核心人物的社交性是基礎。這里的社交性不是指食客之間的社交性,而是指餐廳與食客之間的正面互動。你很難想象,如果T4沒有張天煬、Nabi沒有Tom、Nabi沒有Shin,這3家餐廳的號召力是否還能維持在現有水平。就3家店店內結構來看,最適合社交的是Nabi、Namu次之,T4全包間最不適合餐廳與食客交流。但張天煬以過去幾年積累的人脈和人設,生生將T4的氛圍做到極致,而明明還很小酒館風的Namu氛圍,因Shin雖是店長出身,但本人社交性還是差點意思,氣氛就不如前兩家。
2.餐廳圍繞客人需求輸出體驗是方法。而這些輸出又有起跑和途中跑之分:
起跑——上述3家預約困難店的消費對象絕大多數為年輕人,就餐場合主要為約會、友人聚會,商務場合不多,家庭聚餐罕見。對此消費場景,能預約到位子對預約者來說本身就是極大的“情緒價值”,在此基礎上,餐廳等于還沒上菜,就已勝了一手。
途中跑——即圍繞客群的需要做強體驗。一般食客:儀式感、外場服務者的水平甚至顏值都是重要考量。對約會食客:將女生哄開心就是最重要的事了。對友人食客:一張不需要P照的快樂留影恐怕能感動很久??傊痪湓?,一切措施,一切細節都是“讓客人記住今晚,而且今晚一定要是快樂的?!?/p>
思考三:但“情緒價值”仍將不進則退
但是不是做到“情緒價值”后就能躺贏到人類滅絕、地球毀滅?那顯然也是不可能的,曾經的預約困難店最后褪去光環,泯然眾人的例子在上海也不少。究其原因,固然有前幾年社會相對封閉,消費內循環等疫情所帶來紅利已經喪失的因素,但餐廳在菜品、服務,甚至原先擅長的社交領域出現滑坡才是根本原因。餐飲業和談戀愛一樣,是世界上最能領會何為“喜新厭舊”、“相處疲勞“的領域,不進則退,手捏火種并不會得到長明,而是要一步一個腳印的提燈前行,點亮路上的盞盞燈,才會始終將成功握在手中。
附上上次做的知乎Live的鏈接
《如何在日本體驗米其林餐廳》
依舊可以進入聽我的演講內容
https://www.zhihu.com/lives/76155128042124083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