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1.3
巧用20%的知識,解決80%的問題
互聯網時代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讓每一個職場人都有十足的危機感。因為不努力,自己就會被其他人超越,被這個時代摒棄。
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背景普通、能力普通,但相信更多的人都不甘于普通,都想站在職場的巔峰,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所以,我們都選擇更加努力,通過更多的方式和渠道去獲取知識。
于是我們會去聽書,進行碎片化學習,或者報各種培訓課、買來一堆書,因為我們感覺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式。這些東西可以讓我們有安全感,成為我們未來成功的墊腳石。但問題是,這些真的有用嗎?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不止一次跟我炫耀:他是很多讀書會的VIP會員,購買了很多學習App里的課程,各類專業書籍應有盡有。
有一次他向我炫耀他的“學習成果”:6個月聽了50本書!
我就問他:“這50本書,你還記得幾本呢?”
他支支吾吾,說只隱約記得其中的一兩本。
我又問他:“從這些書當中,你的能力得到了怎樣的提升?解決了什么問題?工資有沒有漲?職務有沒有升?”
這些好像都沒有。
“那你報班、買書、聽課的價值是什么?只是來充實自己的安全感嗎?只是讓自己的閑暇時間不那么空蕩嗎?”
他一時語塞,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其實我朋友的故事并不是個例,我有時候也會像他一樣,感覺把書買回來了,放在書架上,就已經掌握了這門知識,其實這是自己在騙自己。
1.3.1
兩個認知錯誤,正在侵蝕你的優秀
自媒體人陳立飛在《個體崛起》一書中講道:“普通人是輿論認知,職場高手底層認知?!蔽覀儗W習職場高手思維方式,可以從底層看一看是什么導致我們在努力學習卻沒有一個好的結果。
錯誤一:知識多多益善。
人類的本性,其中就有“貪得無厭”,對于好的東西總是希望多多益善,知識也在其中。比如今天看到某人在演講中表現出了卓越的溝通能力,就想著抓緊買書、報班來提升自己的情商和溝通力;比如看到身邊的同事在項目管理過程中游刃有余,立馬就想著抓緊去學習新知識,來彌補自己在項目管理能力上的短板;聽到領導在會議上講到波特五力模型、凡勃倫效應、六頂思維帽等各種厲害的方法論,就想著自己也要去學習;或者在一些購書網站上剛看到一些專業類書籍打折優惠,就感覺自己在這方面也需要提升,于是又買了一堆書。
種種以上,都是我們“知識多多益善”的錯誤認知。在這種錯誤認知的旋渦里,我們的精力無法得到聚焦,知識無法體系化,最終讓自己不懈的努力變為毫無價值的付出。
錯誤二:學習知識=能力提升。
無論是買書還是報班,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學習了知識,就等于提升了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錯誤,因為“學習知識”絕不等于“能力提升”。
成甲老師在一次演講中講道:“學習知識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終極目的是要把事情做好。一個人的價值以及他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他能不能把事情做好,知識是我們的中介、我們的工具、我們的素材?!?/p>
學習知識,只是我們將書面的知識通過學習的渠道融入自己大腦當中;而能力提升,是要以具體解決問題來體現,也就是常講的知行合一。知,就是已經掌握了知識;行,就是通過具體的行為拿到解決問題的結果。學習了知識,但最終能力是不是得到提升,要看我們是否把問題給解決了。
我們弄明白了兩大認知錯誤,也決定把我們的知識學習聚焦到問題解決上來。但是,知識有那么多,我們的精力和時間又跟不上,該如何去做呢?
