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佳士得香港2023秋拍開幕,拍賣會上出現(xiàn)了一幅畫作,名為《花毯上的側臥裸女》,9000萬港元起拍,經(jīng)過多輪競拍,最終這幅畫作以1.87億港元成交。
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者名叫常玉,這個人,不愛金錢不慕權力,唯獨鐘情于繪畫裸女。從應有盡有畫到一無所有,生前曲折無人知,離世方為萬人道。
在他走后,一幅畫作可賣上億,常玉為什么熱愛裸女藝術,生前的他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中國最后的貴公子
上世紀20年代的法國街頭,輕松自由的氣息縈繞著每一個人,中國人的面孔在法國并不少見,常玉絕對是諸多人中最特別的一個。
他的生活完全彌漫著富家子弟的闊氣,或許相約幾位好友出現(xiàn)在球場,或許緩緩漫步在巴黎街頭,亦或許你能在咖啡館看到常玉拿著書本在讀。
對于他來說,這樣的生活自由又愜意,因為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人都是有趣的,他走在街頭觀察著每一個行人;他看書看累了會隨性拉幾曲小提琴助興。
那個時候的常玉,沒有生活的壓力,不需要曲意逢迎,生活自在又瀟灑,當時的朋友對常玉的印象就是大方豪爽。
常玉的底氣來源于他的家庭,他出生自四川南充,家里的條件說是稍好都是睜眼說瞎話,只能說那是相當富裕,當?shù)氐淖舳挤Q常家為“常百萬”,他們家經(jīng)營著四川最大的絲綢廠。
父親是小有名氣的畫家,母親是富貴人家的千金小姐,常玉上面有兩個哥哥,大哥一手創(chuàng)辦了絲綢廠,生意越做越大,家業(yè)不指望著常玉,他只需要喜歡什么做什么就好了。
年幼的常玉對父親的畫作非常感興趣,常父在閑暇之余就給小兒子講藝術,在家境的熏陶中,常玉的成長非???。
眼看小兒子非常有天分,常父就請了著名的畫家兼書法家趙熙來教導常玉。扎實的功底讓他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17歲那年,常玉考上了上海美術學院。
兩個哥哥在前,家中沒有壓力,常玉也沒有絲毫后顧之憂,錢是家里每月給的,不知人間疾苦,只圖精神富足。
1919年,常玉去日本展出了自己的書法作品,獲得了一眾好評,不一樣的環(huán)境給了常玉不一樣的心境,他想要在藝術方面更進一步。
也恰逢國內(nèi)五四運動,許多中國青年都選擇出國留學,掀起一股新穎浪潮。在家人的支持下,常玉去了法國巴黎,這座浪漫的都市。
在這里,他結識了徐悲鴻、林鳳眠等人,他們同樣追求藝術,但他們又與常玉的藝術理念相悖。
其他中國留學生或追求先進文化教育思想,或立志學成回國報效祖國。常玉倒很是純粹,他對藝術的追求很是干凈,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
他常常注意到那些不起眼的東西,追求精神文化的浪漫。他會在咖啡館與遇到的女士隨意交談,通過言談舉止來了解一個人的生活。
早期的常玉對繪畫主題很是散漫,他有功底,知道怎么畫,卻不知道自己要畫什么,要創(chuàng)作一幅怎樣的作品。
直到遇上一位女子,常玉才就此推開藝術靈感的大門。
變故
1925年,常玉認識了一位身材豐滿、知性優(yōu)雅的女人馬塞爾。兩人相談甚歡,彼此欣賞。他們很快墜入愛河,后又許下一生的諾言,在巴黎結為了夫妻,舉行了婚禮,邀請親朋好友到場。
婚后的生活一如往昔,只不過常玉的生活中多了一位伴侶,在兩人的婚姻生活中,他時常為妻子所著迷。
失去了衣物的掩蓋,人體線條和骨骼相得益彰,線條流暢又優(yōu)雅。常玉的畫作不少,但許多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花草樹木,人物生活等等。
在看到妻子馬塞爾之后,常玉內(nèi)心就再也容不下其他物品的存在,他以妻子為模特,在紙上勾勒出自己認為最美的畫面。
在常玉的畫中,沒有一個人體是纖細的,每一幅的人物都非常豐腴,干凈的線條,簡單的顏色,就成為了常玉的畫作。
在那時,常玉的畫是浪漫的。他以粉紅色為主要用色,一種溫柔浪漫的氣質(zhì)在紙上鋪開,率性隨意極為貼近作者的形象。
他的畫融合了中西方的特點,用大膽的畫面使用中式留白構圖,讓觀眾一眼就被主角給吸引。在當時,沒有人會欣賞這樣的畫作,他們覺得這樣的畫面很是奇怪。
常玉偶爾將自己的畫拿出去賣,常常一天下來,都不能碰到一個真正的買家。對此,常玉一點也不在意,因為他不缺錢。
不過有一個人倒是非常欣賞常玉的畫作,那就是著名的藝術商人侯謝(Roché),當時他是新興藝術界的重要人物,他非常欽佩常玉的杰出創(chuàng)意天賦。
侯謝給的盛贊成功讓他們走到一起,兩人逐漸成為合作關系,然而這段關系很快就結束了。
