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谷雨。
民間俗諺"春雨貴如油",說的就是谷雨——春季最后一個節氣。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也是播谷降雨、雨生百谷的意思。
谷雨節氣,健脾祛濕是關鍵
《黃帝內經》里說“無春即無夏”。谷雨作為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不注重養生,將會影響到夏季的健康。
因此谷雨時節,最需要做好這“兩防”:
1、防“濕邪”傷身
谷雨過后,氣溫逐漸升高,雨量開始增多,很多人像夏天一樣穿衣服,其實季節還沒有到,濕氣很容易從裸露的部位進入體內。
身體關節處的靈活與康健,尤其是腿部關節,是我們正常運動的基礎。
而關節最怕的就是濕與寒,谷雨時節前后,空氣中降雨明顯增加,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增加,如不注意養護,容易導致濕氣入侵。
同時,谷雨時節,也是很多風濕關節疾病患者病情嚴重發作的時節,在這一時節,最需要的就是關節的養護。
2、防濕寒養脾胃
俗話說:“谷雨寒死老鼠”,說的就是谷雨時節天氣忽冷忽熱,容易感冒,注意保暖。
初春時節,肝氣旺盛,脾胃較衰弱,而谷雨前后,脾胃會逐漸旺盛起來,這時候是調養脾胃的關鍵時期。
脾胃調養好,不僅可以使我們身體營養吸收能力提升,增強人體免疫力,更可幫助我們排出身體濁氣和廢物,防疾病,除疾病,對健康大有裨益。
那么哪些表現說明我們身體有濕氣了呢?
外感濕邪,常易困脾
空氣中濕氣較重,人容易出現食欲減退、困倦乏力等不適癥狀,特別是本身脾虛的患者,消化系統癥狀會加重,如厭食、氣虛,四肢困重。中醫認為濕邪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的特點。
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外感濕邪,常易困脾,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從而使水濕內生、停聚,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出現腹瀉腹脹、食欲減退。
濕氣還會極大的影響一個人的容貌,表現在皮膚上會出現長斑長痘,暗黃無光;表現在體型上就是水腫肥胖,大腹便便;表現在精神氣色上就會出現無精打采,困乏無力。
想祛濕先要健脾胃,做好“里應外合”
中醫說:濕氣是百病之源、萬惡之邪!
脾虛濕困時,應健脾祛濕,把多余的水分排出體外(利尿)或者減少、清除引起身體免疫反應的物質,而溫補脾胃是解除濕困的最好途徑。
- 里應
首先在飲食上,我們多吃一些去濕健脾的食物。比如白扁豆、山藥、玉米須、薏仁等,都是一些祛濕的好食物。
溫補脾胃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蓮子、芡實、豬肚、鴨子等;
祛濕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或者平時堅持喝治療祛濕飲品。
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
- 外合
覺得體內濕氣較重,使用拔火罐,可以幫我們祛除身體的濕寒,并且疏通經絡。對于我們的經絡淤堵,外濕有很好的作用。艾灸也是一種祛除濕寒的好方法(但是濕熱禁用)。
國學大師南懷瑾推薦一個小方子 艾絨+花椒+桂圓貼肚臍,祛濕驅寒治胃病
▲ 南懷瑾(1918-2012年)中國著名學者、詩人、佛學家、教育家、武術家、國學大師。
這是南懷瑾大師在講學時,推薦給學員的,后面記入了他的著作《我說參同契》第54講,有疑惑的讀者可以去網上查閱這本書,以下為書中原話:
用桂圓肉一顆(新鮮的叫龍眼,干的叫桂圓),花椒六、七顆,加上那個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臍里就行了。
我們來看看這幾種材料:
花椒:溫臟除寒,辛熱純陽無處不達,治能上入于肺發汗,中入于脾暖胃燥濕消食,下入命門。(《本草求真》溫散篇)
艾絨:辛苦性溫,其氣芳烈純陽,除沉寒痼冷,通諸經以治百病(《本草求真》溫散篇);
桂圓:氣味甘溫,于補氣之中又更存有補血之力(《本草求真》溫中篇)。
肚臍是我們的“養生要穴”,當我們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所有的營養都是靠肚臍吸收的。它與全身經絡相通,內聯五臟六腑,外聯四肢百骸,吸收效果很好。
而且,這個方子全身都可以用。除了肚臍,還可以針對身體、腳底的多個穴位,哪里不舒服就貼哪里,全身都可以用它來保健。
尤其胃寒的人,容易引起排便不暢,拉肚子其實是在排寒氣,保持每天貼,熱進寒退,日久生變,身體康健。
每天睡覺時貼一貼,去除體內的寒氣、濕氣,解決身體各種問題。濕氣消了,肚腩也小了,睡眠也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