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說某個事物有意義,好像意義是我們收到的一件禮物,但實際上,我認為恰恰相反,是我們自己賦予了所見之物意義。
——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在夏天》
這是一個我最近喜歡的杯子。
下午工作結束后,我會稍微喝一點點,小小犒勞下自己。
我發現,酒和咖啡放在好看的杯子里,會更好喝。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這樣認為。
這個杯子就很好看,我等下細細說。
對有些關注我的朋友來說,我喜歡杯子不是什么新鮮事, 我也 談不上有 收 藏的愛好, 不過買著買著,就漸漸裝滿了兩個小柜子。
時常有朋友在我贊美咖啡贊美酒的時候說我是在曬杯子。
那成,接下來我就陸續好好介紹介紹。
希望你們也會遇到喜歡的杯子。
I 我為什么喜歡杯子?
喜歡杯子這事兒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也許很多原因……但就像我跟人說起為什么喜歡樹,會想到那本《那些活了很久很的樹》一樣,關于喜歡杯子,我也有一個記憶點。
那是Patti Smith的一本攝影集。
書里有不少她拍攝的物件。
比如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床、羅伯特·格雷夫斯的草帽、蘭波的餐具,等等。
但最打動我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樣東西——
一個是作家波拉尼奧的椅子。
這把椅子上搭了一件外套,看起來就像作家只是離開片刻,稍后還會回來一樣。
聯想到波拉尼奧是從40才開始寫小說,寫到50歲。10部小說,4本短篇集,3本詩……他就坐在那把椅子上,寫寫寫寫寫,一直寫到自己去世……真讓人感慨。
另一樣東西,就是一個杯子。
這是Patti Smith送給她父親的一個咖啡杯,在查爾斯·狄更斯的故居買的。
父親收到這個咖啡杯后愛不釋手,杯子成了他的專屬,平時都不讓別人碰。父親去世后,這個杯子傳給了Patti Smith。
Patti Smith后來沒再用這個杯子喝東西,而是時不時會拿出來看一看。對她來說,這是她跟父親之間的聯系。
Patti Smith說,當她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她就對那些沒有生命的物件有敬畏之心。她說 她的家庭經歷過很多死亡。祖 母們去世得都很早。 所以哪怕一把屬于她們的曼陀林,或是一張蕾絲床罩都顯得尤為珍貴。 經由那些物件,是她唯一能召喚她們的方式。 這種感覺也延伸到了她對自己熱愛的那些詩人和作家的身上。
Patti Smith是一個對我影響至深的人。我就倆偶像,她是其中之一。
我很喜歡她對物件的看法, 尤其那些物件并非是價值連城的藝術品,或者奢侈品,而是一些日常物件。
東西本身沒有意義,是我們自己賦予了它們意義。
II 我最近喜歡的這個杯子
我想我買的杯子也有意義。
有些是這個世界的投射,讓我對某個領域有了興趣,進而去了解更多,比如季節、物種、工藝、地域,等等;有些則讓我期待某種可能性,像是酒的發酵,需要過上一段時間,才能發現它們更多的妙處……
但首先, 它們都很好看。
好看的杯子隨手一放都會好看。
這一點也許再怎么用文字敘述也不如照片來得直觀。
請看
而且在不同時間看,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陰天和晴天,白天和夜晚,空杯時和裝酒時,等等。
有人可能要說了,那是你對新杯子有熱乎勁。
那肯定的,哈哈。
這些天即便不喝東西的時候,我也喜歡把它放在手邊,時不時拿起來看一看。
它有好些戳動我的地方。
對玻璃制品的愛,源于我幾年前拜訪一位做玻璃的大師,荒川尚也老先生。他說,“你以為你看到的是玻璃,其實你看到的是光。”
如果沒頭沒腦地聽到這句話,也許就過掉了,但在拜訪他看到他工作室那些既質樸又浪漫的玻璃制品時,深以為然。
玻璃的藝術,是從無色中看到顏色的藝術。 這種感受在晴天的時候來得比較直觀。杯子會捕捉到一束陽光,將五彩斑斕攤放在你的眼前。杯子的線條和棱面則玩起了影子的戲法,你轉動杯子,一段無聲的旋律就會開始流動。
在陰天的時候,這種觀看就近乎一種冥想, 會 讓你更專注于 杯子本身的韻律。 這也是我喜歡這個杯子最大的原因。
它有一種秩序感,但并不單調。
杯身上有24條刻線,自上而下收束。這很容易會讓人想到一天24小時和二十四節氣,自然的韻律。
但你湊近了看,又會發現,這些線條多數有兩頭尖中間寬的黑色刻花,看起來像是箭的尾羽,總體看,又更像黑白相間的琴鍵。
這種設計充滿了呼之欲出的動感。讓你 忍不住想去觸碰,讓手指在杯身掃過,或是撥動一下。去試試這個附在杯身的琴弦或鍵盤,會奏出怎樣的旋律。
我了解了一下,這些黑色的刻線和刻花,采用的是傳統的“大漆”工藝。
大漆工藝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有個成語 “ 曲水流 觴 ”,說 的是人們在水流上游 放置酒杯, 讓 它順水而下, 停在 誰的面前,誰就取 杯飲酒。 這個“ 觴 ”,指的就是 大漆涂 飾的 橢圓形的 酒具,不過是木頭的。
大漆的好處有很多,天然,防腐防滲透,通透性好,溫潤,有生命感……但它的原料采集不易,說幾千棵樹才能采到一公斤生漆,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說法。并且,工藝也復雜。
我手上這個酒杯,有種古今結合的意味。
玻璃冷切和雕刻也許大家都有耳聞,但這大漆的漆飾,前后要涂裝7次,其中充滿了不確定性,比如漆面若有凹凸或留白,就必須刮去重來。等最后一次晾干后,再用手工修刮表面的多余部分,確保刻線清晰。
這些繁復的工序極為考驗制作者的功力。
但話說回來,這些工藝的迷人之處也往往在此,它們耗費的精力,有很多是在人們無法輕易察覺的地方,但又都是不能略過或怠慢的。舍棄掉,就沒了靈魂。
關于這個杯子,還想分享一個我喜歡的原因。
也許喜歡唱片的人能一下get到。
看,這個杯底。
是不是會想到那些播放起來會出現動畫的唱片?
