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曉園
視覺設計:星船知造
正文共計:7220字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今天上海的工業氣質不那么直白的原因恰恰是她永遠為明天布局:
比如人們更多看到上海路網繁密、梧桐掩映的一面——一座充滿人間煙火的金融城市、一座講究生活品質的國際都會。直到東南風一勁,聽到黃浦江的汽笛,才發現此地從來是商貿工業齊頭并進、硬核婉約共存:
上海一直有與船舶相配套的工業體系。洋山深水港竣工以前,徐匯濱江是重要的工業岸線所在地。不遠處的龍華地區是上海飛機制造廠所在地。運10就從這里起飛。
所有偉大的城市都面向明天生長,人們往往無法第一時間領悟其當下落子的深意。
一方面,上海制造的接力棒數年前已被遞到數字時代的高新技術產業手里。它們是上海早已卡位的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千億級產業群戲也在上海五大新城上演。
另一方面,上海工業數個產業邁入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階段。和過去上海鍛造出新中國數個“第一”一樣——第一爐鋼、第一臺萬噸水壓機、第一艘護衛艦、第一套國產化移動電話網設備——
今日上海同樣在數字化時代率先布局,構建現代化的產業體系。
這就是上海。既注重生活以人為本,又面向新時代一派戰斗豪情。
但這一次,上海遇到了一個問題。
城市的數字化升級就像過去的城市排水管道、道路規劃一樣,潤物細無聲地滋養城市生長。
但以前上海多少還能從其他先行一步的超大規模城市身上借鑒經驗,好的就學習,有坑就避免。
這一次,上海沒有石頭可摸。
●2023年,上海市電信業務總量達到644.9億元;
●上海互聯網數據中心、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業務收入為247.6億元,占電信業務收入的34.6%,收入占比全國第一;
●上海5G基站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4.5個,5G基站占比和密度均全國第一;
●上海算力指數、運力指數全國第一;
當中國日益強大,有時候“全國第一”,其實就是“全球第一”。上海已經站在了數字化探索隊列的最前方。這一次,要如何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再次發揮超大城市的帶頭作用?
在上海速度看不見的底層,一個強大、安全的信息化底座已穩定運行多年。
它一直在待命、進化、為隨時可能到來的明天時刻準備著。
5月16日,上海電信正式發布“智云上海”,助力城市數字化轉型。
智云上海在全國和全世界都是首創。它是全球最大的新型城域網,也是國內第一個實現“全城上云”的城市級云網平臺,用戶規模居全球之首。
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理解智云上海——
首先它是立體的。
是一個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底層是一張巨大的新型城域網。網上是流動的算力和不斷豐富的應用服務。
其次它是動態的。
這張網被越織越密——網絡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電信做網絡起家,上海電信在上海擁有遍布全市的局房,可以被改造為邊緣云。上海將在全市部署60個邊緣節點,確保全域級、毫秒級的極致低時延。邊緣云、智算中心將在這個網上打通。它的算力調動能力在增強、生態服務應用在增加。
這種獨一無二的基建優勢,讓智云網絡用真正的硬實力撐起了上海云時代的便利。