1.3.2
20%的知識,就能解決80%的問題,簡單3招,你也可以掌握
1.問題解耦,讓問題“降維”
國際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對每一名咨詢顧問都有一個非常嚴格的要求,就是對于問題的分析能力。因為他們認為對問題的深入分析是一切商業咨詢和行動的前提。
問題本身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綜合體,有時候我們籠統地去對待一個問題總感覺無從下手。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問題解耦,讓問題“降維”。
解耦,就是將本來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若干元素進行分離。當我們對一個綜合的問題無從下手時,將這個問題解耦為若干個我們熟悉的元素,那么解決起來就輕車熟路,這就是問題“降維”。其中的過程我們可以采用奧卡姆剃刀法則,該法則是公元14世紀著名邏輯學家奧卡姆提出的一個邏輯觀點,其內容是:“切勿浪費較多資源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簡單來講,就是將一切事物簡化。
圖片
辨別問題的本質。
找出當下所遇到的問題,并分析這些問題,以明確我們要達到怎樣的目標。
比如我們接手了一個項目,那我們就要明確這個項目的最終目標是什么。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完成,還是要達到相關人員的高滿意度?或者是要降低成本?因為最終的目標會影響到我們解決問題過程中對每一個元素的關注程度和實施力度。
元素拆分,將問題的每個元素獨立開來。
比如你接了一個關于績效管理的項目,經過我們的拆分,會發現這個項目包括對現有問題的梳理、對績效管理痛點的匯總、對老板目標的把握、對未來績效指向性的管控。以上這些就是該項目的元素,獲取到這些項目的元素之后,你就可以逐一擊破。
2
知識遷移,釋放知識的“跨界能量”
古典老師在《比學習技能更重要的是遷移技能》中講道:“能把自己其他領域的技能遷移到新領域,持續疊加形成優勢,才是很多牛人做到世界第一的秘密。”
紛繁復雜的互聯網時代,各種新知識紛至沓來,有時候會讓我們應接不暇亂了陣腳。其實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將會成為職場人的核心競爭力。
2016年共享單車風起云涌,各家企業爭相角逐。你會發現市面上很多共享單車的設計都大同小異,和以往的自行車沒有太大區別。但有一家叫作摩拜的公司卻另辟蹊徑,因為他們發現自行車最大的薄弱點就在于鏈條,一旦鏈條斷裂,整輛自行車就相當于報廢了。
于是,他們把汽車慣用的軸承傳動應用于自行車的設計。這種設計方式的轉換,其實就是知識遷移。
(1)掌握自己領域的核心方法論。
職場當中的方法論其實并不多,比如“PDCA”、“5W2H”、波特五力模型、商業畫布等。之所以稱之為核心方法論,就是因為這些知識在多個領域都可以遷移使用,釋放跨界能量。
(2)建立方法論與工作內容之間的連接。
找到自己領域的核心方法論之后,就要嘗試與自己的工作內容建立連接,將這些方法論進行內化和展示。比如“5W2H”,這既是一種方法論又是一項知識,可以應用于多種場景。
場景一:提問
如果在會議上需要你進行提問,沒有方向感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方法。
What——問:做了什么?有什么結果?過程是怎么樣的?
When——問:什么時間做的?為什么選擇這個時間?
Why——問:為什么做?項目的背景是什么?你是怎么思考的?
場景二:寫方案
當寫方案沒有思路的時候,也可以運用這項知識。
What——該方案的目標是什么?我們要做什么?
When——該方案的主要時間節點是哪些?
Who——該方案的主要關系人是誰?誰來敲定方案?
Why——該方案的背景是什么?為什么做這個方案?
