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漸行漸遠的往事,在掀開歲月的面紗后,仍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1957年秋,當時的蘭州機器制配廠,接到了上級下達試制2105型柴油機的任務。這不僅是我省的首臺柴油機,更是甘肅大步邁入工業化時代的標志。
蘭州鐵工廠的廣告
西北的近代化進程始于左宗棠,他在西北開設的一些近代化工廠,為西北推開了一扇門,讓封閉落后的西北地區,首次接觸到了世界工業潮流的脈動。盡管當時引進的西方的生產設備,在當時中國社會的巨大慣性下,很快就曇花一現了,但啟迪之功不可沒。此后,甘肅的近現代工業雖有清末新政、抗戰企業內遷的兩次振興,但卻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我省的工業化進程停滯不前的面貌。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天蘭鐵路的修通,才算是為甘肅工業化打開了大門,而1957年的首臺柴油機試制,則是甘肅大步邁向工業化的堅實一步。
今天我們身處在一個互聯網時代,與互聯網相關網絡服務、銷售等成為熱門行業,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機械制造業,“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唯有機械制造業”這句話永不過時。
當年,甘肅首臺柴油機是怎么試制出來的呢?這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呢?今天,就讓我們聆聽甘肅首臺柴油機試制車間主任的趙炘,講述一段工業時代的往事。
趙炘
接到消息,全廠一片歡呼
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那是在1957年的秋天,一天廠里的工友們之間傳來一個消息,省上將試制2105型柴油機的任務交給了我們廠。
我那時在生產科,獲知這個消息要比一般工友早一點。自然也很興奮,但更多的卻是壓力。我們廠雖然生產了一些工業設備,但遠遠不能同后來的蘭州柴油機廠的實力相比,而且當時廠里也面臨著許多困惑。
啥困惑呢?這就要從我們廠成立的前前后后說起。蘭柴廠的前身是抗戰時期從東南沿海地區遷移來的陸大鐵工廠。鐵工廠的創辦人是陸之順,廠子最初在濟南創辦??箲饡r,陸之順帶著廠子從東南沿海地區一路輾轉內遷,最后將根扎在了蘭州。我是1952年進入陸大鐵工廠當學徒的。1957年,蘭州鐵工廠和建隴機器廠合并成立了新的工廠,這就是蘭州機器制配廠。
合并后廠子規模比以前擴大了許多,但始終有個問題困擾著我們,那就是廠子的生產方向,究竟以哪種產品為主打方向呢?
10馬力鍋駝機
當時,廠里生產的東西比較雜,有解放式水車、鍋駝機、水泵啟閉機等等,在建國初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產品的銷路非常好,尤其是水車和鍋駝機,銷量累計在萬臺以上。要知道,當時基本上手工操作,能達到這個數量的確不容易。
說起水車,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蘭州的黃河大水車,而解放式水車知道的就比較少了。這種水車其實是為解決從井里提水生產的,是一種畜力和其他動力混合使用的水車,有一個巨大的平面轉輪,只要推動轉輪,就能將水從低處提到高地上。
鍋駝機是將鍋爐和蒸汽機連在一起使用的機械,使用和維修都比較方便,適合廣大的農村使用,有的下面裝有輪子便于移動。我們生產的鍋駝機最大功率達38匹,但有兩個弱點,一是升火準備時間比較長,熱效率比較低;二是屬落后機械,鍋駝機西方社會廣泛用在上世紀初,當柴油機大量出現后,鍋駝機就被淘汰了。這也是我們廠能接到試制柴油機的一個原因吧。
因而,當聽到省上讓我們試制柴油機的消息后,廠里職工自然一片歡呼,有了新的突破方向了。
1958年前后生產的38馬力鍋駝機
拜師學藝,晝夜鉆研,集中力量突破難點
試制柴油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自然也是全廠的中心任務。廠里將我任命為試制車間主任。
我們把2105型柴油機作為試制的目標。2105型柴油機是一種立式、水冷柴油機,主要解決農用動力問題,向水泵、磨面機、粉碎機等農用機械提供動力。
先從全廠抽調精兵強將,然后是尋找場地。那時,車間不像現在的標準廠房,一切都很簡陋。試制車間是一座面積大約300平方米的簡易工棚,棚頂鋪了油毛氈、竹簾,以遮風擋雨。同時,從其他車間抽調了T608鏜床、牛頭刨床、車床、鉗工架等設備,這就算是試制車間了。