它同時展現了上海電信正向新一代科技型企業進化——提前為算力時代的網絡布局,做好技術儲備和產品規劃。
中國電信業已歷百年,其企業精神從來是能在不同時代氣候下自我突破、自我進化。繼承了這種革新基因的上海電信,在不同時期,也會隨著產業技術、市場需求的轉換而發展、改變自己。
智云上海就是典型的將云技術與電信自身的豐厚家底、業務場景密切結合的先行實踐。
它還為城市帶來了通信能級、算力能級的提升,實現了城市安全能級、普惠能級、生態能級的全面跨越。
中國數字化道路上那些尚未明朗的前路,上海電信是要和上海一起探索的。
這一切,都面向未來的上海。
01 更開闊的上海:一把梯子和無數種可能
上海常住人口 2487.45 萬。每天966萬人次乘坐軌道交通。很多上班族會選擇共享咖啡館30元的早餐。
共享店鋪是燙金地段的都市幻術。早上賣早飯,中午賣蓋澆飯,下午變回咖啡店,晚上換幾個燈泡又變成酒吧。有時老板一人身兼數職,有時一天里老板換了至少兩波。
距它步行可達的距離,和平飯店的華懋閣提供810元一位的早午餐。
再轉兩個路口,饅頭店花費不超過10元。吃面貴一點,10元是起步價。
這就是上海。所有你感受到的,都是她的一部分。生活從來千姿百態,上海素來豐儉由人。而一座偉大的城市,會始終延展其公共服務的邊界——
公共服務的特點首先是要服務最廣大的人群,價格要讓大家都用得起。同時它要與時俱進,核心是讓所有人在面對新機遇、新浪潮時擁有同等的機會。
現階段“智云上海”的公共服務屬性,已經有了三個具體的應用服務
魔都WiFi:為上海市民和游客打造的無線網絡服務,無論身在何處,都可連接到“SH-online”。
“hello老友亭”:為全市人民尤其是老年人、殘疾人等數字弱勢群體提供數字便民服務,包括便捷出行等一鍵式服務,免費通話3分鐘等通信服務。
魔都在線:數字化便民服務門戶,包含“醫食住行”各類產品。白領拎包入住時只需要掃一下二維碼,即使沒有開通寬帶服務,也可登錄魔都在線,查詢政策信息、便民措施等。同時提供每月72小時或每日30分鐘免費上網權益。
智云上海還為上海的家庭、企業都提供了兩把梯子——
站在智云上海一把名為“云寬帶”的梯子上,無論你用的是幾百元的紅米,還是最新款的iPhone;無論是資金雄厚的游戲巨頭,還是剛起步的小微企業——都可以享受同樣的數字生活,看到所處領域內的前沿陣地。
今年3月,楊浦區的保利天匯小區成為全球首個基于50G-PON(無源光網絡)的“萬兆云寬帶示范小區”。
萬兆大家都懂。但“云寬帶”怎么理解?
云寬帶,首先是依托于中國電信的云網融合優勢。你也可以理解為它自誕生起就擁有電信獨有的技術復利:
中國電信本身就是做網絡起家的,上海電信在上海擁有遍布全市的局房,可以被改造為一個個邊緣云。
云寬帶就是在現有的寬帶上,新增一條通道。這條通道直接通到離你最近的邊緣云。上海電信將在全市部署60個邊緣節點。在這些邊緣云上,會有豐富的應用和服務。
結合電信的云網融合圖看,更直觀
傳統寬帶是上圖中樹狀結構的通道——數據通過光纖一層層去訪問互聯網。一路經過城域網等層層關卡。速度上就會受到一層層走的限制。
云寬帶則會在原有路徑旁再增加一條路徑,通過光纖直接到一個離你最近的邊緣云上。直接入云。一路訪問上海“大內網”。
那么,什么時候走第一條路,什么時候走第二條路?
根據你的訪問對象而定。“云網關”會對你的訪問對象進行判斷,如果訪問對象也加入智云上海,就走第二條路,雙方直接云上匯合,訪問速度極快體驗極佳。反之,就還是走第一條路。
好處很明顯,首先就是快。保利天匯小區居民打開8K電影,即點即播,0緩沖。
其次,云寬帶為所有上海用戶遞上梯子,讓所有人更平等的享用虛擬世界——
在楊浦保利天匯小區,每個居民的手機、電腦的配置都不盡相同。但云寬帶意味著你將擁有一臺高性能的云電腦。以游戲場景為例,此時游戲企業也上云,加入智云上海,就可以在云端實時渲染并實時傳輸到用戶的終端——無論你用的是高配主機還是低配學習機,都能獲得同樣體驗。
