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胡恩良、顧偉
五一節日期間,郯城縣書協秘書長胡恩良老師、郯城縣美協副主席顧偉老師等一行,在孔明百科網總編張新杰的陪同下,專程來新沂博物館尋訪與郯城人有關的幾通古碑。
在今年4月中旬,張新杰偶然發現這塊立于民國三年五月的《陸軍少將錢公景南功德碑》,是由郯城舉人孔昭郯撰文,并專程向郯城知名學者喬閃先生等反饋信息。此碑現存于新沂博物館前,已由玻璃罩保護。
丁常樂先生發現時所拍
據2016年3月10日新沂城市論壇丁常樂先生發文介紹,此碑從原市農行地下出土,由清末新安鎮秀才、“鐘吾公民”劉宗漢書丹。
左側有:山左郯城縣高等學校校長孔昭郯謹撰
此碑是由參與公車上書的郯城舉人、時任“山左郯城縣高等學校校長”的孔昭郯為民國陸軍少將、臨沂人錢景南所撰寫的功德碑。據郯城知名學者喬閃先生介紹,山左就是山東的別稱。中國古代是坐北朝南方位,因山東省位于太行山左側,故特稱為“山左”。這塊碑不但是有關孔昭郯的第一件實物資料,還是郯城教育史中關于“郯城縣高等學校”的重要史料實證,也補充了新沂博物館關于此碑主人公的信息資料。
喬閃先生深夜審稿時,又專門發來孔昭郯及此碑信息相關的其他史料:
孔昭郯,郯城縣人,生卒年及具體鄉貫、宗譜均不詳,為清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科舉人,曾任兩浙試用鹽大使。此碑立于1914年(民國三年)。至于碑文中的“郯城縣高等學校”,當是指當時最高學府——郯城縣立師范傳習所,孔昭郯應該擔任該校校長。據《郯城縣志》、《郯城教育志》,1912年(民國元年),在城里文廟內建立“郯城縣立師范傳習所”1處,首屆招收1個班,學生40人,修業期限2年。1913年(民國2年),改名“郯城縣立單級師范養成所”,同年又改稱“郯城縣立小學教員講習所”。1915年(民國4年),再改為“郯城縣立師范講習所”。1924年(民國13年)停辦。1929年復校。1934年(民國23年),又改稱“郯城縣立簡易鄉村師范學校”。1938年4月停辦。
丁常樂先生發現時所拍
據2011年10月18日徐華洲先生,發表在臨沂客戶端論壇沂蒙人物《臨沂名將錢廣漢的傳奇人生》一文,才知錢景南是一位官聲斐然的沂蒙名將,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錢廣漢(1882—1946)字景南,民國將領,山東蘭山縣(今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西磊石村)人。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縣,是吳越王錢鏐三十三世孫。
1882年(清光緒八年)生于官宦之家,其父錢鳳鳴,字同軒、清朝總兵,母親俱封清誥命一品夫人,祖父錢若興被清廷封為建威將軍。錢廣漢自幼聰慧,少年體格魁梧、耳大口方(能將拳頭放入口中)眼眉擰緊上翹,生就一副虎像,一般人見而生畏,但確是天生練武之才。兄弟四人排行第三,因父親官居高位,人稱“三少爺”,外稱“錢三少”。
丁常樂先生發現時所拍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清朝毅軍統領姜桂題,屯兵沂州府。錢廣漢投姜部當兵,鎮壓義和團起義。1900年6月(清光緒二十六年),因只身在亂軍救出身受重傷的清軍統帥姜桂題有功,授少官。1904(清光緒三十年),被派往甘肅武備學堂學軍事以備重用。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清兵部尚書長庚赴伊利任將軍,組建伊利混成協。錢廣漢任騎兵管帶、后升任騎兵團團長。1912年1月,原伊利混成協協統楊贊緒叛清,殺害伊利將軍志銳,公開反清,錢廣漢為效忠于清廷,受陜甘總督長庚(原伊利將軍)秘密指令,潛伏叛軍中任團長兼東進支隊前敵總指揮。大軍至烏蘇古爾圖,錢廣漢率本部,并聯絡蔡樂善、王永興、高貴發、錢廣聚等部,在古爾圖與清軍協統王佩蘭會師,并設伏合圍叛軍,血戰10余晝夜,大獲全勝,消滅了新疆的部分反清勢力,立大功。后清廷封錢廣漢哈密協臺之職,統領新疆兵部。在職期間,他曾多次帶兵鎮壓地方匪亂,出生入死、血戰殺場,曾多次受重傷,(其中副協臺錢廣聚在激戰中陣亡,錢廣漢念其戰場有功,用白馬馱棺送回原籍安葬。)為新疆的安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為后任新疆督軍楊增新治理新疆打下了基礎。