后來還有一位經(jīng)紀人,極力推銷他的畫作,也失敗了,常玉不信任畫商,也沒有緊急賣畫的需求,所以他賣畫從來都是看心情,好的不好的全盤接受。
貴公子的瀟灑恣意在常玉的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可變故還是沒有放過他,1931年,常玉的大哥去世了,絲綢廠的經(jīng)營每況愈下,效益大不如前,很快就崩潰了。
常玉繼承了不少遺產(chǎn),但半生富足的他,從來沒有為錢感到擔憂過,花錢仍舊大手大腳,尤其是在畫材方面,因為戰(zhàn)爭的關系,油畫顏料變成了稀缺物品,千金難求。
他仍舊癡迷于人體創(chuàng)作,妻子不再是他唯一的模特,他又請了許多女性模特來到家中,他的畫特點極為鮮明,保留著東方的留白,融合了西方的大膽,再加上夸張的藝術手法,從感官上給人以沖擊。
每一個女性的體態(tài)都被他刻意放大,簡單算來,常玉所請的女模特至少數(shù)百人。一邊是只出不進的資產(chǎn),一邊是各不相同的女模特,常玉癡迷這樣的生活,妻子馬塞爾卻受不了了。
妻子要離婚,常玉就隨她去,說是孑然一身,實則欽佩他的女性還有很多。不過常玉并沒有選擇再次涉足婚姻,而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后來,常玉實在畫不下去了,因為他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錢了,窮困潦倒的他也沒有特別狼狽。
對于自己的畫作,常玉賣的出去就賣,賣不出去也不著急。沒有錢,他就去做些零工,像什么陶器啊,以商補藝啊,在體育館做宣傳等等。
這時的常玉,畫作大多顯得充沛而豐盈,色塊與色塊之間的融合自由,慣常用一些小而深的顏色作為點睛之筆。
帶有東方意蘊的畫讓常玉有了一些名氣。然而他仍舊對那些畫商不屑一顧,這也導致雖有人欣賞他的畫,與他真正合作的人卻非常少。
畫商眼見捧不動常玉,轉(zhuǎn)而就去捧了其它人,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常玉依然在原地,不做改變,不對任何人低頭。
繁華半生,孤獨落幕
徐志摩作為常玉的好友,也經(jīng)常去看望他,徐志摩在文中描述了常玉的居所,大概就是在一個老房子的A字型頂閣中,光線暗淡。
對于這個老朋友,徐志摩是這么描述的:他是照例不過正午不起身,不近天亮不上床的一位先生,下午他也不居家,起碼總得上燈的時候他才脫下了他的開褂露出兩條破爛的臂膀,埋身在他那艷麗的垃圾窩里,開始他的工作。”
徐志摩曾將常玉的代表作之一《花毯上的側臥裸女》刊登在雜志上,常玉回了一幅素描作品為禮,因夸張的變形被徐志摩稱為“宇宙大腿”。
生活就是在苦中作樂著,常玉的畫作反響平淡,他用不起油畫材料,就隨意畫在紙筋板上,以油漆為顏料,以水粉為顏料,甚至直接用毛筆作畫。
盡管在畫作上常玉從來不折腰,但生活的壓力還是向他席卷而來,在重壓之下,他的心境變了。
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畫作就是內(nèi)心的體現(xiàn),在常玉后期的作畫中,這點尤為明顯。他慣常用的浪漫粉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深色;曾經(jīng)柔和的線條也變得英朗,甚至就連畫作中的主角,也變得蕭條。
深色背景下枝繁葉茂的盆景,隨著常玉的改變,變得越來越蕭條。不,也許說簡單更合適一些。
繁花不在,簡單才是真實。畫面簡略了,追求變少了,主題變小了,生命存在的意義又在哪里?
內(nèi)心的空茫,孤獨的生活,讓常玉的畫面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留白,直到最后,畫面的主題往往只有一些細小的花朵和縮小的動物,就好像滄海一粟。
1966年的夏天,常玉花了一幅奔走于沙漠中的小象,不知來處,不知遠方。后不久,家中煤氣淹沒了他,66歲的常玉,就此畫上了人生的句點。
沒有人幫常玉處理后事,唯有他打工的老板,聽聞消息給了他歸處,一座無字墓碑,就是常玉的一生。
他的畫作被成捆出售,一幅幅畫作就像是廢紙一般,沒有人在意價值幾何,直到流浪了半個世紀,常玉的畫作才終于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
而后,他的畫作開始頻繁出現(xiàn)在各大拍賣場所,他的裸女代表作品成交價格都在上億。生前人生大起大落,去世半個世紀方得到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有人重新修葺了他的墓碑,在上面刻上了對他的尊敬,他被譽為“中國馬蒂斯”,一個在中國藝術史上不該被錯過的畫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