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農業領域涌現出了一大批的先進典型,董加耕便是其中的一位。
但與多數到農村去的知識青年不同,董加耕高中畢業后,本可以憑借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我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深造,可他卻在升學志愿上填寫了“回鄉務農,立志耕耘”八個大字,要求到農村去。
學校老師和他的親朋好友聽后都紛紛反對,質疑之聲接連不斷,然而董加耕沒有動搖,依然堅持勞動光榮的想法,毅然回到了村里。
周總理接見先進典型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不怕吃苦、不改初衷、不圖名利,和村民們一起勞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隨著國內權威媒體《人民日報》和其他一些地方媒體對董加耕事跡的報道,使他迅速成為全國青年學習的榜樣,甚至毛主席還專門請他吃過飯,一時備受矚目。
轉眼間,當年那段激動人心的崢嶸歲月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如今的董加耕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當時他在農村勞作期間又干出了哪些成績呢?
董加耕
關于勞動模范董加耕的故事,要從他放棄上北大主動回鄉時講起。
“回鄉務農,立志耕耘”
董加耕,原名董嘉庚,于1940年2月14日出生在江蘇省鹽城縣葛武鄉董伙村的一戶貧民家庭,因為當時國內動蕩,他從小就在家中幫父母干農活,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開始上小學。
董加耕雖然上學比一般同齡人要晚許多,可他天資聰穎又十分努力,學習成績很快就在班里名列前茅。
董加耕對學習特別是文學很感興趣,為此他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更加刻苦,希望能考上一個好的高中,以便日后考取名牌大學,果然有志者事竟成,1958年秋,董加耕如愿以償地考上了當地的重點高中龍岡中學。
龍岡中學近照
在學校里董加耕表現積極,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他在學習,別人在吃飯的時候,他邊吃邊學,就連放假回到家務農的時候,他在勞作之余也會拿起幾本書看,老師和家長們都對他的期待很大。
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董加耕就被學校推薦入黨,成為了一名預備黨員,而且在學校還連續擔任班長和團支部書記的職務,成為名副其實的學校標兵。
1959年,鹽城市也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銳減,在一次暑假回家期間,董加耕目睹了村里田地大幅減產的景象,而他也因此經常餓肚子。
當時的農民
此時的董加耕心里的夢想第一次出現了轉變,他開始想要為農村做點什么,他迫切地想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為此,他開始用更多的時間關注農業的發展情況。
一年以后,黨中央發出了“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董加耕看后深受鼓舞,他決定畢業后回到農村去,但他還沒有徹底轉變態度,因為當時他的學習成績足以確保他考入頂級高校,所以他很猶豫。
當時國家號召全國人民努力進行生產自救,學校也開展了一系列的勞動教育,董加耕在學習中,更加深刻認識到了農業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此時他要回農村去的意志漸漸占了上風。
1961年,董加耕即將高中畢業,在一次畢業考試中,他以各科平均96分以上的成績在同屆畢業生中遙遙領先,為此學校決定保送他到北京大學哲學系深造,前途可謂一片光明。
“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宣傳畫
然而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董加耕卻在報考志愿書上寫下了“回鄉務農,立志耕耘”八個大字,當這份志愿書送到校長辦公室的時候,校長大吃一驚。
隨后,學校校長和董加耕的各科老師紛紛當面勸他再考慮一下,就連他的母親也含淚說道:“孩子,你還是去上大學吧,回到農村能有什么出息?”
不僅如此,董加耕的女朋友也主動來找他,不滿地對他說道:“你是不是傻,農村那地方有什么好去的!”
面對這些質疑,董加耕沒有改變決心,因為到農村去是他早已深思熟慮的結果,為此他一一對反對的聲音做出了解釋,盡管此后不久他因為到農村去無奈地與女朋友分手,可他仍然沒有后悔。
董加耕
這年五四青年節那天,董加耕毅然離開了學校,在臨行之前,黨支部書記握著他的手熱情地說道:“既然你準備好了,那就去吧,這時一條戰斗的道路,一條光輝的道路,希望你能初衷不改,奮斗到底!”
