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的起源說:
1、美的起源:
關于美的起源,歷史上的哲學家,思想家,美學家提出過很多不同的學說,眾說紛紜,關于美的起源學說,比較知名學派的學說有以下幾個:
(一)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美起源于超越物質世界的一種理念,美是先驗的原初的“美本身”,現實美和藝術美是對這一理念的回憶,也就是說,在柏拉圖的理解里,美是一種天分,天生的,先于人的經驗而存在,與生俱來。
(二)中國先秦道家認為,美起源于自然無為的“道”,道是最高的美,現實美和藝術美是“道”的外化。莊子說:美是自然無為的和諧狀態。這種說法比較偏唯物,也就是說,美是自然且客觀的,和人沒什么關系,不管人怎么看,美都不會改變。
(三)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論則認為:美起源于模仿,美在于事物的秩序、對稱和確定性,他還說,模仿現實世界的美和藝術,源自人類的孩提時代的本能,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理念論有相似之處,認為人對美的感知其實蘊含著天分,但也有后天的模仿。
另外,德國席勒認為理性的游戲是人類早期美和藝術的起源;英國泰勒認為原始藝術起源于巫術和祭祀活動;德國格羅塞認為原始藝術源于實際的功用;德國里普斯認為人將自己情感移置于對象后產生了美和藝術。德國畢歇爾認為藝術起源于勞動,而審美意識和藝術最初源于生產勞動的目的;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的需求促進了人對審美和藝術的需要。
面對這么多的學說,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定的結論,因為都有道理。但在美的起源上,有一點是很容易確定并達成共識的,那就是美的起源一定晚于人類誕生。也就是說,一定是有了人類,才有美學,如果美的存在和人無關,那人類討論美學就毫無意義,就相當于在說空話,這就涉及到,美的主客觀問題。
2,美的主客觀問題
美的客觀性與主觀性也是美學領域中一個長期爭論的話題。不同的學者從各自的哲學體系和理論出發,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以下是一些中外學者對美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看法:
(一)柏拉圖認為:美是客觀的,存在于理念世界中,超越了感官經驗。
(二)亞里士多德認為:美既有客觀性(如秩序、對稱、確定性),也有主觀性(如個人感受)。
(三)康德認為:美是主觀的,基于無利害關系的純粹審美判斷。
(四)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
(五)大衛·休謨認為:美是主觀的,基于個人的感覺和情感。
(六)莊子認為:美是相對的,與個人的認知和體驗緊密相關。
(七)李澤厚認為:美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既有客觀性也有社會歷史性。
(八)馬丁·海德格爾認為:美是存在的真理的一種方式,既有客觀性也有存在論的深度。
這些學者的觀點體現了從古典哲學到現代美學,對美的本質的不同理解和解釋。有的學者強調美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有的則認為美是個人感受和文化背景的產物,具有主觀性和相對性。
這些不同的觀點豐富了我們對美的理解,但依然沒有在主客觀上給出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所以筆者根據歷史上的學說以及在其他思想體系啟發下,給出一個確定的結論:那就是美是主觀的。在美學問題上,離開主觀談客觀,即使對,也毫無意義,因為客觀的美是需要依托在人的主觀性上的,不然就是空的,說和沒說都一樣。
