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里現在除了個別家庭之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把土地承包出去了,四十歲以下的村民,極少極少有在家種地的,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原因有多種,我們來說一說。
一、種地成本太高,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我調查了中原地區的種地情況,以去年的麥收為例:一畝麥子的成本:麥種25斤x3元/斤=75元 、收麥子拉回家25元、 收割站著的60元( 倒伏的120)、 三遍農藥15元/次x3次=45元、 粉碎麥稈60元、 收麥稈60 元、化肥(二銨)220元、 澆水50元、 耙地60元,去年畝產大概800--900斤,麥價過水的7毛,不過水的一塊左右。這樣算下來,每畝麥子按蕞高900斤算,如果過水了,就得虧25元!還不算人工成本!秋收可能好一點,但是蕞多也就是掙個秋收的收入,一畝地能有個700---800元就相當不錯了。
二、人工很值錢,大多數人不愿意耗在種地上;春種秋收、澆水施肥,只要種上了莊稼,總要有人照顧,辛辛苦苦一季,還落不下幾個錢了。而把地承包出去,每畝有800元的租金,不用再去操心勞力,自己可以出去打工。壯勞動力外出,在工地上一天也能掙個兩三百,如果是技術工種或者幾個人包活干,掙得更多,比種地的收益要大得多。
三、種地的一套工具要不少錢添置;農用車、噴灌、犁耙、噴霧器等等,添置一套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且不知道用多久就會閑置下來,扔都沒地扔。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種地就會很困難。
四、零散種植越來越不方便,區域化、大面積種植是一個趨勢;現在農村基本都是大面積被承包了,即使有個別家庭仍然自己種,但是耕種收割的時候仍然很麻煩,大型的聯合收割機不愿意進一家一戶的小塊地形,只能趁著人家收割的時候順帶著收割自己的,這樣就免不了會誤了農時,有時候還會帶來糾紛。
五、會種地、愿意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種地的這種“手藝”,再過幾年,等現在五十多歲的農人老去之后,將會徹底失傳!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這些話將沒有參考價值,大家都不會了!
農民不愿種地,這其實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希望引起各級的重視!
注:圖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