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隨著天京城的失陷而告失敗,隨后城內便經歷了一場劫掠。
湘軍圍城三年,由于清廷財政困難,湘軍士兵們早已欠餉數月,天京城破,上至前敵總指揮的曾國荃,下至軍營里雇傭的民工、文職人員,都想趁此機會大肆搜刮一番,發筆橫財。
湘軍對城內進行了三天三夜的大搜查,天王府率先被洗劫,官衙及民宅的一切浮財,連同數萬名女俘虜,都作為勝利品被帶了回去。
然而事后,曾國藩卻向清廷匯報說,“克復老巢而全無財貨,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保簿褪钦f,湘軍什么財寶也沒拿到。
這話說出來,在慈禧看來,猶如此地無銀三百兩,沒人信,除非傳言是假的,否則就是你曾國藩兄弟私吞了。
所謂的傳言就是太平天國內部的“天國圣庫”,是一筆巨額的財富,從1851年到1864年,13年來太平軍聚斂了無數財富,并在天京城內建了一個“天國圣庫”,用來存放存放各種金銀財寶,據清軍眼線匯報,天國圣庫最高峰時,居然有1800多萬兩白銀。
這個數字無疑讓清廷垂涎三尺,倘若能得到這筆財富,至少可以暫時緩解日益吃緊的財政壓力,然而曾國藩卻說,他們并沒有發現傳言中的“天國圣庫”,這讓慈禧如何能心甘?
實際上,不僅慈禧不信,就連民間也不信。民間流傳的各種版本,我們來看其中一、二。
版本一:說曾國荃闖入天王府后,見殿上懸圓燈四頂,為元代所制,于是收入其囊中。
版本二:說說曾國荃闖入天王府后,獲東珠一掛,大如指頂,圓若彈丸,有百余顆;還有一個翡翠西瓜,說是圓明園的寶物。
版本三:據清代文人李伯元《南亭筆記》記載,“(曾國荃)攻金陵既破,搜遺敵,入天王府……聞忠襄(曾國荃)于此中,獲資數千萬。蓋無論何處,皆窖藏所在也。除報效若干外,其馀悉輦于家?!?,說聽聞曾國荃獲資數千萬,除部分上交外,其余都搬回了自家。
版本四:1866年5月19日,據《上海新報》報道說,曾國藩的夫人于三月初從南京回湖南老家時,護送船只約二百數十號。
這倒是有多少物品要運送,居然需要兩百艘船,人們由此更加懷疑,他們這是在轉移財產,其中就包括太平天國的珍寶。
此外,曾國荃在剿滅太平天國三年后的1867年,在湖南老家蓋了一座豪宅,規模宏麗,占地面積達13萬平方米,而這座府邸前后營建用了八年時間,也就是說,湘軍還在與太平天國鏖戰時就開始建了,這使得外界對曾國荃的質疑更甚,更加認定他是通過劫掠了天國圣庫,才有錢蓋豪宅的。
總之,各種傳言都認為,太平天國的寶藏都被曾氏兄弟私吞了,果真如此嗎?恐怕還是有疑問。
天京城雖遭大洗劫,但曾國荃否認大發橫財,他說“城內并無賊庫”。在抓到李秀成后,曾國荃用錐尖戳刺李的大腿,血流如柱。
如此氣惱有兩個原因:一是氣惱李秀成守城太堅固,令湘軍吃盡苦頭,以此泄憤;二就是為了逼迫李秀成說出天京藏金的下落。
雖然李秀成最后被曾國藩私自處決,但在李秀成被俘后,清廷也派僧格林沁、多隆阿來南京敦促,李秀成也始終沒有提及天國寶藏的下落。
如果曾國荃真如李伯言所說,獲資數千萬,這與當時情況也不符合。嘉慶十九年,戶部存銀1240萬兩;道光三十年,庫存800余萬兩 ;咸豐三年,庫存僅為二十余萬兩,這么比較一下,曾國荃的財產堪比國庫,甚至遠超,想想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果真如此,清廷怎么能容得下他呢?
清代野史的掌故大師徐珂,他的侄女是曾國荃的長孫媳,她曾說過,曾國荃是有些錢,不過財產不及百萬。
太平天國平定六年后,1870年十一月,賦閑在家的曾國荃曾寫信給大哥曾國藩,說,“弟向未留?;铄X而用度日繁,亦漸有涸竭之意。”
一個月后,十二月十六日,他又寫信給曾國藩說,“住鄉應酬亦大,明春有權住省城之意,借以省款客酒飯轎錢?!?/p>
光緒元年(1875年),曾國荃在寫給兩個侄子曾紀澤、曾紀鴻的信中再次提及,說:“八年閑居……負欠如海?!?/p>
這些信件屬于私人物品,是到了后世才被公開的,由此至少可以說明,曾國荃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富裕闊綽。
而且到了1875年,他又重回官場,先后擔任陜西巡撫、河東河道總督、山西巡撫、陜甘總督、兵部尚書、兩廣總督、禮部尚書等職務。
俗話說: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曾國荃再回官場,收入百萬還是有的,這與上述曾國荃的長孫媳所言也是一致的。
據此,也很難證實,太平天國的寶藏盡落曾氏兄弟之手啊。
那么,太平天國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圣庫呢?如果有的話,這筆財富到底去了哪里?