佛說:萬法唯心造,這個說法,用在美學上再適合不過了,為什么這樣講,因為不管美起源于先驗還是經驗,始終都要以人為依托,不然客觀美的存在就沒有落腳點。
舉個例子,假設在喜馬拉雅山上,存在著一朵目前為止,還未被人類發現的花,按照客觀性:人有沒有發現,不影響這朵花客觀存在的事實。
但對于人類來說,它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都不知道那朵花的存在,那又談何去判斷出它的美丑呢?按照客觀派的理論,它不但存在而且還是美的,那不就相當于說的空話?怎么說都可以。
所以,美的存在,一定是在人類存在之后,不然即使它客觀存在,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我們人類不知道,就意味著和我們沒有關系。
所以美學,一定要是一門和人有關的學問,是一門非常實際的學科,不是像某些心理學與玄學那樣的類似于黑洞的存在,只是一種猜測而已并無法證實與證偽,我們要把美學放在人類的社會生產與活動中來討論和研究,解答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的困擾和困惑,才是探究這門學科的目的所在。
所以,在美的起源與主客觀問題上,要接地氣,應該結合人的現實生活去探尋美的本質,讓其能用于解釋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現象與問題,不然就毫無意義。
二,美的本質:
美的本質,也就是美的定義,歷史上很多思想家,哲學家和美學家同樣給出過很多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以下是歷史上一部分哲學家、思想家和美學家對美的定義:
(一)柏拉圖:美是超越物質世界的理念,是永恒不變的真實。
(二)亞里士多德:美在于秩序、對稱和明確性,是一種整一與多樣的和諧。
(三)莊子:美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與道相合的自然狀態。
(四)圣奧古斯丁:美是上帝無瑕的光輝,是善的和諧與秩序。
(五)托馬斯·阿奎那:美有三個要素:完整性、和諧、光彩。
(六)康德:美是無利害關系的純粹審美判斷,是主觀的但具有普遍性。
(七)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精神在物質世界中的體現。
(八)馬丁·海德格爾:美是存在真理的一種方式,是存在自身的顯現。
這些定義展現了不同哲學家和美學家對美的不同理解和解釋,從古典哲學到現代美學,對美的本質的探索很多元也很深入,但依然讓人感到迷糊,都很抽象,單看都說得有道理,但又感覺少了點什么,給人很不完整的感覺,也無法解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困惑?比如:為什么同一個東西,有人覺得丑,有人覺得美?
所以,只有我們對美下一個比較實用的定義,最終才能讓人們通過這個定義,對美有一個清晰而靠譜的理解,從而真正認識到美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并且能讓人用之于現實生活中,能正確而清晰地去理解美,然后客觀的看待美與發現美,甚至能真正從哲學層面上理解透,破除思想桎梏,祛魅后創造美。
美從來都不是那些掌握話語權與某些階層的專屬,讓學問平民化,讓每個人都有底氣去創造一種被人接受和理解的美,才是美學這門學問該去探究的方向。
基于這個初衷,綜合歷史先賢對美學的探究和貢獻,我給美下一個定義:美是人類在長時間的勞動和創造過程中積累出來的,對那些與自身經驗和感知相似,或與自身需求與利益相關的人或物以及事產生認可或認同的官感判斷。
三、美學四象坐標理論:
上一章節我給美下了一個定義:美是人類在長時間的勞動和創造過程中積累出來的,對那些與自身經驗和感知相似,或與自身需求與利益相關的人或物以及事產生認可或認同的官感判斷。
根據定義,為了便于理解,我畫了一個美學理論,我稱之為:美學四象坐標理論,希望通過這個圖,能讓人更加直觀地理解,美到底是怎么回事?
