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原非朱元璋集團成員,他最初效命于陳友諒麾下,身為“降將”,立功機會相對較少。故此,在朱元璋時期的一系列封爵中,徐祥并未獲得一席之地。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徐祥已官至燕山右護衛副千戶,名義上屬于燕王朱棣的親信部屬。
隨著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徐祥緊緊追隨其左右,終于等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他積極參與南下征戰,在朱棣登基后,因功被封為興安伯,享千石俸祿。
圖片點擊可放大
明朝興安伯爵位世系圖
《明史》時封伯者,祥及徐理、李浚、張輔、唐云、譚忠、孫巖、房勝、趙彝、陳旭、劉才、茹瑺、王佐、陳瑄十四人,祥第一。
雖然史書中并未詳細記載徐祥在戰場上的具體表現,但從最終結果來看,他在朱棣起兵的四年里,無疑是表現卓越的武將之一。
靖難之役后,在侯爵之下,僅有14人被封為伯爵,而徐祥被譽為伯爵之首,這足以彰顯他的杰出功勞。
在明朝興安伯的世襲傳承中,除開徐祥,最為耀眼的便是徐亨。自永樂二年承襲其祖父徐祥的興安伯爵位后,徐亨長期鎮守邊疆,并多次隨朱棣北伐蒙古,是朱棣時期較為活躍的武將之一。
但是徐亨在宣德元年陷入人生最黑暗的時期,他以右副將的身份參與征討交趾的戰斗,結果兵敗!爵位被奪,直到宣德十年才再次恢復。
低谷之后,往往意味著人生即將迎來高峰。正統九年,徐亨出征兀良哈并大獲全勝,班師回朝后因其卓越戰功,由伯爵晉升為侯爵,興安伯的封號也隨之變為興安侯。然而,此侯爵并非世襲,因此徐亨之子徐賢依舊繼承的是興安伯的封號。
除去徐亨外,興安伯在明朝軍方高層階級中并未缺席,第四代興安伯徐盛在弘治年間,先后管操神機營、三千營。第七代興安伯徐夢旸,在萬歷年間一度領管前府,成為大明軍方核心。第九代興安伯徐汝孝在崇禎年間更是加封榮譽太子太保。
可以說,興安伯爵位的傳承實際上相當穩定,幾乎貫穿了整個大明王朝的歷程。末代興安伯徐治安雖在崇禎時期繼位,但是沒有投降大順或清軍入關的記錄,而這或許正是興安伯一脈對大明百年皇恩的一種“報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