就這樣,21歲的董加耕帶著學校送的一把鋤頭和一支筆回到了家鄉,被安排到董伙大隊第四生產隊工作,為了表明參加勞動的決心,他親自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了“加耕”,取在農村加倍耕耘之意。
這樣的“呆子”越多越好
“董加耕要回來了,董加耕要回來了!”他還在路上的時候,董伙村的村民們就得知了他回村的消息,村民們聚在一起激烈地討論著這件事。
“我就知道他一定會回來的,從小就看著孩子喜歡勞動。”
“他回來是對的,要是都去讀書了,以后田還怎么種!”
當時的農民
“上大學才能有出路啊,他干嘛要回來,留在村里有什么前途。”
盡管村民們意見不一,可他們還是提前在村頭拉好了標語“歡迎董加耕回家”,畢竟不是哪個讀書人都愿意來農村的,況且他還是自己村的人。
董加耕回到村里以后,發現困難比他之前預想中的還要多,當時農村沒有機械,田里的活基本全靠雙手去干。
不僅如此,當時董伙村還有很多的漚田(終年積水的田地),人一下去,泥水經常沒過膝蓋,別說勞作了,就連移動都很艱難。
漚田
當時生產隊的隊長勸董加耕不要下田,先換個稍微輕松的活干,董加耕卻徑直走到了田里,并且朝著隊長大聲說道:“我回村不是來享樂的,沒有被特殊照顧的必要,你們能吃的苦,我一樣能吃!”
十幾天后,生產隊的隊員們發現董加耕的工作進度已經和他們相差無幾,甚至還超過了一些做得慢的。
原來從董加耕第二天下田開始,他就是隊里每天開工最早,干到最晚的那一個,因為之前就有過干農活的經歷,他一旦上手,很快就會掌握相應的技巧。
董加耕
村里一些年紀大的老人因為覺少,白天通常都會一大早就起來,他們經常看到正扛著鋤頭向田里走去的董加耕,大家都對這個年輕后生很是贊賞。
這年秋天,村里糧食剛剛搶收以后,天上就下起了連續不斷的陰雨,而此時董加耕正在看管這些糧食。
搶收糧食
為了確保糧食的安全,董加耕沒日沒夜地守在這里,哪里有滲水的可能他就及時用磚頭進行加固,當時村里地勢低洼,而雨又不停地下,路面出現了大量的積水。
眼看存有糧食的一間屋子即將坍塌,董加耕見狀雖然著急卻也十分冷靜,他飛快地轉動著腦筋,思考解決的辦法,突然靈光一閃,他想到了主意。
當時村邊遺留著早年間棄置不用的風車,風車用木板加固,于是,董加耕一個箭步沖了出去,然后冒著大雨迎面爬到風車上面,緊接著拆下了加固風車的兩塊木板,又趕緊跑了回去,急忙用木板抵住了墻體,一番操作之下,近萬斤的糧食被安全地保護下來。
而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時間里,董加耕24小時盯在這里,飯菜都由家里給送來,即使風雨很大家人無法前來的時候,他寧可餓著肚子也沒有動過倉里的一粒糧食。
70年代的糧所
有一次,他的妹妹冒雨趕來,著急地對他說道:“哥,你快回去吧,家里的房子都快要被雨水沖塌了,別管這里了,快回家幫忙。”
董加耕激動地說道:“妹子,你先回去吧,注意安全,哥可不能走,這些糧食可是咱們村的希望!”
雨過天晴以后,董加耕和兩名社員一起到鎮上向國家交公糧,因為一來一回需要好幾天的時間,董加耕提前從家里準備好了往返的口糧,吃過早飯后便和他們一起出發了。
一行人護送糧食在路上走著,到了中午該吃飯的時候,前不著村后不著店,董加耕就拿出了自己準備好的口糧,正準備吃,一旁的兩個社員大笑道:“你是不是呆啊,怎么還帶口糧來了呢?”
董加耕
董加耕一臉疑惑,不解地問道:“路途這么遠不帶口糧吃什么,總不能餓著肚子吧!”
