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春秋中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吳國為何會在鼎盛時期,被越王勾踐所滅?
吳國滅亡,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古代美女,認為是有“沉魚”之稱的西施的功勞,是吳國國君夫差沉湎在西施的溫柔鄉(xiāng)中,才導致吳國走向毀滅。事實真是如此嗎?西施要不要承擔責任呢?
吳國的滅亡,和西施其實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與夫差的野心和狂妄有關(guān)。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一是吳國君主夫差私欲很重。
吳國能在春秋時期的眾多諸侯國中崛起,除了歷代吳國君主的勵精圖治外,還與其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吳國的地理范圍,主要為現(xiàn)在的江蘇、安徽一帶,都城在姑蘇,也就是今天的蘇州。擁有富庶的地盤,讓吳國的發(fā)展快速,到了夫差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春秋諸侯國中,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
依靠自己強大的實力,夫差相繼把周圍的一些小諸侯國如越國吞并,成了能與齊、晉、楚等平起平坐的諸侯國了。
取得一系列成就后,吳國君主夫差躊躇滿志,有了稱霸中原的野心。
夫差的野心,需要龐大的經(jīng)濟來作為支撐,為此,他不斷加重賦稅,導致老百姓不堪負擔,讓他逐漸失去了民心。
二是用人不當。
隨著吳國的軍事能力不斷增強后,夫差逐漸變得有一些霸道,他已經(jīng)聽不見忠臣的意見了,相反,對一些阿諛奉承的小人,卻格外信任。
伍子胥是吳國最重要的謀臣,他敢于直言勸諫。公元前485年,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先后兩次派兵北上攻打齊國。在與齊國的戰(zhàn)爭中,雖然吳國僥幸取得勝利,但也給吳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為了逐鹿中原,保障后勤供給,夫差征集10萬民工,開挖運河,要把淮河和長江連接起來。
這項浩大的工程,先后歷時3年,很多年富力強的老百姓,把性命葬送在了這條運河上。
另外,在與齊國的戰(zhàn)爭中,吳國雖然最終取得了勝利,迫使齊國不得不主動求和,但吳國也損失慘重,軍隊元氣大傷,國庫幾乎被消耗殆盡。
夫差取得勝利后,非常得意,對伍子胥逐漸冷落,此時,已經(jīng)被越國買通的太宰伯嚭,趁機向夫差進獻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跡象。
早已對伍子胥不滿的夫差,迫使其自刎。
沒有伍子胥的勸諫,夫差的身邊,全是一些見風使舵的小人,他們除了討夫差歡心,并大肆斂財外,沒有人把吳國的利益放在心上。
三是老百姓生活艱難,陷入困境中。
打敗齊國后,夫差堅定稱霸中原。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帶著全國的精銳部隊北上,去參加各諸侯王舉行的黃池會盟,他志在必得,要大家推選他成為新的霸主。
此時的吳國,外強中干,早已處于危機中。
從經(jīng)濟上來看,吳國由于遭受自然災害,顆粒無收,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中。吳國連年征戰(zhàn),在賑災上顯得十分吝嗇,這讓老百姓極為不滿。
從軍事上來看,吳國的軍隊雖然能征善戰(zhàn),但夫差去參加黃池會盟時,為了能從氣勢上把各諸侯震懾住,他把精銳之師全部帶著北上,僅僅留了一萬老弱病殘的士兵,鎮(zhèn)守姑蘇城。
看到吳國的弱點后,越王勾踐聽取丞相范蠡的建議,舉全國之力,偷襲吳國。
越國長期受吳國欺凌,老百姓對吳國恨之入骨,在勾踐、范蠡的帶領(lǐng)下,幾乎沒有受到太的阻力,就攻入姑蘇城去。
夫差獲知消息時,為時已晚,在不能迅速回師救援的情況下,其他諸侯國見有機可乘,也紛紛加入圍剿吳國的戰(zhàn)爭中,夫差復國無望,自殺身亡,吳國隨之被越國消滅。
西施雖然是越國派到夫差身邊的間諜,但如果吳王夫差不是一個狂妄自大、囂張跋扈之人,又怎能自取滅亡呢?所以說,吳國滅亡,和西施是沒有任何關(guān)系的,而是夫差一手造成的。
參考資料:《史記》《范蠡傳》。(圖片為配圖,圖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