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正文之前:這篇推送的題目來自于之前你問我答猜中小問題的朋友。如果您還希望看到更多乒乓11分的內容,可以通過分享轉發,向更多可能有興趣的朋友推薦關注。無論是點贊,在看,轉發分享,還是向朋友推薦,回復留言,對我們都是很大的幫助。感謝各位。
比賽場面膠著,教練叫下暫停,遞上水沉著的布置幾句,運動員堅定的點點頭,低喊一聲,回到比賽,最后擺脫困境精彩逆轉——要承認,這是很多人在暫停發生時候的心理預期。
就這么個意思
跟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差不多,永遠不出意外的就是意外總會發生。
拉長了看,這種戲劇性的暫停是一種幸存者偏差:少數奏效的暫停會被記住,那些效果不太好的則會被輸球的結果所掩埋。不會有人記得輸掉比賽的成功暫停——幾乎所有運動都這樣。
關于暫停的戲劇性在于,做出正確的布置不一定能贏下比賽。
就算對形式判斷是正確的,策略是正確的,也執行出來了,有時候還是會輸掉比賽——對手要么運氣球,要么各種賭博球全都上臺。再怎么厲害的場外,也不能通過一個一分鐘暫停抹掉對手全部的可能性。偶爾會有針對小概率事件的成功布置,但這是例外而非常態。
更常見一點的情況:對形勢判斷是正確,也分析出了正確的決策,但是執行不出來。太多因素會導致執行失效:從技戰術能力未能發揮,到賽前信息缺失,到臨場沒能完全吸收場外布置。一個一分鐘的暫停,經常無法從腦海跨越到物理世界。
競技體育最遠的距離,是從思路到執行的巨大鴻溝。
具體到乒乓球項目里,現在暫停的效果還不如以前:當前乒乓球總體的風格是對抗實力為主,技戰術的選擇,和相應的變化比十幾年前要少。
現在比賽對抗強度太高,大家都是精練少數技術為主,戰術的決策樹很窄。畢竟,技戰術訓練過于分散,容易頂不住對手的一招鮮。反過來,自己的一招鮮不靈的時候,備選也少。像馬龍那樣能把平時很少用的逆旋轉發球和擰拉突然系統性的用一整場比賽的選手,現在基本沒有了。
更細化的說,現在因為擰拉的存在,導致前三板在比賽焦灼的時候選擇非常有限:短球幾乎都是主打偏正手半臺;壓力很高的時候發長球心理壓力也大;這兩條之外能用的,無外乎就是正手小三角出臺,發一些軟的轉不轉之類的而已。打到后邊花招都用過了,來來去去就這么幾招,彼此心知肚明。
換句話說,大家打的都是明牌,牌就沒幾張,人家還知道今天你有些牌就沒帶。
所以現在的暫停和以前風格不同:教練員更少直接布置方案給運動員下去執行,更多時候暫停的目的在于調整節奏,和選手同步一下對場面的判斷,讓運動員想好接下來怎么選擇——大家都知道大概怎么回事,這一分鐘是讓思路清晰一下,不是重復那些你我還有對手都知道的事情。
這種想到和做到的差距,也不只體現在比賽叫暫停和局間布置上。
另一個常見的敘事是:教練員及時認識到運動員的缺陷和危機,然后兩人通力合作,改進技術,最終成績突破,然后成就更高的成績。
關于這個敘事,有兩個情況。
第一是現在方向比以前難確定。塑料球改到現在也不少年了,總體來看,乒乓球技術上的代差已經消耗的差不多。框架上說,大家大面上比以往更加相似。中國隊當然有著高質量的訓練,更加精煉的細節和執行。可純靠這些,很難穩定的壓倒對手的發揮了。
如果說以前技術有代差,是用步槍打手槍,還不大容易失手;現在就是大家都用自動步槍,先進的有優勢,但是不至于只能你打別人,別人打不到你。
大方向上說,以前相對成熟的主力隊員,前邊總是有個更尖端的下一代技術。如果要改,方向很明確——把十幾歲孩子的先進東西,想辦法融進自己的精純的技術里。現在,除了更猛更兇,大家都還沒找到下一個版本的方向——甚至大家都不是很確定是不是還有下一個版本存在。
第二是改技術本身的風險。
對于一隊這些成熟的運動員,要改,就意味著要重新打磨之前成千上萬小時的習慣,而這通常意味著要輸球。對于年輕的選手,或許可以接受現在的失敗和輸球,來換未來更大的發展前景。但是對于大部分已經是成品的主力級別的選手,大部分的可能性都少年時期已經探索過了。不改現在能贏的球還是能贏,改了現在能贏的也會輸,在血腥的中國隊主力層競爭中,這代價之沉重,換誰都要仔細權衡的。
