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A股高開高走,新能源更是情緒亢奮,電池板塊漲幅高達5%!
主要原因是工信部在8日發布了鋰電池行業的兩個文件,其中關于“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指導意見引發市場矚目。
文件提到,在鋰電池的新項目審批中,將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比如,三元電池的單體電池能量密度≥230Wh/kg,磷酸鐵鋰≥165Wh/kg;
單體電池循環壽命≥15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電池組循環壽命≥1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等等。
指標分類細致,要求明確,目的就是限制低端產能的建設。
這兩年,電池行業產能擴張很快,但利潤率持續下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無序擴張帶來的嚴重產能過剩。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預計,到2025年,我國動力鋰電池產能很可能超3000GWh。
2023年我國鋰電池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已降至40%左右,按照這個速度,到2025年產能利用率很可能進一步降至35%左右。
這種內卷程度下,幾乎沒有企業能賺到錢。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就已經有大量尾部企業被洗牌洗出去了,比如厚能股份、捷威動力、華軟科技等的鋰電池業務都已宣布停產。
到今年一季度,電池行業已漸漸看到反轉向上的拐點。
一方面,是行業的馬太效應下,龍頭企業蠶食到了更多份額,漸漸形成壟斷格局。
看下面這張韓國市調機構SNE Research在5月7日發布的最新市場份額排名。
今年一季度,全球各類電池裝機總量為158.8吉瓦時(GWh),同比增長22%。
2024年一季度和2023年同期相比,市場份額實現提升的只有4家企業。
分別是排名第一的寧德時代,電池裝機量同比增長31.9%,為60.1吉瓦時,份額從35.0%增加到37.9%,繼續位居首位。
排名第五的三星SDI,裝機量同比增長36.3%,為8.4吉瓦時,份額從4.7%增加到5.3%。
排名第八的億緯鋰能,裝機量同比增長54.7%,為3.6吉瓦時,份額從1.8%增加到2.3%。
排名第十的蜂巢能源,裝機量同比增長217.7%,為2.7吉瓦時,份額從0.7%增加到1.7%。
這里面,表現最出色的就是寧德時代,市場份額已逼近40%,壟斷力非常強悍。
相比起來,其它二三線電池企業,大多數出現了明顯的份額下滑。
日系的松下減少了2.4個百分點,韓系龍頭LG減少了1.8個百分點,即使是新能源車霸主比亞迪也減少了1.3個百分點。
二線龍頭尚且如此,其它腰尾部電池企業的競爭壓力可見有多大。
在這個內卷程度下,能夠逆勢擴張份額的行業龍頭,比如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無疑是值得看好的。
另一方面,是需求側的政策落地。
4月26日,商務部、財政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對外發布,明確了汽車以舊換新資金補貼政策。
按新規,以舊換新購買新能源車,可一次性獲得1萬元的金額補貼,這將進一步刺激新能源車在今年的需求增長。
也因此,市場對整個新能源車行業的預期,開始變得樂觀。
5月7日,標普將寧德時代的長期評級從B+上調至A-,評級展望轉為"穩定"。
BB
標普預計,寧德時代在2024年海外銷量將增長34%-37%,全球銷量同比增19%-23%,利潤率將從今年一季度的14.03%提升到19.8%。
如果8日發布的電池供給側改革能得到落實,有效抑制產能擴張,該利潤率還有機會進一步向上。
不過相比于電池行業的機會,君臨認為廢電池回收行業的機會也不應忽視。
相比起電池行業的形勢“改善”,廢電池回收行業今年可以認為是“進入了牛市”。
4月12日,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部門聯合發布《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明確了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重點任務之一是開展汽車以舊換新,要求突出汽車領域標準牽引,完善報廢車回收拆解體系,推動汽車流通消費創新發展等。
根據目標,力爭到2025年,實現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乘用車加快淘汰,報廢汽車回收量較2023年增長50%,到2027年,報廢汽車回收量較2023年增加1倍,二手車交易量較2023年增長45%。
市場普遍認為,這輪大規模的消費品以舊換新,將拉動報廢以汽車為主體,涉及動力電池、白色家電、大型設備等領域形成萬億級的城市礦山開采市場。
廢舊回收行業過去市場關注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商業模式不好,毛利率低,值得關注的龍頭企業稀缺。
目前來看,這個行業值得關注的龍頭只有一個:格林美。
格林美號稱A股“破爛王”、“丐幫幫主”,深耕廢舊電池回收20多年,目前已是該行業的絕對龍頭。
格林美打造了一個獨特的商業模式,“電池回收-資源再造-材料再造-電池梯級利用”,全生命周期閉環鏈條。
前端,搞電池回收,在全國各地布局了16個以電子廢棄物、報廢汽車、退役動力電池為主體的綠色回收與廢物循環處理基地。
據統計,目前格林美回收處理的電子廢棄物、廢舊動力電池,均占中國報廢總量的10%以上,回收處理的報廢汽車占中國報廢總量的6%以上。
除了中國,格林美也進軍海外,境外營收占比在30%左右,落地國家包括南非、韓國、印尼等,年處理廢棄物總量500萬噸以上。
后端,海量的廢舊汽車和電池、電子廢棄物收集回來,提煉為鈷、鎳、銅、鎢、金、銀、鈀、銠、鍺、稀土等30余種稀缺資源,并進一步加工為超細粉體材料、動力電池材料等多種產品。
目前,格林美的三元電池高鎳前驅體材料銷量世界第一,市場份額為15%,TOP5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比亞迪、三星、LG等都是公司客戶。
格林美的創始人許開華出自中南大學,這個學校號稱新能源行業的黃埔軍校。
除了許開華,比亞迪的王傳福、三一重工的梁穩根、容百科技的白厚善、鵬輝能源的夏信德等,均來自中南大學。
跟他們不同的是,許開華不僅畢業于中南大學,亦是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教授,可見其技術能力。
2001年,許開華辭職去深圳創業,格林美的英文名GEM,意思是“Green Eco-Maunfacture(綠色環保制造)”。
雖然從事的是廢舊回收,但有技術傍身,許開華一開始瞄準的就是門檻最高的領域。
在當時,從電子廢棄物中回收超細鈷鎳粉體的技術,只被加拿大等少數國家所掌握,國內基本沒有競爭對手。
也因此,格林美才能在廢舊回收這個破爛行業中脫穎而出,一路做大。
今年一季度,在整個新能源行業仍壓力重重的大環境下,格林美已率先爆發。
2024Q1,格林美實現營業收入83.54億元,同比增長36.31%;
歸母凈利潤4.56億元,同比增長164.48%;扣非凈利潤3.79億元,同比增長332.98%。
對于今年的前景,許開華相當樂觀,他曾公開表示:
“在當前全球行業競爭的關鍵時刻,國家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與消費品以舊換新戰略,催生出了萬億級市場,這是百年一遇的大機遇。”
格林美目前定下的內部目標是: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400億元,力爭營業收入突破430億元。
如能達成,則全年營收增速將比2023年的305億元增長40.9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