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小紅書@胖胖學長的留學梗
我有幾個很愛學習的朋友,出國留學回來跟我講,幾年下來確實出國了,好像又沒出。
同學一大半都是同胞,還有不少是老鄉。
初聽有點驚訝,細想又覺得正常,國人席卷全球又不是一天兩天了,神秘的東方,早就在西方人的神話里。
但也有不同,我們過去是在馬可波羅的記錄里,現在直接堵到對方家里了。
經過我們不懈的努力,終于把世界變成了一個巨大的中國旅游區。
01
全世界的吃住行游購娛,made in China。
中國餐飲品牌出海掃蕩的歷史由來已久,從地方小吃到連鎖餐飲,從中山燒鴿子到錦州燒烤,橫亙東西,貫通南北,應有盡有。
圖源:小紅書@孫緯倫
圖源:小紅書@一顆小鳳梨
不過有點可惜的是,主要以小吃為主,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出門旅游吃的就是地方特色。而且這種小吃特別能代表中國特色,黃燜雞米飯、沙縣小吃、蘭州拉面、杭州小籠包,哪一個不是國民級品牌。
記得有一次在昆明出差,吃了一周當地餐飲,有天晚上沒事兒瞎逛,突然發現有家老北京炸醬面,倍感親切。
我如果走在國外的街頭,看見幾個漢字大招牌「黃燜雞米飯」,我肯定想都不想就進去。
飲品就更別提了,細數國內頭部茶飲品牌,基本都出海了,而且經常扎堆在一條街,然后就會看到從左到右分別排著:「喜茶」、「茶百道」、「蜜雪冰城」,偶爾還混著一家炸串店。
這場景跟萬達金街相比,不說一模一樣,也就是完全相同吧。
住宿方面,復星收購全球最大的旅游度假連鎖集團CLUB MED,華住集團收購德國最大本土酒店集團-德意志酒店集團,2014年,錦江酒店收購盧浮宮酒店集團,其是歐洲第二大酒店集團,除了收購,也做了不少直接投資。
目前酒店品牌出海確實一波三折,有的持續虧損,有的直接出售,但從長期看,國內酒店出海爭戰仍然是大勢所趨。
我們出行最常用的就是飛機、高鐵,這兩方面,我們都很強,修高鐵我們太擅長了,不多說。飛機也早就走出國門了,今年2月份,美國通用電氣還買了20架我們自主研發的C919大型客機,這個科技是對標波音737MAX系列的。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有可以對抗波音系列客機的實力了。
多說一下,我們的制造業太強了,強到很多人沒有概念,這么說吧,從拖鞋牙刷,到飛機高鐵,從架橋修路,到衣食住行,全都有我們的身影。
回想當年特斯拉求助中國,用我們的供應鏈,一下就解決了產能問題,中國制造真不是虛的。
圣保羅動物園里的三蹦子 圖源:小紅書@小紅薯5E3ABAE9
02
游購娛偏軟性,不像前面說的那么硬核。
但軟不代表不重要。
做過山車的需求有,但天花板很低,沒有天花板的,就是文化消費,比如電影、節慶活動。
我是90后,小時候看日本動漫長大,長大了又開始看好萊塢。不是我故意選擇,關鍵是真沒有別的選擇,大頭娃娃看得我頭也要大了。
回顧過去,外國文化的雞湯確實沒少喝,日本動畫里面沒頭腦與不高興的黃金組合,貫穿著愛戰勝一切的永恒邏輯,星矢都能打敗哈迪斯了,還有什么不可能?
他們往里灌還不夠,還往外打包,改編自日本最古老故事《竹取物語》的動畫電影《輝夜姬物語》,實際取材于《后漢書》中記載的“斑竹姑娘”;改編自《格林童話》的《灰姑娘》,最初的靈感來源于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諸多西方動漫中的經典形象均來自中國流傳數千年的民間故事。
可喜的是最近這些年,我們文化復興得非常牛x,大邏輯肯定是因為咱們整體實力夠了,才能對外輸出,小孩子追著大孩子玩兒,聽大孩子話,這個道理很明白。
文化是從高能級向低能級傳遞,高能級的前提是文化自信,文化得先在自己家里被樹立起來,我們自己先認可,這樣能級才能高。
春節不讓放炮,有點不好玩,年味少點東西,能級有點低。小時候買一小掛鞭炮會拆開,在兜里裝一把,實在忍不住了才舍得點一個。
那要是有一盒三響滑炮,在同學里面必須橫著走。
雖然現在的小孩子很難有機會放炮了,但我發現越年輕的一代,文化自信越強,而且是那種從根兒上的自信。他們重新擦亮老國貨,支持新國潮,而且那種崇拜外國名牌的思想,越來越淡了。
有了年輕人的自信,我們的文化就能走出國門。
還以動漫行業為例,《哪吒》、《大魚海棠》、《大圣歸來》、《風語咒》、《白蛇·緣起》···,一堆大神作都風靡海外,很多國家的小孩子,在看著我們的原創動漫長大。
還有各類節日,我感覺這是一個晴雨表,體現文化流動的方向。
我感覺身邊朋友對于西方節日,越來越不感冒,對于傳統節日倒是越來越關注,除了國人,國際上也是如此。
圖源:小紅書@李辣Lala
圖源:小紅書@NextpairEyewear
03
話又說回來。
雖然我們成功地把世界都變成中國旅游區了,但也有點旅游區常見的小問題。
大家回憶一下旅游區,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沒錯,查重率。
全國通用的小商品、烤魷魚、臭豆腐、烤腸以及「xx很想你」路牌。
圖源:小紅書@f會飛f
發明「xx很想你」的朋友,一定是個鬼才,用一個路牌統一了全球。
但是全世界哪兒都想我,我怎么聽怎么不信,有一種古代二樓一排女士向路人招徠的浮夸。
還有最大的警惕點,就是能量層級的問題。
剛剛講過了,文化傳遞是從能量高的地方向能量低的地方傳遞,如果有一天中國文化在外國發展的更好,或者外國人過春節比咱們的年味還濃。
文化向外輸出就有困難了,我起名叫「文化倒灌」,比如《功夫熊貓》。
《功夫熊貓》的每一部我都看了,確實可圈可點。
老外對中國文化真的很癡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