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弱國無外交,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看的主要還是其國防力量。
而導彈作為國防力量中的一大利器,很多人會拿各國的導彈存貨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
有數據顯示:美國的導彈數量有可能已經超過了15萬枚,而且還在持續不斷的生產中。
那么中國的導彈數量為多少?中美之間的軍事差距有多少?
中美導彈差距
在當下的全球政治版圖里,軍事力量作為評估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核心標準,其重大意義不證自明。
特別是在遠程精確打擊領域,導彈作為關鍵性的武器裝備,已成為各國軍事競爭的重中之重,而這種競爭尤為突出地反映在中美兩國之間的較量上。
這兩個軍事大國在導彈領域的競逐,不僅展示了各自的戰略意圖,也深刻影響著全球軍事平衡。
都說美國壞,但沒人說美國菜,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美國軍事實力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其導彈儲存量上面,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和其匹敵。
根據已公開的數據揭示,美國的導彈庫存量估計在15萬到20萬枚之間,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其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還映射出其導彈類型繁多、涵蓋廣泛的特點。
美國核武庫數據公布,總數近4000顆,洲際+潛射導彈就上千 環球時報 2020-01-17 11-59-39
美國的導彈體系涵蓋了從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導彈到巡航導彈的全方位類型,具備廣泛的射程與極高的精準度,確保了其對全球任一地點都能施加有效的戰略威懾。
美國導彈技術的實戰效能卓越,比如在中東戰爭中,其“戰斧”展現了其精準打擊能力,成就顯著。
盡管中國在導彈領域的發展相較于美國起步較遲,但憑借著非凡的發展勢頭和技術的持續創新,中國正以顯著的步伐拉近與美國之間的差距。
中國導彈研發始于上世紀50年代,從最初的蘇聯技術引進與仿制,到80年代后自主研發固體燃料導彈,直至21世紀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中國導彈技術實現了質的飛躍。
尤其是東風系列導彈的推出,其中東風41洲際導彈與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的面世,標志著顯著的進展。
標志著中國不僅在導彈射程和威力上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并且在突防技術和精確打擊能力方面實現了重大的技術飛躍,某些領域里已經達到了超越美國的水平。
我們都知道咱們國家的武器都是公開一代,研發一代,裝備一代。
所以我們公開的武器都不是最先進的武器,但從東風41洲際導彈亮相之后,美國媒體便不隊要求中方公開導彈數量。
而我們則強調導彈的質量和效能,而非單純的數量堆砌。
所以對于美媒的要求,我們的回應也非常的簡單霸氣,僅用“足夠用”三個字便堵住了他們的嘴。
首次公布中國核彈數量?五角大樓給咱挖了個坑! 環球時報熱點 2020-09-02
有外國軍事專家預估,中國的導彈數量大概在1萬枚左右,但具體到底有多少,還處于保密狀態。
而“足夠用”這個簡短的表述,實際上已充分展現了中國對其導彈性能的深切自信與滿意程度。
同時與透露出中國導彈發展戰略的核心——防御與威懾并重,旨在保護國家安全與領土完整,而非追求全球軍事霸權。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導彈技術上的進步,尤其是超音速導彈和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集成,使得其具備了穿透現代防空系統的能力,大大增強了戰略威懾力。
同時,中國作為核武器國家,雖然核武庫規模相對有限,但東風41等洲際導彈的存在,確保了其具有可靠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對潛在對手形成了有效的核威懾。
中美的軍事對比
除了導彈上有明顯區別之外,中美在海陸空三軍上面的實力都有所差別。
但從陸軍方面來說,美國陸軍憑借其尖端的武器系統和成熟的戰術運用,維持著顯著的領先地位。
其主戰坦克、火炮系統以及步兵戰車等裝備在技術上保持全球前沿,加之空中支援力量的強大,形成了立體化、快速響應的地面作戰能力。
美軍的遠程打擊能力與炮兵火力尤為突出,能夠迅速對遠程目標實施密集打擊。
盡管在某些特殊裝備的尖端技術水平上,中國陸軍與頂尖標準尚有差距,但其在無人機系統應用以及信息化作戰能力方面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中國陸軍利用無人機執行遠程偵察與精確打擊任務,同時依托信息化作戰系統優化戰場管理與決策,提高了作戰效率與靈活性。
至于海軍領域,作為全球的主導力量,美國海軍的實力傲視群雄,可以說是地球上當仁不讓的第一,無人敢并肩。
