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播客中聊了這些年吃過的自律的苦,但仍覺得不過癮,值得再寫一寫。
村上春樹在我20歲出頭的時候為我種下了一顆自律的種子,這是我的幸運,也不是我的不幸。
幸運的是,我走上了一條相對自律的成長之路,一直很積極地去追求想要的東西。
不幸的是,因為過度自律我陷入了無數次內耗。只要沒達到自己的預期就開始自省,自我攻擊。
花了好幾年,才從這種嚴重內耗中走出來。
年少時剛開始來北京工作的我,看著周圍各種各樣的精英,看著自己簡歷上乏善可陳的經歷,滿腦子想著我要做些什么能讓簡歷加分?
那會兒太想進步,太想變強,太急于證明自己,總以為只要做的事情足夠多,就能達到目的。
除了像村上春樹一樣堅持跑步,每天也見縫插針地看很多書,不管是跟行業相關的還是當下流行能當談資的,生怕自己一張嘴就被別人當成傻逼,周末去學畫畫,學日語,學各種技能,也奔波于各種展覽之間,迫切地想要往腦子里塞各種知識。
現在想想,我追求的自律,不過自律這個詞所代表的一種可能性: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掌控生活的能力,人生就會有更大的可能性。
而一旦遲遲沒有出現期待中的可能性,就會焦慮,懷疑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好,從而產生內耗。
“堅持早起400多天,我的人生開掛了!”
“健身一年!自律后美貌無上限!”
“30歲重新學英語,是我跨越階級的捷徑!”
“下班后黃金3小時,我一年讀了100本書!”
現在互聯網上也到處充斥著這樣的聲音,各種各樣的“365天早起挑戰” “健身打卡” “學英語打卡”,焦慮的人都在努力證明自己。
后來我才意識到問題所在:自律本身是好事,健身、早起、學習本身都沒有問題,問題出在過于強調結果。
自律是為了美貌,學英語是為了跨越階級,早起是為了人生開掛,以結果為導向的自律,人就會變得短視,急功近利。
長期當自由職業者的我,也給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在每日to do list 上加了很多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學新技能,還是運動。
眼里只盯著結果,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某一天會突然進行自我批評,怎么堅持了那么久還是沒什么起色?怎么別人都能突飛猛進?難道是我能力有問題嗎?
我把這種急于求成的心態總結為“進步成癮”,要不斷地得新成就感,一直在跑步機上高效運轉自己。而一旦短期內沒有得到這個獎賞,為了掩藏內心的恐懼,為了避免挫敗感,就會放棄。
而進步成癮也是因為一直被社會灌輸“成為更好的自己”,在迎合規訓和外部標準,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成功學。
沒想到人生那么狡猾吧,不要以為不和別人競爭就能松口氣了,和自己競爭,也是沒有盡頭。
當我們有了可以快速衡量的指標,和自己競爭,超越自己就變成一個陷阱。
去健身房力量訓練,總想著加重量,上難度。跑步總想著提高配速,畢竟配速8有點拿不出手呢。連讀書也忍不住追求數量,畢竟一年讀100本書,聽起來比一年只讀一本書厲害多啦。
過度自律的惡果就是,過于執著365天打卡,如果哪天沒打卡就會患得患失,覺得自己很失敗。過于量化時間,放松一天就感到愧疚,從而失去對幸福的感知能力。過于苛責自己,只要拿不到滿意的結果就會對自己失望,全盤否定自己,最終進入另一種極端,對一切失去興趣。
我有一年時間就很倦怠,對什么都無所吊謂,沒做過任何運動,沒看過任何一本書,正常上下班,回來就躺著玩手機。主打一個放過自己。
