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克利發展出來的視覺語言,在其創造性和形式手段的多樣性上似乎沒有止境,他繁復的個人符號和象征語言,是從個人私密的幻想,以及從植物、動物的生命到天文學和印刷術的一系列興趣演進而來。
瑞士出生的藝術家Paul Klee 保羅·克利(德國/瑞士,1879-1940)以其獨特的歐洲現代主義風格而聞名于世,他將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德國表現主義的技巧融入到他的繪畫作品之中。“
一條線就是在一個散步的點,”他曾經調侃自己玩味的抽象概念。克利在一生中創作了9000多件作品,被譽為二十世紀初最獨特和最具創新精神的現代主義者之一。
保羅·克利于1879年12月18日生于瑞士Münchenbuchsee,在一個音樂世家中長大,年幼時在音樂和視覺藝術方面都表現出色。他在慕尼黑美術學院學習,師從藝術家Franz von Stuck(德國,1863-1928)。
克利繪制生動的抽象作品,用色彩塊作為基礎修飾他的風景畫、城市街道。他還嘗試了紋理和替代材料,經常在粗麻布和其他粗糙表面作畫。他作品題材從諷刺性的,異想天開的,孩童般的想象,到超現實主義和夢幻般的,在死亡和戰爭中沉思。
世人認為保羅·克利的那些形式簡潔、充滿兒童畫趣味、洋溢著音樂律動的作品,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奧的哲理,更有甚者認為保羅·克利的畫暗示著宇宙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
正如康定斯基的主張,點、線、面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就如原子之于世界萬物一樣。這樣的觀點在保羅·克利的藝術中幾乎隨處可見,如此樸素、堅定,簡單的形象卻代表了復雜的世界與宇宙的規律,因此有人戲稱保羅·克利是宇宙畫家。
保羅·克利一生的作品,都是繪畫媒介、顏色與構圖的實驗。他曾饑渴地吸收二十世紀初各個流派,包括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后印象主義與表現主義(讓人意外的是,他對文藝復興藝術興趣缺缺,唯獨愛米開朗基羅),然而克利有自成一格的創作方式,他的藝術始終難以定性為某種「主義」,我們只能粗略歸納出克利的某些傾向。
保羅·克利繼承了印象派之后所有現代藝術流派的主張,拒絕以再現現實世界作為藝術的任務,他指藝術「不是為了再現看得見的世界,而是讓生命被看見。」可是克利亦不算非常推崇「為藝術而藝術」信條,他亦重視繪畫的裝飾功能(這主張頗接近野獸派的馬蒂斯(Henri Matisse))。
保羅·克利的畫大多沒有很深奧的主題,就如畫本身所見,是對于顏色、形狀、線條的嘗試。「顏色是繪畫中的非理性元素,亦是表達的主要載體。」一句,或許總結了他的繪畫觀。
(圖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