四、美學四象坐標理論詳解
1,時間因素
歷史上的先賢們在對美的研究中,很少有把時間因素考慮在里面的,或者沒人明確提出來過,但我們都知道,實際生活中,時間因素對人的審美產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不但有影響的,而且還是很關鍵的影響。
從美學四象坐標理論圖中,看橫軸的時間軸,我們首先要理解的是,時間長短的辯證關系,因為這對美的理解,至關重要。
辯證關系的意思就是時間長短具有相對性:對于138億年宇宙存在時間而言,人類上下5000多年的歷史是很短的,對于5000多年的歷史而言,幾十年的人生是很短的,對于幾十人的人生而言,一天是很短的,對于一天而言,一秒鐘是很短的。
(1)長時間的養成
在3,4象限的橫坐標上,是長時間,這里的長時間,為了便于理解,通常是以人類歷史或人生為標尺,正是有歷史或人生的積累,才有了3象限上美(大美)的存在。 因為所謂美(大美)的東西,一定是從歷史至今,都被人稱為美的東西,它們被保留了下來,并且影響和熏陶了無數代人,讓人們形成共識,形成了某種約定俗成的標準,成為了文化的一部分,才能被生活在文化系統的人判斷為: 美。
這種美,我稱之為大美。而與之相對應的4象限,就是丑,美丑是相伴而存在的,如果沒有丑的存在,人是無法確定美的存在,所以關于(4象限)的丑,之后會慢慢提及。
(2)短時間的新奇
在1,2象限的橫坐標上,是短時間,這里的短時間,便于理解,通常是以人的一生或者短暫的幾月幾天作為尺度去看的,就是在人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對自己沒有見過的東西感到新奇,也就是1象限上因為新奇與新鮮而產生的美感(小美),與之對應的2象限,是無感,就是那些在生活頻頻接觸以至平平無奇產生的平常感,關于無感之后 也會具體講到。
2、熟識度
(1)熟悉與了解
在2,3象限的縱坐標上,是熟悉與了解,前面在時間尺度上,提到美是基于長期的馴養而產生的,所以,人們對美的判斷,一定是基于熟悉與了解的基礎之上,而要是時間不長不短的情況下,就容易產生另外一種感受,也就是2象限里面的無感,平平無奇,習以為常,比如生活中我們的日常用品,現在看是平常,如果放到多年后的未來,那可能就是藝術品,有些甚至會成為文化中美學的代表作品。
(2)陌生與未知
在1,4象限上的縱坐標上,是未知與陌生,同樣在時間的尺度上,提到美是基于長期的養成而產生,那么,對于那些未知與陌生的事物,我們就會產生兩種感受,一種是4象限的丑,一種是1象限里的,由于新奇而產生的美感(小美)。 至于什么情況下會感到美或無感,還要以其他維度作為參照,后面會陸續提到。
3、關聯度
在1,3象限的對角,是相似度&相關度與迥異度&無關度,這兩個維度是區分美(大美)與美感(小美)的關鍵指標。 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對那些長時間養成并且與我們生活是相關或相似的事物,才會產生美的感受與判斷,而對那些從未見過,也從未接觸過的,對我們來說是迥異或無關的事物,通常就只會在短時間內產生一種新奇的美感(小美),屬于短暫的新鮮,未必持久。
比如,在我們的文化里面,我們都認同中文字的書寫是一種美(大美)的存在,或者具體一點說,我們都認可王羲之的書法是美的(文化共識),因為學校老師教的,博物館和各種藝術書里,都在不斷提到王羲之的書法,于是王羲之的書法之美,就和我們息息相關了(3象限,相關性,長時間)。
因為我們天天都在用中文字,也常常寫,甚至還模仿王羲之的書法,在這樣長時間的熏陶下,突然有一天看到 兩河流域,蘇美爾人所創的楔形文字,我們可能一下子就懵了,看不懂,無法理解和明白,因為楔形文字和我們的文字是迥異&無關的。
可雖然我們看不懂,但由于之前對文字符號的學習和接觸,第一次看到和中文字不一樣的文字符號,也會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于是,那種迥異帶來異域風情會給人一種新奇的美感(1象限,短時間,迥異&無關度)。
4、損與益
在2,4象限的對角,是有益&無損與無益&有損,這兩個維度是區分美與丑的重要指標。 和時間一樣,前面提到,歷史上的先賢談論美學的時候,很少有人把時間因素考慮在里面,同樣也沒有把利益因素考慮進去,利益關系是判斷美丑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盡管學術界至今也沒有很明確地提出來,但在現實中,我們對美丑的判斷,很多情況下都和損益有關,這是無需質疑的事實。
損益包含了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由于人都厭惡損失(排斥),所以,那些讓我們遭受損失的人和事情,我們通常會認為是丑的。
人性中的美丑就是很好的例子:負面消極的品行因為對人無益&受損所以被認為是丑陋的,反之正面的積極的品行因為讓人無損&有益所以被認為是美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人們除了美丑的感受,還有無感,就是介于不美也不丑的中間狀態,也就是我們說的平常,那些對人有益,無益或無損的情況,都很容易被人視為無感。
比如男女關系,剛剛認識時,當男人的長相在女人的審美里是不帥也不丑的時候,其實就是無感的存在,而隨著不斷認識,如果男人的存在對女人是沒有損失的,甚至還有點益處的時候,男人依然只會呆在女人無感的區域里,那什么時候女人對這個無感男會產生帥的審美判斷呢?