總體來說,現在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的動態和以前有些不同。
一是運動員和教練員雙方的關系。現在和以前不同,運動員和主管教練雙向選擇,雙方合作的時間比以前要短。之前教練員一路從二隊甚至省隊開始接手,一路帶到世界冠軍的情況也不少見。這種情況下,好處是雙方的默契通常非常到位;相應的,缺點是如果雙方不是彼此成全的天作之合,早早綁死導致的雙輸局面也很常見。
無論是局間暫停教練員布置的運動員未必舒服的戰術變化,還是改進技術時候教練員提出來的長期方向,如果雙方有著充分的信任(甚至盲信),執行的阻力就低很多。無論是之前吳敬平帶樊振東讓他就是兇,還是后來帶許昕讓他加挑打,運動員都是幾乎無條件接受,信任是個很大因素。
而這種信任要么需要時間,要么大家都有很確信的未來方向,教練員確實有新東西給隊員,而這種情況隨著技術代差的消失在越來越少。
第二是,教練員能給運動員的支持,方式也和以前不同。
無論是場外的布置,還是技術的改革,這些來自教練員的東西說到底都是外界灌輸給運動員的東西。過程再順利,這個內化的過程也沒有運動員主動意識到(或者說悟到,想通)來的通暢。對于成名的選手,他們的技術,心理和臨場發揮都非常自洽。
在這個技戰術比以往更加精煉,各個環節比以前強度更高,彼此契合更緊密的時代,外界的東西很難快速介入進來。
現在的教練員,對于高水平的運動員,不太能居高臨下的微管理選手的訓練和比賽了。這個技術精煉化,對抗強度高的時代,運動員的主體性要比以前更強,能倚靠的東西也更少。硬要說的話,現在教練給隊員的,方向上不再那么像一種定量的資源,更類似難以量化的交流,互動和支持。
培養過三個大滿貫選手的李隼教練提過類似這么個意思:運動員和教練員的關系中,運動員總歸是主體。能打出來的人總是能打出來,教練員的作用只是讓這個過程順利一些。這話當然有謙辭的成分,但主要的意思也就在這里:比賽最終要靠運動員執行,這點無法回避。
舉個例子:曾經有一個后來奧運會四強的選手,以前非常不會打削球,非常頭疼,試過很多辦法;后來突然有那么一段,突然就“想明白了旋轉”,沒在削球上花更多時間,成績卻大有進步。
這種情況其實非常普遍。對于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訓練比賽的運動員來說,太多的東西的內化是靠自己。純靠被動接受教練員的東西,幾乎不可能一路突破到最高水平——但這樣的過程很難寫成一個可以傳播的故事,所以相應的很少被談論。
總體來說,教練員和運動員的關系是個復雜問題。
跟現實中的復雜問題一樣,對于它們,首先要承認其有各種復雜的因素,所以不會有單一的直接答案。而任何試圖用簡單答案來解釋復雜問題的企圖,都需要謹慎面對:這不僅適用于乒乓球。
對于現在的選手來說,團隊和教練的支持的形式和方法也有變化。在這個強度和對抗逐漸接近極限的時代,面對頹勢,希望在一分鐘的場外中直接從教練身上獲得轉機,或許比以往更加困難。
版權聲明
乒乓11分所有文章均為原創,
版權歸乒乓11分所有。
如希望轉載,請事前聯系我們
轉載請先打招呼并加logo,不然我們會順著網線過去掐死你~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快!關注我們有驚喜!!!)
實時與我們溝通,歡迎關注我們的新浪微博:@乒乓11分
除了不定期推送獨家原創文章,我們還不定期奉送獨家比賽信息和八卦信息哦:
在公眾號下回復關鍵字“八卦”可獲得一條獨家八卦信息!(多發送幾次關鍵字“八卦”有時候會有多條八卦可看呢!)
八卦和比賽信息從不群發,從不預告,隨時可能有新內容,舊內容不會滾動推送,只有發送關鍵字的朋友才會看到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