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為中國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一生戎馬,曾跟隨唐太宗征戰沙場,戰功顯赫,死后追封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關于薛仁貴的民間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則小故事耐人尋味。
薛仁貴幼時家境貧寒,食不果腹,經常過著乞討生活,期間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一次,薛仁貴乞討剛好遇到一個大戶人家擺酒席,非常高興,立即加入到等待布施的流浪者當中。流浪者一字排開,薛仁貴身材矮小,排在了左邊第一的位置。家丁端著食物出來了,瞥了一眼瘦小的薛仁貴說道:“先生們,今天我家老爺大喜,犒賞四方,請各位受濟吧。”說罷,家丁從右到左依次布施。布施到薛仁貴時食物剛好發完。薛仁貴懊惱不已,心想按照這樣的分發規則,下次布施時排在右邊第一的位置保準能夠獲得食物。
第二波布施開始了,薛仁貴搶到了右邊第一的位置,滿懷希望地等待食物降臨。可這回家丁還是睨了瘦小的薛仁貴一眼,然后從左邊開始分發食物。不出意外,薛仁貴還是沒能得到食物。
第三波布施開始了,薛仁貴接受了前兩次的經驗教訓,決定站在中間的位置。這樣一來,不管從哪邊開始分發食物,都能保證自己不會落空。家丁像往常一樣瞅了一眼中間位置的薛仁貴,然后出乎意料地從兩邊開始分發食物。毫無意外,薛仁貴依然兩手空空。最終薛仁貴未能討到半點食物,悻悻而歸。
這個故事被更多地看作一個笑話,但其中所蘊含的意義發人深省。
規則一直存在于人類的生活當中,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發揮其約束力的作用。而規則一旦被其掌控者利用,成為掌控者泄私憤、謀私利的手段,那這樣的規則已經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家丁為了一己喜惡而排斥薛仁貴,他的規則就頗具針對性。這樣的針對性對薛仁貴來說無疑是殘酷的,讓他喪失了公平獲得食物的機會。規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背后的掌控者為了一己之私而朝令夕改,為己或為人“量身定做”規則,這樣的規則是永遠沒有公平可言的。
聲明:文字內容為本人原創,版權著作權均為本人所有,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圖片由網絡提供,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更正,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