得看2,3象限(熟悉/了解,相關性/相似性,有益),得看隨著不斷的熟悉和了解中,在男人對女人有益&無損的情況下,能否與女人產生了相似&相關性,讓女人產生認同的感,一旦認同,這時候女人就會對男人產生帥的官感判斷。
反之,要是在不斷熟悉和了解過程中,男人的行為和表現往1,4兩個象限走(陌生/未知,迥異&無關,有損),也就是言行舉止都和女人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完全不符合女人的期待,和女人偏好都是迥異&無關的,那他對男人的感覺,依然會是陌生和未知的,要是還讓女人遭受損失(人品不行言語不適擔心害怕物質損失等等),那女人就會對男人產生丑的官感判斷。更多例子,我會在第五章節去講。
五、舉例
這部分只要是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解釋和說明《美學四象坐標理論》,我對美的定義里面,最后用了一個詞,叫官感判斷,這表明美,不僅限于視覺,還包含了人的五官六感中蘊含的所有的美。
人獲取信息的通道只有5個:眼耳鼻舌身,這五官對應的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而由這五官產生的感知,中國文化里稱之為意,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也就人們常說的第六感。第六感是人五官接受信息后產生的一種直覺或者判斷,也叫思維和意識,也可以叫意境、境界,而意又可以通過五官或一些其他載體傳遞給別人,所以我把美分為了人之美(美人),物之美(美物美景),事之美(美味美聲美妙)和生命之美(美德美譽美好),這樣分的原因,是因為這幾個分類幾乎包含了人在五官六感中美感的所有可能性。下面就逐一的舉例:
1、人之美(美人)
人之美,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審美,也就是什么樣子的人,才是我們眼里的帥哥美女,我們為什么會覺得某個男人是帥的,某個女人是漂亮的?判斷依據是什么?這就是《美學四象坐標理論》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里我再重復一下美的定義:美是人類在長時間的勞動和創造過程中積累出來的,對那些與自身經驗和感知相似,或與自身需求與利益相關的人或物以及事產生認可或認同的官感判斷。
請大家注意里面重要的兩個點,第一是長時間,前面在長時間的養成那一節,說過時間長短的辯證關系,所以,那些越久遠且沒有變過的審美標準,對人類審美觀的影響越大。第二是積累,積累是時間的過程,所以人的審美會受到當下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和左右。
比如,高、矮、胖、瘦,這是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最底層的審美觀。幾乎(普遍性)任何國家任何文化都認同高和瘦是美(大美)的,反之,不管男女,矮和胖都被認為是丑的,再準確一點,男性高且壯實,是帥的,女性瘦且勻稱是美的,所以,高的人和瘦的人,就是美學四象坐標理論里面說的美(大美)。
而不同國家和地區由于環境和文化的不同,又有其自身獨特的審美特點。比如在我們國家,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影響,男耕女織,于是就有了特有的東方女性的形象:端莊典雅,秀外慧中,眉清目秀,明眸皓齒,小家碧玉,閉月羞花,冰肌玉骨,溫柔賢淑,亭亭玉立。古代沒有照相技術,我們只能從文字和一些抽象畫作中去感受這種美,然后投射到到當代生活中去觀察。總之,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會受到這種審美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即使在西方審美不斷入侵的現在,我們對東方女性的審美標準,依然沒有大的改變,這就是理論中講的長時間養成的美(大美)。