1959年試制成功的柴油機
大家的干勁雖然非常大,但實際上卻面臨著一抹二黑的境地。好一點的人還使用過柴油機,更多人只是遠遠看見過。沒有圖紙,更沒有完整的工藝資料,尤其缺乏合適的加工機械。諸多困難擺在我們面前,咋辦?只有一項一項攻克。經過多方奔走,聯系了南昌柴油機廠,派出了十幾名工人到他們那里學習。當時,社會風氣極好,人與人之間真誠友善。尤其在技術上,根本不藏私,對派出的人熱情得很,仔細認真地講解了各個方面的制作經驗和竅門。不僅熱情帶徒弟,還派人到廠里指導試制工作。這解決了我們最大的難題。
設備上我們除了購買標準件和必要工具外,其他的都要靠我們自己加工生產。我的壓力非常大。我是試制車間主任,不僅要分派活,還要將2105型柴油機的圖冊上圖紙,進行放大,繪制成施工草圖,然后分派給工人加工。
當時,人們的干勁是今天無法相比的。接到柴油機的試制任務后,人人爭分奪秒干活,大部分人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顧不上吃飯,家里就把飯送到車間。即便這樣,上一月的班也只有兩天的休息時間??墒牵覀兘z毫不覺得累,渾身有使不完的力量。
蘭柴廠1972年生產的柴油機
妙用鍛錘,拿下最關鍵的曲軸
柴油機試制中,最大難關是曲軸。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空前的挑戰,也是最難啃的骨頭。
我們找來的工藝材料的要求,要加工柴油機的曲軸,必須先要將粗鋼進行鍛造。怎么鍛造呢?材料工藝要求,要用一噸以上的鍛錘進行鍛造,經過這樣的處理后,鋼坯內部結構更加細密,其耐磨性和抗疲勞性就會成倍增加,從而提高整機的使用壽命。
可是,我們廠里只有一臺500公斤的鍛錘,顯然達不到技術要求的標準。既然沒有大型鍛錘,但任務還要完成?怎么辦?
這個難關難住了我們。有人提議拿到外地加工,但這個想法很快就被否決,就當時的西北的技術力量而言,除了蘭州以外就是西安了,顯然不合適。再說了我們把關鍵部件拿到外面加工還叫試制嗎?干脆叫組裝算了。最后,幾個老師傅想了一個辦法,先將200毫米的粗圓鋼截出一段,抬進反射爐燒紅后,再用500公斤鍛錘加工成近似曲軸的形狀。這樣就解決了鍛錘加工曲軸粗胚的問題。然后進入第二道工序,用氣割對照圖紙,精細加工。第三道工序是用刨床進一步加工,再用手工剔除毛刺。這還不算完,還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沒有進行,那就是精加工和淬火。所有加工完成后,檢驗合格后,就是組裝了。
組裝就離不開機體加工。這幾道工序都是同步進行了。曲軸做好后,機體的加工也差不多結束了。相對而言,機體的加工難度比較小,廠里只有T608鏜床,先在鋼板上劃線,加工出前后四個平面,同時留好曲軸孔和其他部件的位置。說起來雖然簡單,但在當時的施工條件下,要將這些東西加工出來,難度也是非常的大。加工效率低下,廢品率很高,沒有辦法,只能在這一崗位上安排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傅,依靠經驗來彌補設備不足。后來,廠里從外地引進了十幾名鑄造人員,機體才改為整體鑄造,用機器造型,這才解決了機體的問題。這也為后來的批量生產打下了基礎。
其實,我們并沒有停留在2105柴油機上,而是想辦法進行更高的突破,還進行了增加功率的實驗。我和一位技術人員,將缸徑擴大到110毫米,更換了活塞等13個零件,整個機子的功率就達到了30馬力。
1959年秋天,省機械局、計量局、計委等多個部門組織了鑒定小組,對試制的柴油機2105型柴油機進行了鑒定評審,同時,對柴油機進行了500個小時的耐久試驗。最后得出,2105型柴油機基本試制成功,可投入生產的結論。然而,很快就面臨國民經濟困難,廠子被迫收縮,一些工人下放回鄉了,首臺柴油機工業化生產只能下馬了。
盡管沒有投產,但我們和柴油機有了不解的緣分。1963年10月,我們又試制了2005型柴油機,通過了國家鑒定,成批量投入了生產。后來我們廠又生產了SW-710型、190F等多種型號的柴油機。
輝煌的歷程源自歲月的沉淀,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蘭州柴油機廠在西北獨樹一幟,年產柴油機3萬臺,敦煌牌S195型柴油機獲得了優質產品稱號,產品不僅走俏西北,而且還出口到了美國、葡萄牙等國。
偉大的工程往往是由無數普通人的血汗堆起來的。機械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梁。往事雖遠,但我至今牢記不忘,記著我們為之奮斗過的柴油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