美國海軍的卓越地位建立在其深厚的歷史積淀之上,這包括其無與倫比的全球部署戰略與航母戰斗群展現的超強綜合戰斗能力。
但美國海軍也面臨艦船老化、現代化建設放緩的挑戰,以及對盟友造船工業的依賴增加,導致財政負擔加重。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中國海軍經歷了迅猛的現代化轉型,尤其是在水面艦艇的建造與發展上,成果斐然。
諸如055型與052D型驅逐艦等新一代艦艇的入列,不僅在噸位、武器配置上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更在信息化作戰能力和隱身設計方面凸顯了其獨到之處。
隨著中國海軍自主建造能力的持續增強,為艦隊規模的迅速擴大提供了一個穩固的基礎支撐。
最后就是空軍上面的差別,美國空軍以其第五代戰斗機F-22和F-35為代表的先進機隊,在隱形技術和多用途作戰能力上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體現了美國在空戰領域的技術優勢。
但這些高端裝備的維護與升級成本高昂,對美軍構成了長期負擔。
中國空軍則在近年來通過列裝如殲-20等新一代戰斗機,逐步縮小技術差距,尤其是在重型戰斗機的數量上,中國擁有明顯的數量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單機性能的差異。
中國航空工業憑借其不斷增強的自主創新力及維護成本的優化控制,為中國空軍的持續壯大與升級換代注入了強勁動能。
可以說,目前中美兩國的軍事實力還有一定的差距,美國在技術先進性與成熟度上保持一定優勢。
而中國則在快速追趕的過程中,依靠自主創新能力、信息化作戰體系以及特定領域的數量優勢展現出了獨特競爭力。
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現在將中國當成了頭號對手,在國際上處處針對我們。
可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既然老美對我們這么敵視,為何不敢向我們開戰?
為何不敢與我國開戰
古人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作為在全球范圍內擁有重大影響力的兩個國家,中美之間的任何矛盾或沖突都不免波及他國,產生深遠的影響。
所以美國不敢貿然與我國開戰,也存在多方面的因素。
最關鍵的一點是,經濟體之間的深度相互依存已成為防止戰爭爆發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緩沖因素,中美兩國作為世界領先的貿易伙伴,其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考慮到美國向中國出口的龐大數量,以及眾多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中的深度滲透,可以預見,任何沖突的升級都將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此外,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深度融合使得任何一方的斷裂都會帶來連鎖反應,經濟損失估算高達每日5000億美元,這無疑是懸掛在戰爭沖動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此外,中國軍事科技的迅速躍進,特別是其在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上的顯著提升,為美國的軍事行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挑戰性。
諸如東風-21D和東風-26等中國研發的反艦彈道導彈,因它們對航母構成的顯著威脅而被稱為“航母克星”,直接限制了美國航母戰斗群的行動范圍與靈活性。
尤為重要的是,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的服役,憑借其超遠射程、極高精準度及出色的反導防御穿透能力,首次使美國本土切實感受到了直接且緊迫的潛在攻擊風險。
這些先進的武器系統不僅從技術層面增強了中國的戰略威懾效能,也在心理層面對美國構成了有效的平衡與約束。
此外,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提升,以及在科技、經濟、文化領域的全面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其軟實力,使得任何針對中國的軍事行動都將面臨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和潛在的外交孤立。
中國的歷史戰績,如抗美援朝戰爭中展現的堅韌不拔精神,也強化了其不畏強敵的形象,使得美國在考慮軍事行動時不得不更加謹慎。
因此美國對中國的謹慎態度并非僅出于對單一軍事裝備的忌憚,而是基于對兩國間復雜經濟互依、中國軍事技術的快速崛起、以及國際政治格局變化的綜合考量。
中國在確保和平發展的同時,不斷強化的反制能力,成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穩定的堅強盾牌,也塑造了雙方在戰略競爭中微妙的“不敢輕啟戰端”態勢。
這背后映射出的,是全球化時代下大國博弈的新規則與和平共存的現實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