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美國政府致中國政府的一份公文,商請中國派出一個由五萬人編成的一個軍,協助盟國占領日本。
軍令部部長徐永昌作了批示:由軍令部一廳會二廳擬一個由五千人編成的支隊派遣日本方案呈核。
美國又來函要求中國至少派一個師去,中國政府眼看推脫不過去了,才決定派遣曾到河內擔任受降任務的榮譽一師和榮譽二師合編的67師為駐日本占領軍,師長是戴堅。
67師在河內整編就緒,受命為中國駐日占領軍時,全師官兵頓時歡聲雷動,士氣高昂,抱定為國爭光的決心接受這一光榮任務。
戴堅治軍有方,有儒將風度,特別重視軍容儀表和國際禮節的訓練。很多官兵自動地學習英語、日語,為將來更好地執行任務作準備。
戴堅還譜寫了一首占領軍歌:“國軍堂堂入東瀛,止戈揚武德。奠亞洲安定之基礎,為世界和平之干城”。教全師官兵歌唱,表達勝利者的尊榮。
《大公報》、《新聞報》、《中華時報》、《自由中國》等均熱情地報道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揚眉吐氣的歷史事件,有的報紙甚至將占領軍人員全部名單及軍銜廣為刊載。這些內容在日本也同時見報,日本的華人也莫不歡欣鼓舞。
首批先遣人員定于1946年5月27日早上在江灣機場乘坐空軍第八大隊派出的轟炸機飛赴日本。
為什么不乘客機而乘轟炸機呢?因為我們是以戰勝國的姿態去的,乘坐的B-24轟炸機,除了不攜帶炸彈,機關炮是不拆卸的,表示我們武裝進出日本,以顯示戰勝國的威武。
我們提出,占領軍的費用要由日本負擔,各種費用相加,一年為1200多萬美元。后續包括駐地、以及相應的基礎建設,甚至連駐軍炊事使用的燃料問題未向日本征用等等方方面面都談好了。
然后,1946年7月,中國政府單方面決定,不派駐軍了。原因:國內各地國共雙方發生沖突情況,執政當局意識到將有大規模的內戰發生,裝備較好的六十七師是打內戰的本錢之一。
中國占領軍不來了的消息傳出后,無人不氣憤,在東京的代表團成員都嘆息不已。
尤其是正準備到名古屋港口去歡迎占領軍登陸的華僑們,失望加氣憤地罵道,中國哪像戰勝國,連勝利的氣味都沒有。
更有遠見的一些人指出:這是中國首次能夠名正言順駐軍日本的機會,千載難逢,竟然臨門一腳做出不駐軍的決定,千古罪人,無出其右。
戴堅于7月將部隊由河內運輸到上海后,準備前往日本駐軍前夕,被緊急調往蘇魯邊區。全師官兵一心一意去占領日本為國爭光,孰料竟被迫去參加內戰,情緒消沉、土氣低落,后被共產黨華東野戰軍消滅。
回看整個過程,真是有“欄桿拍斷”的惋惜,相信當時派出了駐軍,無論國內的政治形勢如何變化,那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大患之地,一旦樹起中國軍人的旗幟,將帶來的歷史功績,都是前所未有和難以想象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