所謂的天國圣庫,實際也是太平天國搜刮來的民財。
洪秀全從金田起事后,洪秀全就要求太平軍成員“人無私財”,所有財產均為“公有”,在打土豪、均貧富的號召下,太平軍隊伍迅速擴大,“因有此均產制度,人數愈為加增,而人人亦準備隨時可棄家集合。”
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又發布詔令,“其令眾兵將,凡一切殺妖取城,所得金寶、綢帛、寶物等項,不得私藏,盡繳歸天朝圣庫,逆者議罪?!?/strong>
此后,天國圣庫正式建立,“通軍大小兵將,自今不得再私藏私帶金寶,盡繳歸天朝圣庫。倘再私藏私帶,一經查出,斬首示眾?!保缬羞`規,小命不保。
定都天京后,這項制度執得得更為嚴苛,城內實行男女分館而居,根本不存家庭制度,實行消費供給制,成員根本沒有私財可言,太平軍所得財物盡歸圣庫。
所以,清廷在太平軍中的細作,道光六年進士張繼庚匯報說,,天國圣庫有高達1800多萬兩白銀,其地址設在天京城中的水西門燈籠巷,這一說法并非空穴來風。
但1854年張繼庚便被殺害,此后天國圣庫的消息便沒有了。
再之后便是天京陷落,天國圣庫下落不明。
既然曾國荃沒有找到這筆寶藏,李秀成也說“國庫無存銀米”、“家內無存金銀”,而種種史料又表明,太平天國確有一筆財富,那么它們去向何處了呢?
關于太平天國寶藏的去向,也有諸多流言,
說法一:被一個姓蔣的拿去。傳言說一個綽號叫蔣驢子的人,靠毛驢販運貨物,因為得到了李秀成的垂青,而被升任為驢馬車三行總管 ,天京被圍后,內宮后妃等人多用金銀請人辦事。
據《紅羊佚聞·蔣驢子軼事》記載,“有金銀數千箱,命驢往,埋于石頭山某所”,其中負責運送的人就是蔣驢子。后來蔣氏因此而發財起家,成為近代金陵巨富。
說法二:民國有本雜志叫《真相》,也曾提及此事,說有個廣州人曾是太平天國小兵,1864年天京淪陷前,太平軍一位王爺曾讓四十多名士兵在其家中挖了一個藏寶洞,埋藏了價值近三百多萬的寶物,竣工后,這位王爺又殺人滅口,而這個廣州人之所以能逃脫,是因為他因生病沒有去赴宴。
事后立即逃走才保住了小命,在他將死之時,還特意將一張藏寶草圖交給他的兒子,交待一定要把寶藏挖出來,以安撫他的遺愿。
據說此人的兒子還真去南京尋寶了,但又沒有找到,雜志則沒有下文了。
說法三:被石達開埋葬于某隱秘處。傳言稱,翼王石達開于大渡河覆滅前,曾把軍中大量金銀財寶埋藏于某處,并留下一張藏寶圖,圖上寫有“面水靠山,寶藏其間”八字陷訓。
抗戰期間,國民黨四川省主席劉湘曾派人去挖掘,僅得零星金玉和殘缺的兵器,后來再挖時就被老蔣阻止了。
此外,有人不甘心,曾把原來南京天王府中西花園的湖水放干,以進行挖掘,但也是一無所獲。
如今看來,這筆寶藏的去向可能有三個去處:
其一,被湘軍瓜分。盡管在破城后,曾國藩下令,“凡發掘賊館窖金者,報官充公,違者治罪”,但這項指令實際形同虛設。
由于清廷長期欠餉,數十萬湘軍早已饑渴難耐,一指軍令根本無法控制眼睛發紅的士兵,天國圣庫的寶藏極有可能當時就遭湘軍士兵集體瓜分。
其二,消耗殆盡。太平圣庫曾經的確十分充盈,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面對如此龐大的財富,誰不會動心呢?
定都天京后,天王洪秀全的生活極度奢華,各個王府也定不會差到哪里去,他們的奢侈生活都是來自于這筆財富。
同樣據清廷臥底張繼庚報,上述提到他曾報圣庫存銀1800多萬兩,但幾個月后,他再報時存銀便降到了800萬兩,原因就是洪秀全及各個王爺都從圣庫轉移錢財。
太平軍在天京生活,后勤補給是必然的,到后期時除了從蘇杭水路運糧,必要的貿易行為也是要的,比如要采購食鹽及各種消耗品,還要從外國人手里買槍買炮。
到末期時,圣庫基本也就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其三,被帶出城。天京城破后,仍有少量太平軍將士存活,大給有千余人隨李秀成保護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脫,也必然要帶走部分財物。
總結:個人認為,太平天國盛極一時,所謂的圣庫寶藏存在過,但到了后期,財物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圣庫基本不會剩有財物,即便有,也是各王府內有私人財產,但數量不會太多,不過這些財物也必然早被湘軍搜刮完畢。
世上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必遠塵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