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民歌
根植于荊楚文化沃土
發韌于“郢中田歌”
數千年文化傳承
從小時候的耳濡目染
到一輩子的情有獨鐘
一起來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馬山民歌
代表性傳承人
黃清芳
“長的是喇叭,短的是嗩吶,哩哩啦哩吶也,吹得好幽雅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馬山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黃清芳表演了一段喇叭調,聲調高亢嘹亮,余味無窮。
黃清芳與馬山民歌的故事就好像是一場“命中注定”,出生在農村的她,偶然聽到大爺大媽們一邊在田里忙活一邊哼著歌,“激發了小孩子的好奇心,就跟著他們學唱,覺得這個歌非常好聽”。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馬山民歌
代表性傳承人 黃清芳
上學之后老師選拔學生學唱歌,我最先學的就是一首山歌,叫做趕五句。馬山民歌唱的是我們心靈深處的一種情感,它的聲音能夠打動人,能夠鼓舞人。
黃清芳出去表演時,臺下的觀眾驚訝于這個小姑娘竟然會唱這么地道的“田歌”,黃清芳自己也沒想到,她對民歌的熱愛會持續一輩子。
馬山民歌品種多樣,內容豐富,曲調優美。流傳面最廣的是《喇叭調》《伙計調》《嘚嘚調》《叮當調》《哦吙調》五大調。
2008年,馬山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馬山鎮(馬山民歌)連續三屆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8年,黃清芳被評為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山民歌》代表性傳承人。
黃清芳始終覺得, 這么優美的馬山民歌,原生態的藝術,如果不能好好發展下去,那該是多么令人遺憾。
黃清芳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學習和傳唱馬山民歌,為此,她組織排練了一批節目,經常去鄉村、校園、敬老院表演,讓大家感覺到民歌的魅力。
黃清芳還會經常把一些新的民歌發到微信群里,“他們都很開心,學得也非常好”,每次聽到大家說喜歡馬山民歌,就是讓黃清芳最欣慰的事。
荊州區馬山鎮雙楊村
村民 劉斯玉
大家在一起玩,出門旅游都唱,很喜歡,很好聽。
受黃清芳影響最深的,就是她的女兒朱亭,“我的女兒就是我的大徒弟,跟我一路走過來的,我唱了多少年,她就唱了多少年。”
朱亭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不論母親黃清芳是在做飯、洗衣服還是做農活,每天都能聽到她隨時在哼唱馬山民歌,那個時候朱亭對民歌的感受是“土氣”,“真的非常的土氣,因為我聽不明白,太有泥土味了”。
黃清芳和女兒朱亭舊照
黃清芳女兒
馬山民歌研究會秘書處主任 朱亭
因為我在學校里面學的是藝術,我上初中之后,對音樂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慢慢我對這種地方的民俗音樂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改觀。
慢慢地,朱亭開始對馬山民歌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更加能夠理解母親一直以來的熱愛與堅持。
有次演出恰逢天公不作美,在風雨交加之中,黃清芳仍然堅持穿著單薄的演出服上臺表演,她對女兒朱亭說,“我不怕冷,我寧愿明天吃藥,我也要把最好的效果展現出來,這是對觀眾負責。”
黃清芳對待工作的精益求精,對待藝術神圣的態度,深深影響了朱亭。
2018年6月,荊州馬山民歌研究會成立,線上線下推廣、傳承創新,朱亭帶著和媽媽一樣的山歌夢想探索前行。朱亭的女兒出生后,在襁褓中也開始學唱,一家三代薪火相傳。
黃清芳女兒
馬山民歌研究會秘書處主任 朱亭
我們響應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就要注入新的活力進去,讓它真正能夠動起來,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聽得到這些歌曲,真正讓我們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添光加彩。
馬山民歌代代相傳
期待它在荊楚大地上
開出更鮮艷的花
《好人開講》
播出時間
時間
頻道
首播
每周三
20:00
荊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重播
每周四
13:00
荊州廣播電視臺
新聞綜合頻道
重播
每周五
20:35
荊州廣播電視臺
壟上頻道
重播
每周六
17:45
荊州廣播電視臺
公共頻道
來源:廖夢、董奧
編輯:匡月晴 /責編:唐杰 /編審:王桃芳 / 監制:唐萬全
出品:荊州市融媒體中心
更多內容,關注虎座鳥視頻號
往期 · 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