這只是一次游戲場景的小試牛刀,卻足以讓人看見未來的無數種可能:
加入智云上海的游戲企業、VR企業、視頻類企業,能比其他同行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因為無論用戶側的終端情況怎么樣,玩云游戲都不再卡頓,VR應用畫面流暢。從而增加大面積落地、獲得更多用戶的可能。
而那些遲一步加入的企業,則可能錯過新時代的船票。
目前上海電信已與中興、華為、烽火、金山云、東方明珠、東方網、芒果、騰訊、商湯等多家合作伙伴進行簽約,邀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加入“智云上海”生態,同創未來、共享繁榮。
云寬帶也升級到了3.0,客戶規模超過400+萬。上海電信創新的云寬帶,已經成為中國電信集團的新品牌和全國推廣的樣板。
從保利天匯小區出發,途經長陽路、通北路,數過13個紅綠燈,來到楊浦的長陽創谷產業園。
作為昔日上海的老工業區,曾佇立著楊樹浦水廠、上海制皂廠、上棉十二廠、上鋼二廠的楊浦區,今日的數字經濟企業總數已達到7000家。其中既有小紅書這樣的頭部互聯網企業,也有不少資金、技術不豐厚的小微企業。
站在新時代的門檻前,大公司和中小企業的焦慮也不盡相同。大企業往往有自己的計算集群,也更有資金實力。但中小企業無法避開算力時代的困境:缺錢搞“基建”,就是缺算力資源。
智云上海為企業遞上了一把梯子——
“智云上海—商企云寬套餐”:內容涵蓋企業WiFi覆蓋、SDWAN組網等多項服務內容,組合優惠高達65%。同時對政策重點扶持的園區,包括專精特新、人工智能等相關企業,智云上海—商企云寬套餐免費體驗3個月。
“在線GPU渲染服務”:工業、建筑業的設計師們可以多地辦公時高效協作;按需開通,按時計費的服務模式,也使企業運營成本大幅降低。
上海臨港算力群:國內首個投入正式運營的國產單池萬卡液冷算力集群,也是業內領先的全國產化云智一體公共智算中心。通過中國電信打造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務平臺,企業可以享受到更普惠的算力供給。
未來,智云上海的算力還將進一步向邊緣和端側下沉——進一步抹平現實世界里的山川異域,讓所有人共同邁進算力時代。
數字產業前行的意義,為的是世界本該是平的。這是偉大城市的初心。也是城市數字化建設企業的初心。
而從更大的視角看,智云網絡帶來的,還有面向未來算力時代流量擁堵的提前布局。
02 更流動的上海:永不擁堵的城市
和智云上海一樣,上海這座城市的交通發展也是立體、協作、多元的。并始終面向未來規劃。
城市會不斷拓展新的道路,有些順著當年滬上的各條河流、江流而建,蜿蜒靈動,還動不動就拐彎。新城區的道路大多筆直寬闊。更多的地面與高架網絡正在形成,低空經濟讓城市進一步變得立體。
智云上海的網絡道路上,同樣為未來的交通做好了準備。
電信的豐厚家底之一就是網絡。上海電信打造的網絡帶寬是這座城市綿延不知幾萬里的虛擬公路,流量是這條公路上行駛的汽車。
算力時代,“汽車”會越來越多。因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國算力快速增長。與算力增長相匹配的,就是流量的增長。
根據《中國電子報》數據,從發展曲線看,2010至2020年十年間,固網流量增長了4倍,但2020年到2030年的十年,將增長2500倍。
更別提作為中國算力大城,上海AI企業和游戲企業對算力的需求都很強勁。比如米哈游,是一家完全長在云上的企業,其落子的云游戲需要超大算力,才能滿足幾十萬玩家同時在線。
上海規模以上AI企業數量已經超350家,五年來幾乎翻了一番。
未來城市必然要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讓虛擬網絡上每一輛車都跑得通暢?
