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3100 字,時長約 5 分鐘
· 本文來源:劉勝軍大局觀(劉勝軍微財經出品)
文/ 劉勝軍
場面宏大的“集中式度假”固然刺激了出行,但卻是以犧牲旅行體驗為代價的。GDP只能衡量出行帶來的經濟增長,卻無法計算過度擁擠給旅行者帶來的內心酸楚。
“五一”黃金周的過度擁擠問題,又刷屏了。
“五一”假期前一天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超2億人次。如此度假,固然場面壯觀,但卻問題多多:
1、“災難式出行”:出現了“5小時了還沒出上海”、“有人提前2小時出門沒趕上高鐵”、“半夜仍然堵在路上”、“四月的最后一天在服務區度過”等場面。堵車也帶來了上廁所難題,上海有關部門已在高東收費站南北廣場及長江隧道(浦東往崇明方向)入口等處設置了移動廁所。
堵的不是路,是堵心。
2、下餃子式觀景:由于人流集中,熱門景區被擠爆了,人只能順著人流挪動,拍照都找不到立足之地。“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擠成蛋”。這還叫旅游?
19:00的外灘
總而言之,與其說是旅游,不如說是遭罪,花了錢不說,比上班還累。
那為什么這么多人還扎堆出去旅游?
說起來都是淚。因為“五天長假”給大家出了個難題:不出去,太浪費假期;出去,太遭罪。兩難!這不是度假,而是“被度假”。
我看到一個專家說,“既然老百姓選擇了黃金周旅游,為什么我們要取消它呢?”這位專家顯然太不了解黃金周“在路上”的游客的無奈。不是老百姓選擇黃金周,而是被選擇。
攜程網2014年的調查顯示,80%的人希望通過帶薪休假的方式旅游,而不是黃金周。
集中度假之所以不可取,因為它屬于經濟學上典型的“合成謬誤”,是應該盡量避免的。在日常生活中,合成謬誤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前排的人為了看得更清楚一點而站起來,后排的人也不得不站起來,當所有的人都站起來之后大家都沒有看得更清楚,還不如大家都坐著。再比如,只有一個家庭購買轎車會大大方便出行,而當所有的家庭都擁有了自己的私家車之后,道路上可能車滿為患。最近幾年,中央多次強調要避免政策上出現“合成謬誤”,也是這個道理。
在集中式度假中,“聰明人想著提前走,沒想到都是聰明人。”結果大家都悲劇了,這是典型的合成謬誤。
旅游的體驗滿意度,與人流成反比。誰不想安安靜靜、從從容容看風景呢?
秦嶺.終南山.南五臺
“集中式度假”固然刺激了出行,但卻是以犧牲旅行體驗為代價的。GDP只能衡量出行帶來的經濟增長,卻無法衡量過度擁擠給旅行者帶來的內心痛苦。
5月2日浦東世紀公園
既然如此,為何還會出現集中式度假呢?答案是:1999年,我國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拉動內需設立了黃金周。老百姓一下子全撒了歡兒,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時至今日,民眾的“旅游消費觀念”已經充分普及,已經不需要靠“黃金周”來刺激。
可見,黃金周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在當初旅游觀念尚未成熟的時期,起到了“旅游啟蒙”的特殊效果。但此一時彼一時,在今天這種必要性已經不存在。2015年4月,河南省實驗中學女教師顧少強的辭職信中那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表明國人的旅游熱情已經被充分點燃。
從創造GDP的角度看,集中式度假是有效果的;但從“以人民為中心”的角度出發,集中式度假必須做出改變。
出路是:帶薪休假。帶薪休假,本質上是一種分散式度假,因為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靈活選擇何時休假。由于每個人的情況和需要都是個性化的,這樣一來,出現合成謬誤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其實,2008年出臺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已經規定了具體的休假天數: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
“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連續被寫入2015、2016、2017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完善節假日制度,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問題是,呼吁了這么多年,為何始于1999年的“集中式度假”遲遲不能退出?我想,原因其實很簡單:擔心如果沒有集中式度假,社會旅游出行會減少,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有沒有這種可能?當然是有的。具體原因是:
1、調查表明:帶薪休假,知易行難,有近半數的人沒有享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2018年調查顯示,40.1%的受訪者表示“沒有帶薪年休假”,4.1%“有帶薪年休假,但不能休”,18.8%“有帶薪年休假,可以休,但不能自己安排”,而“有帶薪年休假,可以休,且可自主安排”的僅占31.3%。“對職工應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數,應按該職工日工資收入300%支付”,這一點在實踐中也很難被執行,這樣一來,加班就成了降低企業成本的方法。
這種現象與長期以來的“996文化”是分不開的。在實踐中,很多企業形成了加班加點的文化,員工不好意思提出休假。有的員工提出帶薪休假,領導不批,你能因為這種事兒去起訴領導嗎?有的企業強迫勞動者簽署放棄年假的文書,勞動者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所以,帶薪休假制度只是紙上談兵,沒有休假也不補假,更不補錢,要講無私奉獻。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是價值觀和文化問題。
2、法律規定是顯規則,但在實踐中重要的是“潛規則”。一旦某種做法成為慣例,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就很難被改變。人人都無奈,人人都只能選擇接受。
怎么辦?為了國人的“快樂旅行體驗”,我們不能因噎廢食。這是一場觀念的革命,關系到中國經濟的未來,也關系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筆者建議:
1、要大力宣傳“消費觀念、度假觀念”。中國文化強調“勤儉”是美德,但在宏觀經濟學上看不然。凱恩斯說,“消費是美德”。如果大家都很勤儉、不消費,結果會怎樣?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掉!
中國早已過了“短缺經濟”的階段,現在短缺的不是生產能力,而是消費能力。要讓公眾認識到,消費不是浪費,消費是為經濟增長做貢獻。
2、要大力宣傳“帶薪休假”的法定權利,讓公眾要知道自己有這個權利并積極行使這項權利。
3、要嚴格禁止企業通過霸王條款迫使員工放棄帶薪休假的權利,對這種行為要給予重罰!
4、要為員工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提供便捷的渠道。畢竟,員工去法院起訴雇主是很難的,除非你準備換工作了。如果投訴能得到及時的曝光、糾正,是一種成本更低的糾錯機制;
5、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黨政機關、國企、事業單位要帶頭執行,將“帶薪休假”落實比率作為考核指標;“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這種現象不值得提倡;要轉變觀念,理直氣壯地休假;
6、表彰那些為帶薪休假提供獎勵的大企業:以美國為例,擁有帶薪假期的美國上班族占總數的77%,平均帶薪假期為13天。但是,由于擔心休假期間錯失晉升機會,越來越多美國人選擇少休假甚至不休假,平均每年只休一半的年假。目前已經有3%的美國公司出臺了鼓勵員工休假的獎勵機制。原因在于:企業擔心,長期工作易導致過度疲勞、有損健康甚至引發精神疾病。美國休滿帶薪假的上班族通常可得到500至7500美元的獎勵。“帶薪休假”可以視為對自身健康的一種投資,這是一個巨大的觀念轉變。中國的一些頭部企業(如華為、字節跳動、騰訊等),應該起到表率作用。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如果我們拿出反腐、治理污染的力度和決心,落實帶薪休假并不是啃不下的硬骨頭。
期待沒有黃金周,國人都能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星辰大海,詩與遠方。
劉勝軍
堅持講真話的經濟學家
政治經濟學+大歷史觀
2014 年參加總理經濟座談會
劉勝軍微財經創始人
致公黨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委員
山東省人力資源發展促進會首席專家
著有《下一個十年》
山東·菏澤·定陶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