又花了一年的時間,看大量心理學哲學的書,認識新的朋友,讓新的能量流動起來,我才慢慢治愈了自己,逐漸走出這場巨型內耗。
我現在依然過得挺自律的,但我懂得了取舍,不再關注結果。我不能既要一直嘗試新事物,又要事事拿滿分。 我現在 只做發自內心讓自己快樂的事,組成我每天的日常。 我跑步,只追求跑步半小時里強風吹拂的感覺,我閱讀,也只專注眼前每個文字傳遞的溫度。
我逐漸明白之前的問題所在:不知足,永遠想要變得更好,只要足夠優秀就能被認可,收獲喜愛了。
但還是那句老話:先別急著怪自己。
2023年看了齊格蒙特鮑曼的對談《將熟悉變為陌生》,里面關于“把自己物化為商品“的觀點,更是讓我明白消費主義社會如何影響我塑造我。
“消費主義文化以這樣一種壓力為特征:被迫成為別人,去獲得在市場上被人需求的特性。今天,你不得不營銷自己,不得不把自己設想為商品,設想為能夠吸引客戶的產品。成熟的消費主義社會成員本身就是消費品。可矛盾的是,這種強迫——它強迫你去模仿當前銷售者兜售的“值得擁有”的生活方式,并因此而修正自己的認同——不被認為是外在的壓力,反而被認為是個人自由的表現。”
“把自己變成一件人們想要的、可以營銷的商品,能增加一個人在競爭中的獲得最多關注、名聲和財富的機會。這就是編制今天的夢想和童話的材料。”
讀到這里時,我拳頭硬了:總以為長大后我能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沒想到成為了批量生產的商品。
齊格蒙特鮑曼是偉大的社會學家思想家,更能透徹地看出問題 ,他說消費主義社會,只有它的成員沒有得到滿足才會繼續繁榮。所以新的選擇會源源不斷出現,不久之后我們就會認為當前的自我過時了,令人不滿意,讓人不舒服。不過,新鮮的是,通過從產品目錄中選擇一個新的自我來逃離自己的欲望。起初向新的地平線邁出的自信腳步,很快就變成強迫性的常規套路。解放性的“你可以變成別人”,變成了強迫性的“你必須變成別人”。這種義務的“必須“感,和人們追求的自由可不像。
到這時,我已經徹底地接納自己了:人就是社會性動物啊!很難不被社會影響!都怪社會險惡!
我也不會去苛責自己怎么走了那么多彎路,才搞明白那么簡單的道理。
我就是沒辦法在我20幾歲就像村上春樹那樣,只選擇“寫作”這一件事作為終身事業,為了堅持寫作舍棄做其他事情,并且愿意付出極度自律的代價:每天凌晨5點起床寫作4小時,跑十公里,晚上9點就睡覺。
我無法抵抗這個世界對我的誘惑,我沒能力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我也沒有智慧去思考“我他媽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些都需要時間,需要大量地試錯。
有的人可能足夠幸運,早早就搞明白自己要避開哪些坑,而更多的人,都是靠自己一步步摸爬滾打,陷入困境又走出困境。
我希望你知道,我們都是不夠幸運的小孩,但我們已經盡力去探索了,你做過的所有事都不會無用,這些事都很好地陪伴了當時的你,讓你不那么迷茫無助。
我們也要接受自己努力過后發現自己確實不行,一個人知道自己的局限,并對自己保持誠實,也相當了不起。
最后想推薦大家去看看在我痛苦時期,為我加油打氣的一部日劇《我們由奇跡構成》。高橋一生演的男主是一個純粹的,能從自己熱愛的東西感受到持久快樂的人,他就像一個熨斗,一一熨平身邊朋友的褶皺,讓他們都能變得舒展。
劇里重新解讀了龜兔賽跑的故事:烏龜只是為了享受眼前的美好,壓根不在意什么賽道。 讓我提醒自己要靜下心來享受過程,專注于眼前的世界,投入在做的事情。
最后的最后,推薦大家去大忘路播客聽我們的節目哦!每周三、周五更新,明天節目的主播是少女心!
作者|排版0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