這仍然是一個復合性的難題——一是,你需要知道未來哪幾個方向會迎來最多的車輛出行,就要提早在這幾個方向修建高架。二是,如果可以知道每輛車的出行時間、出行路線,以及道路情況,就能給每輛車提供導航服務,實時調控,提高出行效率。
最后,當這些完美落地,就能保證城市所有的算力使用者可以最大程度使用算力,它將真正助力現實物理世界中的車路協同和低空經濟等產業的發展。
如何保證未來城市的流動,在我的理解中,智云上海已經可以做到兩點:
一是云寬帶保證“市區內不堵車”。
二是為更大范圍內的交通擁堵減壓。
先看第一點,這一場景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當云網關判定你的訪問對象是“大內網”時,如同汽車直接駛入巨大的“市區范圍”(流量進入邊緣云,即進入離你最近的局域網環境),不去和其他汽車搶公共道路。
智云上海是為明天布局的立體體系。所以它在“大內網”的建設過程中有兩個前瞻:
一是它一直在修非常寬的道路(目前新型城域網骨干網帶寬很高)。等于“內網”里全是十車道。為算力時代迎來巨大流量做好準備。
二是它的路修得很密,路口又多。還能為每輛車自動導航。為算力時代必定越來越大的東西流量分流做好準備。
南北向流量:客戶端到服務器的流量走向。
東西向流量:數據中心內部服務器之間的流量走向。
我國的東數西算,就是典型的東西流量。
先明確一點,當時代更快走向萬物互聯,未來會有更多應用遷入數據中心,以及不同信息源、各種應用之間需要更多高效連接,意味著數據中心的流量會從南北向流量為主,逐漸演變為以東西向流量為主。
它需要一個更大算力、超高帶寬、東西直連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
過去,傳統城域網是一種南北向的樹形網絡架構,在未來算力時代,這種架構較難滿足東西向流量增長的需求。
智云上海的新型城域網則是一種混合結構——
新型城域網采用葉脊架構(Spine-Leaf),全市共有8個區域POD,實現網絡全互聯,橫向可彈性擴容,支持IPv6/IPv4雙棧,全域支持SRv6切片,可提供100G+的超高速連接,率先實現5G-A通感一體,滿足了400萬+用戶的智能化服務需求。
同時由于所有流量都在云上,流量調度就十分靈活。
如同上海“窄馬路、密路網”的部分道路布局,每一個路口都能為騎行、漫步、駕車的人群分流。“大內網”也能通過一個個邊緣節點,緩解東西流量的擁堵。
當智云上海解決了上海本地流量擁堵問題,讓更多汽車直接進入“內網”通行,也意味著為更大范圍內的流量減壓。
03 更智能的上海,算力能級的提升
這幾年人們提到人工智能,言必稱Sora和ChatGPT。這其實是對人工智能的一點小誤會。
更多時候,人工智能既存在于上海高新區一塵不染的無人工廠,也藏在貌不驚人的舊廠房。
有時它是一種機器視覺技術,在上海的多個車間AI比人眼更敏銳地對產品進行質檢。
有時它是上海外高橋使用的對船舶大型鋼結構精度測量的“測量AI”。
有時它是一種機器學習技術,讓移動機器人能更好地在復雜環境下工作。
這就是今天的上海——AI與工業是一對不分彼此的雙生子。智能化是上海工業的一部分,助力上海制造進化。工業則為人工智能提供巨大應用場景,反哺其技術迭代。
它們的進一步成長,需要持續、安全、澎湃的算力。
臨港新片區
今年3月,天翼云上海臨港國產萬卡算力池啟用。
智云上海同時承載青浦和臨港 “東西兩翼”智算中心,是國內率先建成單體萬卡液冷智算集群,能夠支持萬億參數大模型訓練。
上海的算力從未像此刻這么澎湃。
它調動更大范圍內的算力資源:智云上海不僅擁有臨港和青浦云湖兩大智算中心,還可以調動中國電信全國的算力資源。
它觸達更廣闊的人群:為長三角提供更普惠的智算公共服務。滿足大模型時代的最高要求:可以讓萬億級參數大模型訓練所需的多機多卡并行。
這些都建立在它遍布全市的邊緣算力優勢上——上海電信規劃布局了60個淺邊緣和500個深邊緣算力節點,這意味著,算力將一步步遷移到離你最近的地方。你可以將這些邊緣節點想象成一個個矗立在樓頂上的水塔,打開水龍頭,就能第一時間取水。