萬花筒一般。
III 其實還有兩個杯
光顧著聊,都還沒說這哪兒來的杯子。
這杯子是來自 椋木 Liang。
椋,讀音liáng,是古書上說的椋子木,也是喜歡群飛的鳥。
椋木這個品牌,聚集了來自中國、西班牙、日本等不同文化背景的設計師與藝術家。從各自熟識的文化出發,結合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來為日常生活制作器物。它們不只是做杯子的,還有餐具、茶具、毯子等家居用品。
除了上面說的這個杯子,我還有另外兩個喝酒的杯。
它們有些共同的特點。
好看,我說得夠多了。
再看一眼,哈哈。
但它們不只是好看。
有個說法,叫“用之美”。簡潔、實用、源自自然和生活的美。我想這幾個杯子都符合。
它們的造型都是簡潔的,以線條和面來塑造一個容器空間,以明澈剔透的水晶玻璃呈現時間的流動,光影的變換。
它們底部都有一個錐形設計,倒上酒液之后,像是把一個倒置的火山或雪山微縮進了杯子里。輕輕搖晃一下,也許又會想到月亮的圓缺,潮水的漲落。
這種設計還有實用之處。比如用威士忌方冰杯喝長飲時,放入方冰塊后,會減少冰塊與酒液的接觸面積,這樣能盡可能延緩冰塊的融化時間,保持冷感的同時,不至于太快影響威士忌酒液的風味。
而這個威士忌方冰塊還有一個特點,外側底部的切割。你可以讓酒杯像上圖那樣正常擺放,也可以讓它側臥。桌面平滑的話,還可以讓它轉一轉。
這三個酒杯,也都很有壓手感。
這種“沉甸甸”的感覺很重要, 因為會讓 你 覺得自己也是個 重 要的人。
不過不用擔心,即便裝上酒,它也不至于那么重。
就像我們 都 很 重要,但也沒我們想象中那么重要。
人有時候得放空放空,別想多了。 這時候 來個 highball就不錯,它在我來看是放空的氛圍感首選。
我此前正好沒有像樣的highball杯,只有幾個買酒時送的。現在氣溫越來越熱了,我時常在下午干完活后,去小花園里休息的時候給自己調一杯。
椋木這個冷切威士忌highball杯,來得正是時候。
說起來,我小花園里的白玫瑰這兩天開了。
這是第一朵,開心。
IV 偶然與想象
這幾個喝酒的杯子,我介紹完了。有你們喜歡的嗎?
今天這篇文章本來想用一個標題,跟韻律有關。從這幾個杯子本身設計的韻律,從而聯想到生活的韻律之類的。
但后來我想想,還是用了現在這個標題。我想用平實一點的話來給大家介紹。
杯子,首先就是好看好用,一種“用之美”。至于韻律,也許留給大家品味更好一點。
我越來越相信,設計者用心創作出來的物件,和使用者之間存在一種信任和默契。它們灌注在那些物件上的表達,有時候是一目了然的,有時候則要交給時間。
我喜歡我這些杯子們。它們放在不同的地方就已經有不同的美,而使用它們的時間往往都是享受的時間,是會讓我從日常里切換角度或進行探索,找到生活韻律的時間。
有時候,一些小小的發現會有小小的喜悅。
就拿椋木這幾個杯子來說,用了好些天了。
但我是在今天才發現。只有那個黑漆水晶威士忌杯的底部是等分切割,威士忌方杯和威士忌highball杯則是由窄變寬(或相反)的。
左:黑漆水晶威士忌杯;右:威士忌方杯
不知道切割的規則是不是黃金分割。
也是一種韻律。
最后,一個小互動:
今天介紹的這三個杯子,你最喜歡哪一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喜歡的原因,我會隨緣挑一位朋友出來,送你一個杯子。
這三個杯子,你可以任選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