此碑現狀
1912年3月,清帝退位。袁世凱就任民國大總統。同年六月接民國政府調令,于新疆巡撫袁大化調離新疆入關。 1913年,調定武軍張勛部,任第四路軍統領,駐山東兗州。同年7月,參加江蘇討袁徐州之戰,鎮壓第二次革命。8月隨張勛率軍進駐南京。9月移駐徐州。旋后奉命率軍進駐新安鎮(今江蘇省新沂市政府所在地)清剿匪亂。新安鎮(原名:遛馬莊)地處蘇魯交界處,是淮河中下游低洼地段,因連年水患,百姓飽受疾苦。土匪遍地,曾有百里無良民之說。早在光緒年間增格林王帶兵來此剿匪,將此地蕩平。后移民成立新鎮,取字音為地名(意思是:新安的鎮)。
民國時期,土匪又次蜂起,攔路綁架,民不聊生。錢廣漢奉命討伐,到任后采用既安民先剿匪的政策,隨遣大軍各路剿伐,歷經2年清剿,首匪有的被正法、有的被發配、徹底消除匪患,使人民安居樂業。深受群眾稱贊。同時,民國政府對錢廣漢新安鎮剿匪的成績給予認定。1914年5月1日,被民國北京政府授陸軍少將。同年10月,授陸軍少將加中將銜。1917年7月,張勛復辟失敗后,隨新安武軍移駐安徽。因戰功卓著,1921年2月15日授陸軍中將。1922年2月27日,特授五勛位,后調將軍府任參軍,1925年退伍還鄉。
錢廣漢將軍出資始建的錢公祠現狀
錢廣漢退伍后居住臨沂城里,曾多次利用其社會地位和影響配合當地政府協調軍閥與地方的關系,使百姓免遭兵戈之苦。據1989年臨沂續修縣志45頁及部分歷史資料記載:1925年9月25日,奉軍邢士廉、倪占奎、黃鳳岐率潰軍至此,分住城內外商號民宅,糧草衣裝悉派誠戶供給。道尹同在籍參軍錢廣漢、地方財政處長吳林樊、區長韓煒、商會會長蔣鴻相、前地方財政處長石敏婷等托籌安撫,幸免嘩變。10月3日,道尹王銘珍出巡,扎委前知事彭一鹵攝政事第三營追道尹至營中囚之,索要軍餉,士紳錢廣漢等留營做質。始釋之去,借款六千元予之。1925年10月4日,袁永平率紅槍會數百人入城,縱積匪宋東泰、解王志等,招各鄉會匪,鄭嘉平率匪百余人入城。地方百姓生恐嘩變禍及央民,央求錢廣漢致電蘇軍統領白寶山,懇請帶兵來助,于10月8日,白寶山派蔣毅率一支隊至。錢廣漢設宴款待蔣毅、袁永平。席間協商由臨沂商會捐款14000大洋做袁北上出發費。袁得款后當日退出。1933年,臨沂成立進德會,錢廣漢、臨沂縣長范筑先等,先后被選為第一屆、第二屆執行委員。1934年,臨沂縣長范筑先發動修建城南大街(又名青石街)錢廣漢積極響應,并捐款五千大洋。
1938年,侵華日軍逼近臨沂,燒殺搶奪。為保平安,錢廣漢攜全家外出躲避至城西40里之遠的山區澗頭村。日軍得知消息后,某天剛亮就重兵包圍,并架起機槍、大炮等,揚言要錢廣漢出村,否則要血洗村莊。為了全村一千余人的生命安全,錢廣漢勇于面對,出村與日軍對峙,后被帶回臨沂。曾強迫任臨沂偽縣長,遭拒絕。后被扣押三月之久。日軍考慮其地方影響,不得不放他回家。但此后一直受日軍監視,直到日軍投降方得自由。
錢王祠報道截圖
日軍侵占臨沂后,對人民財產的掠奪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由于日寇的橫征暴斂,強取豪奪,人民生活極度困苦。一年秋天,蝗蟲危害,吃光了人民的莊稼。為幫助人民度過災難,錢廣漢開倉賑災,施舍米粥,受施人群排隊一里多長。為此,災民感激流涕、口呼錢大人是救苦救難的大菩薩。
日寇投降后,錢廣漢積極投身于農、工商業。在臨沂設商號六處,廣置田地三千余畝,在城西滿溝屯設有糧倉,成為富甲一方的資本家(當時臨沂有句歌謠:鄭一家、吳蘭家、東門里頭老韓家、都不如九灣巷老錢家)。除在城里建幾處商鋪外,并在西大街建豪宅一處(解放后臨沂行政公署就設在那里)。在老家西磊石建錢氏祠堂一座,雕梁畫柱,非常壯觀(后改為學校)。并親手在祠堂院內栽銀杏樹兩棵,現枝葉繁茂已被林業部門作古樹立檔保護。凡鄉鄰本家有事相求,錢廣漢無不盡力相助,所以贏得地方百姓愛戴。
1946年臨沂解放,錢廣漢因是前朝官僚,且田產頗多,于同年三月接受政府檢查,8月國民黨第二次反攻之機,即隨解放軍北上戰略轉移,途中得病去世,享年64歲。
兩位書畫家在新沂創作以示紀念
孔明百科網發起的這次尋碑之行,不但為臨沂錢氏家族提供了錢廣漢將軍的珍貴實物信息,也豐富了臨沂和新沂兩地的文史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再次向新沂丁常樂先生、臨沂徐華洲先生和郯城喬閃先生致敬。
編輯:孔明百科網 張新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