比如,這么多影視明星,漂亮的很多,為什么網友要把高圓圓評為國民女神,因為她最符合中國人對東方女性美的想象。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名模呂燕,她在東方的審美里面,不算是美的,甚至有點丑,但在歐美人眼里,呂燕在那個時期,正好符合西方人對東方美人的想象,什么丹鳳眼之類的,于是呂燕就一度成了國際舞臺炙手可熱的模特,她在歐美人眼里代表的是一種異域風情的新奇的美感(小美)。但她不可能成為主流,在東西方都不太可能。這就有點類似于李宇春在2005年以一種獨特的中性風格風靡一時,但她不可能成為主流的美(大美)一樣。
另外還有一個明星,李玟,她就比較符合我們對歐美女性美的想象,棕色皮膚,金色頭發,性感妖嬈,豐滿,美臀等等,所以大家對她的感受的很性感,比較有歐美范兒。
還有一個反差很大的例子: 埃塞俄比亞有一個民族叫唇盤族,按照他們民族的文化與審美觀,女性要把嘴唇割開,放一個盤子在里面,女性佩戴的唇盤越大,就代表越美麗,出嫁的時候彩禮也是最多的,可以嫁富豪,沒有佩戴唇盤的就表示家庭貧窮,出嫁也就沒有彩禮(也算是一個美和利益相關的例子)。
但在我們東方人的審美觀里,她們這種形象是很丑的,樣子丑割唇的行為也很丑,為什么我們看到與我們迥異的異域風情的人,我們會有美感,無感或者直接認為很丑這些感官判斷呢?這又要回到《美學四象坐標理論》上去分析。
我們看第1,4象限,陌生和未知,無益&有損,迥異和無關這幾個指標,唇盤族都符合,陌生和迥異都好理解,主要是有損,為什么她們的形象對我們是一種有損呢?因為她們的樣子與東方文化里的丑有很直接的關系。
東方文化里有一種存在,叫妖魔鬼怪,雖然我們沒人見過,但妖魔鬼怪的形象是很具體的,張牙舞爪,面目 猙獰,兇神惡煞,披頭散發,黑不溜秋等等,妖魔鬼怪是來害我們的,他們的存在讓人在精神上感到害怕,也就是說,是讓我們遭受損失的,所以一旦有東西符合這樣的形象,我們第一反應就是覺得很丑。
但在唇盤族看來,她們那樣才是美的,符合自身民族對美的官感判斷,而且和她們利益是相關的。也可以理解為:唇盤族(這也是外界給他們取的名字)在長時間的勞動和創造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只屬于他們民族的美。
而在我們的審美觀看來,就完全相反,不是美,而是丑,非常丑。
當然在男性審美上道理是一樣的,中國文化里男性美的形象:風度翩翩,玉樹臨風,氣宇軒昂,英姿颯爽,昂藏七尺,儀表堂堂,文質彬彬,溫文爾雅,意氣風發,面如冠玉等等,符合這些標準的通常會被認為是美男子,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女人對瀟灑的男人上頭原因,尤其是那些風一樣的男子。
因為東方文化對男性的美的標準,是內外結合的,除了外在,還需要有一種獨特的氣質上的東西,所以東方男人的美,比較柔性一些,太粗糙不行,太細膩也不行。按照西方的標準,就不是這樣,西方人由于有強盜的基因,所以更注重力量感,崇尚武力,更加簡單粗獷,所以大塊頭讓女生更加著迷。但在我們國家,女性通常會喜歡不要太粗獷,但也不能太瘦弱的男性。
當然在特定的時期以及時間段,也會有一些所謂流行的東西,這和人生長的環境和時代有很大關系,就好像唐朝時期,女性以胖為美,但都很短暫,而今天日韓流肆意,偏陰柔男人也受到很多女生的喜歡,其實并不奇怪,這只是反古現象,因為魏晉時期,男貌女相,也非常受歡迎,但這種審美觀都比較短暫的,并未成為主流。
如果把時間尺度和受眾都拉大一點,我想金城武,吳彥祖,古天樂,謝霆鋒,胡歌,周潤發這些更加符合東方男性的美男子形象。
