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性人生——眾家評說杜小荃(8)
導言:
2024年是甲辰龍年,龍開盛世,龍馬精神。杜小荃將舉辦一系列的藝術活動,這也是他從藝30年來首次全方位綜合性展示自已,舉辦展覽、召開座談、印行文集,出版社將陸續出版系列研究叢書:如《詩性人生——眾家評說杜小荃》(文集)、《與古為徒——跟吳昌碩寫意人生》(畫集)、《人生獨處是清歡——杜小荃生活隨筆》(散文集)、《秦漢風骨——杜小荃的書法世界》(書法集)等。從本期開始,藝美網將隆重推出《詩性人生——眾家評說杜小荃》批評文章,關于藝美網已往發表的杜小荃先生批評文章,不再重復發表,望請廣大讀者諒解。 30年來,杜小荃先生為藝術孜孜以求,篤定前行,每個階段都有他不為人知且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該書將全面、立體、客觀、真實的再現一個藝術家的意氣豪情與詩性人生。
氤氳水墨畫丹青——杜小荃先生淺談書畫藝術
文/韓雪,《東方航線·新尚車》編輯
杜小荃是活躍于當代畫壇的一位成就突出的青年書畫藝術家,善于批評、長于賞鑒,繪畫以花鳥為主,旁及水墨山水,書法篆刻力主漢魏之風,甚能別出新意。畫風直追“海派吳昌碩”雄渾蒼茫之氣,在“詩、書、畫、印”屬全面發展的立體型藝術家,他主張“與古為徒,以古為新”的學術觀點,形成了典雅古樸、渾厚華滋的“吳派”之風,故業內有“當代吳昌碩”之稱。
多年來,他一直潛心致力于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學習與研究。在藝術理論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于當下畫壇發展的觀點。提出了中國畫“以古為新的復興使命”的觀點,并“從復古也是一條路”闡述了自己鮮明的復古理由與堅定地學術信念。主張“以傳統的筆墨語言與古典的藝術形式去闡釋時代精神”。
導語
杜小荃的畫不僅是視覺的享受,同時也是訴諸心靈的樂曲。從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萬物的溫情。他喜愛觀察并善于捕捉身邊點點滴滴的細節,瞬間的動作、片刻的態勢定格在他的畫面中,“動”立刻化為了“靜”,這份“靜”中,蘊含著自然界生命的律動,微妙玄通,讓人體味到一種空遠幽玄的意境。
多年來,杜小荃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憧憬,固執地堅守著自己的藝術信仰,并一直把“文化“和“責任”作為身體力行的至高準則。秉性使然,故而形成了他“獨持偏見,一意孤行”的強烈個性,并在社會中成為廣泛共識。
中國畫,文化做基石
藝術必須有文化的支撐。中國畫尤甚。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精粹。因此,審視一個中國畫藝術家,應該著眼他的文化情懷,而非枝枝節節的技法。這在畫家杜小荃身上有著鮮明的表現。他強調繪畫要以文化為底蘊,畫中才會有融會貫通的意境。
中國花鳥畫創作的最高境界是情趣美,畫花鳥最難也在于畫出情趣。杜小荃先生的畫,卻做到了畫里有情,畫外有畫,情景交融,把花鳥畫畫出神來,畫出情來。杜小荃作畫,總是先把自己沉浸于文化的意境之中,帶著對傳統的敬仰和古典的謙卑,從近現代徐青藤、八大山人、蒲華、吳昌碩等繪畫中汲取靈感,探索出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
杜小荃認為,中國畫是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來和羅馬、埃及等其他文化并存于世界,充分說明了它超強的生命力。中國文化也一直以自己的獨立性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畫家和文化人基本上是合二為一的,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趨。杜小荃長于借花鳥魚蟲以寄其意,書畫的靈魂是“詩心”,是拔出流俗的對社會人生的審美體認和關照,表現的是生氣流行的生命力。這緣于這么多年來,他一直堅守中國畫的傳統,一直堅守對中國文化的崇敬。
中國畫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典范,有博大精深的內涵和獨具特色的民族形式風格。中國畫在技法上雖然是可重復的,但在精神氣格上卻是極難學的。若不能沉潛靜思,只是機械地學習技法,實在與傳統藝術之精神相去甚遠。