只見兩名社員一同指著車上的糧食,略帶嘲諷地說道:“真不知你是裝傻還是真笨,這不是糧食嘛,隨便吃,反正少一點又沒人知道。”
董加耕聽后心里十分憤怒,但還是耐心地勸道:“這是要交給國家的糧食,可不能私自享用啊,正好我帶的口糧多,你們如果餓了,可以吃我的!”
在董加耕的勸說下,那兩名社員也沒有動車里的糧食,最終三個人成功將其安全送達,因為董加耕的積極表現,不久后就被公社評為“模范社員”。
1962年4月,董加耕因為作為村里極少數的文化人,被公社群眾一致選為生產隊的會計,看到大家都選自己,董加耕雖然還對生產隊的會計工作不熟,但他還是下定決心要好好干,一定不能辜負大家的期望。
當時的勞動模范,非董加耕
董加耕擔任會計以后,一向公正廉明,嚴于律己,一次,他去鎮上為公社買東西,回來的時候兜里恰好還剩幾毛錢,她的母親為他洗衣服的時候發現了,還以為這是兒子的工資,順便就拿這些錢去買了幾袋鹽。
此時,董加耕剛回到社里,在對賬的時候發現少了幾毛,他仔細地回想著每一筆花銷,很快就想起了剩下的錢被他發在了上衣的兜里,于是他趕緊跑回家里,看到院子里的繩上正掛著他的衣服,他知道是母親給她洗了。
于是,董加耕趕緊跑到廚房問正在做飯的母親錢去哪了,母親把買鹽的事告訴了他,他知道母親情有可原,但也絕不能因此花集體的錢,盡管只有僅僅幾毛錢。
當時,董加耕一心為公,多余的工資都給村里困難的人家了,家里一分錢也沒有,正好早上家里的老母雞下了幾個雞蛋,他就拿著雞蛋賣出錢把空缺給補上了。
當時的人民公社
可即便如此,董加耕還是覺得自己給公社造成了麻煩,便主動向社長說明了情況并且請求處分,一旁的社員聽后,紛紛笑著說道:“加耕啊,你這就有點呆了,既然都把錢補上了,還這么較真干嘛。”
社長聽到大家的話后嚴肅地說道:“加耕同志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最近很多人都說他呆,但我覺得這樣的‘呆子’越多越好!”
參加毛主席的“生日宴”
董加耕的事跡很快就傳遍了十里八鄉,這年8月,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了《目標始終如一》的文章,分六個部分詳細介紹了董加耕從放棄上北大到主動回家鄉再到踏實勞動,無私奉獻的全過程。
此后,全國各大媒體相繼報道了董加耕的事跡,特別是《人民日報》在1964年3月20日還特別指出“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毛澤東時代知識青年應該走的路”,從此,董加耕家喻戶曉,成為當時的先進典型。
董加耕事跡的相關報道
名聲大了,采訪的人多了,董加耕的能力自然也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重視,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他的職務越來越高,但無一例外,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地適應,而且都能按時完成組織上交給他的任務。
1964年12月,董加耕、邢燕子、侯雋等先進典型被邀請參加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董加耕還擔任了人大代表主席團執行主席,受到了毛主席的親自接見。
26日,正值毛主席71歲的生日,為了進一步塑造典型、溝通思想、加深感情,毛主席親自邀請了董加耕參加當晚的聚餐,要知道主席上一次在生日當天請人吃飯還是在延安的時候。
這天晚上,周恩來總理親自帶著董加耕來到了晚宴現場,在座的不僅有陳永貴、邢燕子、王進喜、錢學森等各行各界的典型代表,還有朱德總司令、周恩來總理等眾多國家領導人,這讓董加耕受寵若驚。
周恩來總理
董加耕剛到了現場,毛主席就請他在自己左邊就座,并且笑著和他說道:“你就是董加耕同志啊,我可聽說過你寫的‘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腳踩污泥,心憂天下’,志向很大嘛,國家就需要像你這樣有干勁的青年。”
“毛主席就坐在自己旁邊”董加耕越想越興奮,面對主席的問候,他竟激動地一時說不出話來,只好連連點頭。
董加耕坐下后,毛主席熱情地問道:“你今年多大了,讀了幾年書?”董加耕看到主席這般熱情,也不再扭捏,自信地回答道:“主席,我今年24,讀了12年書,高中畢業。”
毛主席笑著說:“好,正是大有作為的年紀”,隨后,毛主席又問候了同座的邢燕子、陳永貴等人。
毛主席(左一)接見董加耕(左二)等典型
過了一會,飯菜端了上來,為了避免浪費,這次晚餐采用的是分盤制,即給每人分別上一盤菜,如果碰到不喜歡吃的就換一盤,可就在這時,董加耕大吃一驚。
只見第一盤菜竟然先端到了他的面前,董加耕心想自己這哪里受得起,便急忙把盤子親手端到了毛主席面前,激動地說道:“主席,您先請!您先請!”
