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癌癥,卻死于心血管病。臨床上,癌癥患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2—6倍。兩者為啥喜歡“攜手而來”?為此,記者采訪了江蘇省腫瘤醫院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影像中心主任醫師祝因蘇。
心血管疾病是腫瘤患者們的“隱形殺手”
心血管疾病是潛伏在腫瘤背后的“隱形殺手”,數據顯示,美國320萬惡性腫瘤患者中,38%死于腫瘤,還有11.3%死于心血管疾病。那么,腫瘤與心血管疾病為何會“相伴而來”,二者又有怎樣的聯系呢?祝因蘇認為,共同的風險因素和腫瘤治療的副作用是腫瘤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的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腫瘤與心血管病之間存在共同的危險因素(比如高齡、肥胖等因素)和共同的致病機制,二者均與機體的代謝、免疫異常有關。其次,目前抗腫瘤的治療方式,比如化療、放療和新興的靶向免疫治療,都會對心血管產生不良反應,從而導致腫瘤患者心律失常或心衰,也增加了冠狀動脈疾病的患病風險。
腫瘤心臟病學成為腫瘤研究新領域
近年來,腫瘤患者的“心病”已經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的新“戰場”,腫瘤心臟病學這一交叉領域也逐漸受到關注。腫瘤心臟病學旨在研究與腫瘤相關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機制、預防和干預,包括腫瘤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腫瘤心臟病患者通常會發生如胸痛、心悸、頭暈、心律失常、呼吸困難、活動量下降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誘發心力衰竭、猝死,這時就需要及時檢測、積極治療。
腫瘤患者要重點關注心臟監測
腫瘤和心血管疾病密不可分。隨著治療方式的不斷發展,許多癌癥患者能夠長期存活,因此這類患者除了關注癌癥治療外,還需及時監測心臟狀態。
臨床上可以通過檢測心肌損傷標志物、心電圖等方法進行評估。此外,影像學檢查是評估腫瘤患者“心病”的有效手段,其中冠脈CT血管造影和心臟磁共振是兩種常用的方法。冠脈CT血管造影主要用于排查冠狀動脈病變,心臟磁共振則用于觀察心肌是否出現病變。
1、冠脈CT血管造影
冠脈CT血管造影是一種無創傷性的冠狀動脈成像檢查,主要用于評估冠狀動脈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狹窄程度,是檢測冠心病的主流方法。其主要優勢在于無創、費用相對較低、操作簡便,不僅能顯示冠狀動脈管腔的狹窄程度,還能顯示斑塊的大小、形態,準確度可達90%以上。但對碘對比劑過敏、甲亢、嚴重肝腎功不全、嚴重心律失常(心律過快大于90次/分)、妊娠期的患者不宜進行冠脈CT血管造影檢查。
2、心臟磁共振
心臟磁共振被稱為心臟的“一站式檢查”,可以通過一次檢查完成對心臟結構與功能的評估,在心衰、缺血性心肌病、心臟瓣膜病等疾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由于心臟磁共振具有無創、軟組織對比度高、無電離輻射等優點,目前已成為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也是評估心肌損傷的最佳無創手段。但體內裝有心電起搏器或植入式心臟除顫器者、對比劑過敏或腎功能不全者、幽閉恐懼癥者、不能長時間平躺或屏氣不佳、心律不齊的患者不宜采用這種檢查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