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京畿部長
最近,北京車展備受業界矚目,本次展覽會有將近1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500家海內外知名零部件企業及科技公司參展,117款新車在本次車展全球首發,中國汽車的全球影響力現在已經越來越大。
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3年,中國超522萬輛汽車被賣到海外,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今年一季度,僅上海口岸就出口汽車52.9萬輛,同比增長30.7%。隨著汽車動能加速從燃油車切換至新能源汽車,中國市場的變化趨勢遠快于全球其他市場,汽車市場格局迎來重塑,通過“技術輸出”和“反向合資”,中國的本土企業開始“反哺”外方和合資企業,外資車企開始“拿錢換技術”向它們曾經“拿技術換市場”的追逐者們取經學習。
這一切變得太快,江湖地位的排名變化,即影響了資本市場的目光,也讓一些國家的汽車企業產生了深深的不安。
從特斯拉來到中國前,市場中美國企業諸如福特、通用一直執全球市場之牛耳,其政府的產業政策也多次向汽車工業傾斜,幫助他們一次次度過難關,但現在的變化,和以前遠遠不同,對于政府的鼓勵和扶持,可能不會再有之前的效果。
他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對手來自中國汽車制造商,就是專門生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汽車的比亞迪。在去年,比亞迪銷售了300萬輛電動車,超出所有競爭對手,目前在中國的產能足以實現每年生產400萬輛汽車。不僅僅是國內市場,它在海外也開始布局,正在巴西、泰國、匈牙利和烏茲別克斯坦設廠,并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把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加到生產地名單上去。電動汽車的洪流即將到來。
比亞迪以很高的性價比擊敗了所有來自西方的汽車。今年開年,比亞迪推出了一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它有強悍的純電續航里程,零售價僅略高于1.1萬美元(7.98萬元)。如果說比亞迪是如何做到這點的,與其他汽車制造商一樣,一方面得益于中國國內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另一方面則是技術積累,比亞迪其實非常擅長造車。它利用了中國在電池行業的主導地位,將生產線完全自動化,把自己變成了不可阻擋的巨無霸。
我國的汽車制造商,尤其是比亞迪,代表了世界上的一種新事物。它們標志著中國持續數十年的經濟復雜性積累過程已接近完成:在以前制造玩具和衣服,后來制造電子產品和電池,現在則制造汽車和飛機。更重要的是,比亞迪和其他中國車企正在成為事實上的全球汽車公司,有能力制造出在成本方面與燃油汽車直接競爭的電動車。
毫無疑問,這是件好事。全球清潔能源得動力轉換,讓我們的世界更適宜生存,也為全球減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不可否認,這也給美國的同行帶來了麻煩。在比亞迪宣布推出售價7.98萬元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后,不僅是中國國內的企業感受到了壓力,美國的汽車制造企業,包括特斯拉,
福特和通用汽車曾在三年前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電動車轉型計劃。但沒過多久,它們就遇到了困難。去年,福特每銷售一輛電動車就虧損逾6.4萬美元。自去年10月以來,福特已推遲了其中一家新建電動汽車電池廠的開工。而通用汽車則在啟動新的Ultium電池平臺方面遇到了問題,該平臺被普遍認為是其未來所有電動車的基礎。福特和通用汽車在電動車方面取得了一點成功——福特的野馬Mach-E和通用的雪佛蘭Bolt銷量還行,但它們沒有達到特斯拉或現代汽車那樣的水平。
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強勢挑戰,美國汽車產業公司開始研發一款可與特斯拉和比亞迪競爭、廉價、實惠的電動車。但生產電動車并實現盈利需要有組織能力上的技能,與其他所有技能一樣,發展這種能力需要時間、精力和資金。即使福特和通用汽車現在推出創新的設計,它們在完美地執行這些設計方面仍將落后于比亞迪。
對于美國汽車產業而言,外部的挑戰是一方面,其內部的結構性問題依舊無法忽視。盡管現在美國汽車工業總體表現良好,但他們的利潤絕大部份來自向一小部分人銷售數量相對較少的車輛。具體來說,福特和通用汽車的收入主要依靠向富裕的北美人銷售皮卡、SUV和跨界車。
換而言之,如果美國人對卡車和SUV的興趣減弱的話,那么美國汽車產業汽車會面臨嚴峻考研。這也意味著這些公司必須改變戰略策略,從一種商業模式轉移到另一種商業模式,也就是開展電動車業務,而這無疑已經落了下風。
中國電動車的出口對美國汽車工業形成了不小的挑戰,雖然淘汰落后產能是商業世界的必然選擇,但面對自己積累起來的優勢,美國并不愿意輕松放棄,尤其對于現在的拜登政府而言。拜登在總統任上的目標之一是展示脫碳的目標不僅對美國經濟來說可行,而且能重振鐵銹地帶依賴化石燃料瀕臨崩潰的社區。拜登政府正在尋求并已贏得了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的支持,這家工會剛與三巨頭簽訂了一份慷慨的新合同,需要它們今后能蓬勃發展。換句話說,拜登有理由幫助扶持本土企業。
僅有資金的支持和補貼還遠遠不夠;美國政府試著采取新的貿易限制措施。這些手段雖然保護美國汽車市場短期內免受中國電動車的沖擊,但美國汽車制造商——就連特斯拉和Rivian等本土純電動車制造商也有影響。從長遠來看,美國如果整的依靠貿易封閉自己,那么美國就變成汽車工業落后,充斥著造價昂貴、耗油的大車型之地。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們代表了全球汽車行業幾十年來面臨的第一次真正競爭,這對于全球汽車工業的蛻變都是好事。
美國未來幾年對中國汽車采取的任何進口限制不一定是永久性的。可能也會鼓勵美國公司盡量從新的中國對手那里學習一切它們能學到的東西,克服自己的傲慢,認識到中國公司現在比美國同行們更了解電動車制造的各個環節。
中美汽車工業發展到現在,產業政策的成功與失敗都預示著兩國開啟了新的科技樹。我們想保留舊的化石能源經濟的經濟地理和機構,同時對其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零碳世界。中國實現了環保主義者們的目標,即讓電動車變得受歡迎和便宜。美國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新的暴風雨在不久就會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