毛主席此時和大家坐在一起非常開心,沒有推辭,還主動地和董加耕說了一句“謝謝”,這讓他更加高興。
毛主席的胃口很好,吃了很多,期間還不斷給一旁的董加耕添飯夾菜,兩個人還閑聊了一會,董加耕非常開心,并把這段經歷稱之為“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光”,以后每每想起都激動不已。
毛主席
席間,大家聊得都很愉快,不過和主席說話最多的還是董加耕,而在晚宴結束的時候,主席還親自給每個人送了一個蘋果,第一個就送給了董加耕,以至于日后媒體上普遍稱董加耕為“主席壽筵上的頭號客人”。
董加耕被毛主席和藹的態度深深地打動了,他一直都把毛主席作為自己的精神導師和偶像,經常在工作之余學習毛澤東思想。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的時候,他還作為治喪委員會成員被特許在毛主席身邊守靈七天七夜,以此表達對毛主席的緬懷和不舍。
不移其志,無悔其心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置身時代大潮,董加耕絲毫沒有落伍,一直奮斗在第一線。
1987年,董加耕調任鹽城市郊區鄉鎮企業局副局長,身份變了,崗位變了,可他一心為民的初衷沒有改變,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盡快轉變廣大農村人口的發展觀念。
董加耕(右)
當時農民的思想還很閉塞,幾乎很少與外界接觸,為此董加耕多次下鄉進行實地演講,宣傳企業的好處,并且還親自編寫了一首《鄉鎮企業之歌》。
“鄉鎮企業……適逢改革開放的大好時光……工農結合,繁榮城鄉,這是你的目標和方向。歷史的機遇,千載難逢,大地的緣分,情深意長。愿為之默默奉獻青春的青年,成為新時代農民的脊梁。”
此后,董加耕更是親身走訪了多個新建的鄉鎮企業,結合他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急企業所急,想企業所想,堅求企業所求,努力在為企業辦實事上下功夫”的總體思路,為當地企業發展提供了前進的保障。
改革開放之初,大家對企業還很陌生,更不知該如何經營,一些新建立的企業總擺脫不了過去的影子,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董加耕
為此,董加耕親自組織當地的一些青年和企業代表主動到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學習經驗,并專門請了一些專業技術人員來當地進行指導,而他本人在工作之余也每天都堅持學習,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當地鄉鎮企業的生產總值就增加到了100億以上。
8年后,董加耕因為成績突出全票當選為鹽城市郊區政協副主席,不久后又升任鹽都縣(后改為鹽都區)的政協主席,離開企業局的時候,部門的領導紛紛為他送行。
董加耕臨走時也感到不舍,但他必須離開,“祖國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已經成為了董加耕和那個時代多數知識青年心中的堅定信念。
2000年,60歲的董加耕老人在鹽都縣政協主席的任上退休,如今的他和老伴過起了平凡的生活。
董加耕
值得一提的是,董加耕的老伴郝紅鑾正是他在生產隊干活的時候認識的,也是一位知識青年,兩人有著相同的理想,相濡以沫,直到今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