對上海工業企業來說,無人工廠、智能產線都對網絡質量和可靠性有著嚴苛要求。當邊緣節點被嵌入到生產現場,就更能確保數據隱私。更高的帶寬和更低的時延為企業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應用提供可靠支撐。同時無線組網可避免布線對產線改造的影響。
上海每天生活、生產中產生的數據正澆灌著中國的算力堡壘。每次對網絡的觸摸,都是對某類青澀數據的填補。
未來的算力不會只從云計算中心產出,它同樣從你的手機、汽車,甚至生產場景中的挖掘機、協作機器人中產出。“智云上海”已經構建起的邊緣計算基礎設施,為未來的自動駕駛、元宇宙等對時延有極高要求的產業提供了運行條件。
可以說,目前我們對元宇宙等還缺乏感知,但那是產品側的問題,智云上海解決網絡側的問題,為未來的產業做好了準備。
一張巨大的新網已經建成,并由38個邊緣節點向60個邊緣節點邁進。網上算力澎湃。
“60”不會是終局,隨著未來更多算力需求涌動,這個數字還會裂變。
04 未來,上海的行道樹和綠色都市
上海的行道樹存在感都很強。時刻提醒你這座城市的審美:
植物和磚石建筑要處于宜人的比例,讓行色匆匆的路人永遠有一些新鮮、生動的綠色可看。
90年代初,上海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平方米。兩年多前,這個數字是8.8平方米。它表述著城市建設者的另一重野望:上海的明天會更宜居。
智云上海作為面向算力時代打造的新型基礎設施,肩負讓城市更綠色的使命。這既是上海電信作為一家陪伴上海市民多年的本地服務型企業的責任,也是中國“3060目標”下,一家科技企業的時代命題。
我國的“3060目標”,即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但電信業在其中受到的挑戰是,網民人數在增加、業務和應用都在發展——這一切同時伴隨著——太費電、太耗能了。
下圖可以看到2010—2030年全球通信技術設施的電力需求 (其背后是快速增長的網絡流量,以及信息通信技術發展、推廣所帶來的網絡設備的不斷擴容升級)
這樣的大背景下,智云上海在建造“綠色+雙碳”新型基礎網絡上做了一次嘗試。
此前,傳統城域網絡的每一層網絡上,都有網絡架構輔助。一旦帶寬需求增加,就要進行設備擴容。擴容成本巨大。同時資源利用率不均衡。
到了智云網絡的新型城域網,可以滿足邊緣云節點快速入云的需求,固定和移動網絡的接入設備都能快速接入——大幅減少設備數量,提高網絡效率
具體的能耗成績呢?
根據《上海信息化》的兩組數據:
●上海電信傳統城域網絡核心層6個核心集群,實際功耗總計為260.2Kw/h。
對應新型城域網8個區域POD共計16臺Spine設備,功耗總計為134.8Kw/h,相較于傳統城域網總功耗降低了125.4Kw/h,降幅高達48.2%。
●傳統城域網業務層BRAS設備共計192臺,實際功耗總計為501.4Kw/h;
對應新型城域網8個區域POD共計64臺vBRAS設備和16臺S-Leaf匯聚設備,功耗總計為220.6Kw/h,相較于傳統網絡總功耗降低了280.8Kw/h,同比下降達56%。
這是上海電信面向“雙碳”戰略的一次成果初探,也體現了新型城域網的優勢之一。
尾聲
1919年到1969年的五十年里,最優秀的科幻小說家能細致描寫出登月飛行的細節。另一些小說家寫到了通訊衛星。也有人預測到電視將重塑人類的文化產業。
但沒有一本小說把這三件事情聯系在一起。沒有人預測到,幾億人會同時打開電視,看著阿姆斯特朗跨出一小步。
人們往往高估技術在一年內能做到的事,卻低估了未來10年的變化。
現代城市面向明天生長。智云網絡為未來布局。只是這次它的前面不再有先行者。和所有看得更遠的事物一樣,作為國內首個可支撐“全城上云”的城市級云網,它一定會遇到挑戰。
這條尚沒人走過的路,上海電信正在探索。他走過的每一步路,都為后來者開啟了一個尚未到達領域的新起點。
參考資料:
[1] 《上海市電信和互聯網行業發展白皮書(2023)》
[2]《面向“雙碳”戰略的綠色新型城域網建設》.上海信息化.2023年第八期
本文基于訪談及公開資料寫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