但這并非永恒不變,在當下網絡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的入侵就意味著審美的入侵,人類的審美傾向和共識,得看世界兩大主流文化,東方文化(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歐美文化)誰輸誰贏,誰更加強勢,勝利一方的審美觀,才有力量去影響和左右世界的審美,天下皆以我之美為美,這就是審美霸權。
2、物之美(美物美景)
物之美,也就是物品/物件的美,包含創作之物與自然之物,我主要講下創作之物,因為自然之物的美,很多也是我們勞動和創造中積累出來的,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并且對我們有益的我們才能對自然之物產生美的官感判斷。
比如一塊奇石,我們常稱之為鬼斧神工,是因為那塊石頭的樣子是生活中我們熟悉的某某形狀和樣子,這樣的石頭才能被人當成是有藝術之美的東西,不然就被人視為沒有特色的普通石頭,就會無感。
又比如梅蘭竹菊,因為被我們賦予精神特性,它們成了四君子。然后不斷被人去書寫,描畫,當成是藝術作品被保存了下來,供人學習,于是這幾株植物成為了某種典型的精神之美(大美)的代表。
在物之美里面,遠古時代,有一種職業叫:匠人,他們負責制造一些供生活和生存使用的工具和物品,看一下歷史和古物,我們發現那些被人們挖掘出來的器物,大多都是生活中有某種用處的物件,而且越遠古越簡單越粗獷越實用,都是些罐啊盆啊碗之類的生活用品。
隨著社會發展,人類技術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開始有了精神追求,于是才誕生了藝術,這時候才從工匠中分離出來一支,專門負責制作一些滿足有閑階級打發無聊但極具觀賞性的無用的器物,或者書畫等等藝術作品。
今天講的藝術家就是社會富裕,人類有了閑情逸致之后才誕生的職業,因為他們才有了在園林建筑,陶俑,瓷器,木作,銅件,玉器,書畫等方面積累下來的無數的藝術作品,然后一代一代地熏著我們,最終形成了多樣而豐富的東方美學。
舉一個從2象限到3象限過渡的典型例子:比如我們日常吃飯的碗(請看2,3象限)
除非是對器物美感有追求的人去特意挑選,通常家里都是那種市場上很常見也普通的碗,這種碗,由于它經常可見,就是生活中的一個平常東西,所以是很難被認為是美的,由于對我們有用,我們對它的感受,通常視為無感。
而現在我們去看一個宋朝的碗,由于它有時間的積累,盡管在當時只是一只很普通的碗,放在今天,放在博物館里,或文化書籍里面去,那它就美了。
而要是我們從土耳其去買一個吃飯的碗回國,因為它那種風味的碗和我們的審美是迥異&無關的,那個碗就會給人一種新奇的美感。
我們再看1,4象限,由于物品對人是很難有損失的,所以在物之美上,我們很少會去說某個物品是丑的,要么無感,要么無益(無用)丟掉(排斥),如果我們認為一個物件是丑的,那它一定是具有某種我們認為丑的形象,就像一個鬼面具之類的東西。
所以,在物之美上,很多奇形怪狀的東西,比如一些奇石怪木,都被人當做新奇而具有美感的東西,很難有丑的存在。典型的例子,就是三星堆,雖然是在我們國家出土發現,但與我們歷史上出土和傳承下來的器物風格和特點完全不一樣,像是其他民族或外星文物,于是給人一種新奇的美感(小美)。
3、事之美(美味美聲美妙)
人和人之間,人和物之間產生的鏈接,叫事,事通常是一種需要和外物接觸的行為,我們常說的,今天我有一個事兒,那這個事兒一定是他人和他物有關聯,比如吃飯,聽歌,和人接觸與交流等等,我們都叫事,事之美就是人和人之間,人和物之間鏈接的時候產生的美的官感感受。
就像聞香水,香味會給人舒服的感覺,反之臭味會給人反胃(損失)的感覺,那些不香不丑的就是無感,不同的人對香味的偏好,也和長期的馴養有關,嗅覺就不單獨舉例了,因為和味覺其實很相似。
事之美第一例:美味,好吃的食物,稱之為美食,美味佳肴,而這個好吃,美味的感受是怎么產生呢?我們放到《美學四象坐標理論》去看。