杜小荃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很快復興,并成為一股強大的熱潮。這也是書畫藝術品收藏興起的重要原因。
敬傳統,堅守底線和責任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有人覺得討論“傳統”這個話題太厚重,但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濃縮,不談傳統顯然不現實。幾年前,杜小荃還有一個身份,就是藝術評論家。他認為,很多畫家偏離了傳統,為創新而創新,打著創新的名義談“中西結合”,實際上只為追求利益而創作,偏離了藝術的本質。
杜小荃認為,要從中國文化的層面去理解傳統。“中國的繪畫的傳統太深奧了,不經歷苦功夫是學不到精髓的。”他學吳昌碩,是因為“吳昌碩書法、篆刻、繪畫、詩詞并舉,對中國文化有著深入而獨特的理解,作品里也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當然,遵守傳統,不意味著否定創新。而一切的創新都源于“根”,那就是傳統,兩者并不矛盾。文化,源于生活,繪畫是對生活很自然地進行一種藝術表達,只要能反映生活感受的作品,就可以稱其為個人的風格。所謂創新,是建立在傳統和寫生的基礎上,如果為了創新就在形式上回避前輩大師,最后只能走入死胡同。
真正的藝術家,一定是首先對人生和社會有著獨到的體察與領悟,“中國傳統畫家應是具有廣泛修養的人,是具有較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的人。我們的思想并不守舊,并不塵封,我們的作品是承繼歷史而逐漸成熟的一面旗幟。西畫是講究寫實的,理性的東西多。中國畫則不同,它的出發點就是寫意的,講究狀物抒情,表達一種感情、一種情緒、一種理念。這是中國畫高深的地方。”這就要求中國畫家首先要有定力,對傳統文化進行執著地研習。
當然,他同時強調,這并非意味著要機械地墨守成規。畫家個人的創新必需根植于傳統,但決然不能離開大的環境。實際上,杜小荃堅守傳統的同時,再細看他的畫,梅、蘭、菊、竹及各類花卉皆有“新法”,展示了一個青年畫家正沿著“學古不泥”這條正途大道前行的身影。
畫風雅,而萬物皆有情
杜小荃先生的畫有一種寂靜之美,可以用“閑寂風雅”四個字來概括。他喜愛觀察并善于捕捉身邊點點滴滴的細節,瞬間的動作,片刻的態勢定格在他的畫面中,"動"立刻化為了"靜",這份"靜"中,蘊含著自然界生命的律動,微妙玄通,讓人體味到一種空遠幽玄的意境。
他的山水作品簡潔中散發逸韻,平實間格調高雅。這些小景山水構圖巧妙,墨線稚拙,墨色濃淡相宜,畫面古樸、清微曠遠,從中能感受到畫家內心的恬淡、安逸。畫中游魚、雀鳥、梅蘭、紫藤、竹菊……都成為他抒發心靈的音符,譜寫出極具個人面貌的樂曲,清雅、簡樸,余音裊裊。
中國花鳥畫創作的最高境界是情趣美,畫花鳥最難也在于畫出情趣。杜小荃先生的畫,卻做到了畫里有情,畫外有畫,情景交融,把花鳥畫畫出神來了,畫出情來了。縱覽他的作品,既保持了中國花鳥畫的傳統精神,又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貌,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
可以說,杜小荃先生的畫,不僅是視覺的享受,同時也是訴諸心靈的樂曲,觀他的畫心里會自然涌出古琴的清音,讓人感受到嵇康所描述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妙不可言。
古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真正的藝術家,一定是對人生和社會有著獨到的體察與領悟,一定是博學多思、博采眾長。杜小荃先生精讀文學史論,多有散文佳作,正是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使其心志高邁、脫俗。文學于他來說,即《孟子》所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氣綿延至他的畫作,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杜小荃簡介:
杜小荃,漢族,1972年2月出生于山東臨沂,研究生學歷,農工黨黨員,現居北京。書畫篆刻家、美術評論家。曾就讀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書法篆刻專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學專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