以上是5W2H在兩種不同場景下的運用,這就是知識遷移。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問題解耦和知識遷移,講一個我朋友從編輯到自媒體達人的案例:
我有一個朋友小王,1990年出生,畢業于北京某大學中文系。步入職場時正趕上互聯網風起云涌的時代,于是很懵懂地加入了一家互聯網資訊公司做編輯,踏踏實實地將自己大學時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了工作中。
2014年,微信公眾號、字節跳動的頭條號等自媒體平臺逐漸開始火爆,小王萌生了自己做自媒體的想法,說干就干,他分析在自媒體寫出高閱讀量文章的本質是文章本身對讀者有實際價值,底層邏輯依然是需要扎實的寫作功底,加之做到標題足夠吸引人、內容有干貨、案例接地氣。通過以上分析和不斷實踐,他的文章受到讀者朋友的廣泛好評,很快就獲得幾十萬的粉絲,打造出自己的個人品牌。
2020年,小紅書、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崛起,優質的短視頻博主變得炙手可熱。小王于是考慮從圖文博主轉型做視頻博主。就如6年前那樣,他進行分析發現要想做好一個視頻博主,本質上和圖文博主是一樣的,需要做到視頻內容對用戶有實際價值。視頻的本質依然是文案,沒有好的文案內容,就沒有好的視頻內容,更難做到對用戶有幫助。在這個分析的基礎上,小王將自己以前做編輯、圖文博主的寫作能力進行遷移,結合視頻的特性進行必要調整,很快就成長為一名非常優秀的視頻博主,并且在后續完成了很好的商業化。
我們來復盤一下這個故事中的知識點:
小王從編輯到圖文博主,再到視頻博主的每一次轉型,他都會進行分析,發現圖文、視頻的本質都是優質文案寫作。這個分析的過程就是問題解耦,識別問題本質的過程。
他對如何寫出高閱讀量的文章的分析,要到要標題足夠吸引人、內容有干貨、案例接地氣,這個分析就是元素拆解。
整個故事中,小王做編輯、寫圖文、錄視頻,都是在做寫作技能的知識遷移,實現了知識跨界能量的釋放。
更多的知識你也可以舉一反三,嘗試在不同場景、不同領域之內運用同一個知識和模型來解決問題。
3
目標調參,量化目標的每一項指標
將要達到某項目標的指標進行量化、參數化,在過程中進行參數的調整,以實現最終的目的,這就是目標調參。
具體應該怎么做?
(1)目標拆解,指標量化。
以項目管理的目標進行解析,每項指標定義為滿分100分。
項目管理可以拆解為:時間管理100分、人際管理100分、里程碑管理100分、目標追蹤100分、結果呈現100分。
基于以上參數定義,完美的項目管理等于以上能力參數之和:500分。
(2)現狀分析,調整參數。
因為很多時候是無法達到完美的能力要求的,所以需要進行調參。
通過對目標的分析,發現:
時間充足,并不需要太趕時間,所以時間管理可以60分;
關系人的滿意度非常重要,必須90分;
里程碑管理對于結果達成非常重要,需要達到95分;
目標追蹤,可以定為80分;
結果呈現的要求并不高,60分即可。
基于調參后的分析,該項目管理工作我們需要完成:60+90+95+80+60=385分。
雖然無法達到500分的滿意度,但基于對工作需要以及工作內容重點的考慮,只需要完成77%,就已經得到了一個相對滿意的結果。
通過調參之后的目標,我們運用常規的知識就可以解決,基本不需要再去獲取新知識,從而節省了時間和精力成本。
(3)不斷迭代,目標升級。
通過這種調參的方式,我們可以在短期內得到一個相對滿意的結果。但達到一個及格線,肯定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所以,在未來目標達成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高每一項指標的得分要求,最終實現我們的目標升級。當某一天,以上提及的項目管理工作可以接近500分的時候,就是能力達到一個質的飛躍的時候。
1.3.3
你已經掌握了20%的知識,現在要做的就是行動
學習這件事情,行動力比想象力更重要,行動起來才會有好的結果。
知識本來就像洪水猛獸,來勢洶洶;又好似金銀珠寶,琳瑯剔透。再好的東西我們也要學會甄別,選擇對自己有用的,切記不要輕信多多益善。同時,我們還要用以終為始的思維來看待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以結果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不斷地嘗試問題解耦、知識遷移和目標調參,讓我們有限的知識釋放無限的能量。
20%的知識解決80%的問題,絕對不是天方夜譚。
最后
只要我們擺脫原本令自己舒服的習慣和認知,變得不舒服,開始和自己較勁了,那我們就成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