食物是人之根本,食色性也,飲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各國家和地區,以及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食材和飲食習慣,就中國而言,我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區也有著不同的飲食文化和食物結構,人體內的菌群是被食物結構馴養的,所以就會產生偏好,這種偏好就會影響味蕾的判斷(推薦去看看尹燁老師他們對腸道菌群的科學研究)
比如,我國南方以水稻為主食,北方以小麥為主食,福建兩廣地區偏清淡,西南地區喜歡麻辣,不同地方長大的人,對美食的標準就完全不一樣,所以對一個以水稻和中餐為主食的南方人來講,偶爾吃點饅頭或者西餐會覺得很好吃(新奇的美感),但要是天天吃,就可能吃不住,會很不習慣,很多人到另外城市去,說吃不慣,水土不服就是這個原因。
南方以大米飯為主食,這么多年了,大米早就成為一種美食(大美),只是因為習以為常,于是就無感,要等到一段時間沒吃之后,回過頭來吃一頓才能體會到大米飯的美味,或者像日本一樣,把一碗普通白米飯也能做到極致,那我們才能有很明顯的感受。
當然菜也是同樣的道理,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某道菜或者某種獨特的食材的味道,我們叫家鄉的味道或者媽媽的味道,這種食物由于長時間的菌群馴養已經留在我們體內,長大后外出工作,偶爾吃到家鄉風味或者媽媽味道的食物,一口吃下去就馬上知道,那種美味的感覺,會勾起我們的回憶,會很感動,甚至流眼淚,因為太熟悉了于是感覺美味。
而與好吃(美味)相反的,就是難吃(丑),這種感覺,通常就是那些讓人產生不舒服(有損)的食物和味道,比如苦味,或者極致的酸味或咸味等等.
事之美第二例:美聲,好聽的聲音,這個也和長期馴養有關,尤其是小時候接觸的音樂風格對長大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比如,你生下來家里就給你聽搖滾樂和給你聽古典樂,都會影響你長大后對音樂的偏好。
我們為什么覺得一首歌好聽,通常是因為那首歌和自己聽覺相關性高,才會有美的感受,要嘛旋律和聲音符合自己當下的心境,那么歌詞符合過往的經歷或者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如果你一直聽的歌曲都是沒有跑掉和失聲的,偶爾聽到那些走音的,或者完全不在調上的亂吼,你本能地就會認為是難聽的,因為噪音對人來說,是一種損失,所以人對好聽與難聽的判斷,就基于那種長期被馴養出來的樂感。
比如,當你第一次聽一種音樂旋律和歌曲的時候,因為沒有聽過會產生新奇感,隨后由于常聽會進入到一種習以為常的階段,也就是無感,這時候你可能會放棄去聽一些讓你更加新奇的歌曲,但經過再多的時間后你會發現,那些超越了無感期(平常)之后再去聽還是會喜歡的音樂,通常就是你的菜,也就你的大美之音。
就像許巍,我青少年時候第一次聽就很喜歡(新奇的美感),后來聽多了會覺得很平常(無感),但即使過去這么久了,我聽過無數不同的音樂之后,每次聽的許巍,我還是非常喜歡(美),不是他的某一首,而是幾乎他全部的歌曲都很喜歡,嗓音,曲子,歌詞等等,都是別的歌曲無法代替與比擬的,那么對我來說,許巍就是我的大美之音。
事之美第三例:美妙,美妙是一種比較綜合的感覺,它可以在發生在任何事情上,比如創作,當我們喜歡上做某事的時候,一開始可能只是新鮮感,三分鐘熱度(第1象限),做著做著會變成平常且無聊,也就是的無感期(第2象限),那想要產生美妙的感覺,就需要長時間的不斷堅持,從生疏到熟悉,穿越無感期,達到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也就是我們說的心流的感覺(第3象限),只有在那種狀態下,才能體會到創作的美妙之感,也就是我們講的熱愛,因為熱愛以至于樂此不疲忘記時間去做的事也叫美事,要想擁有這種狀態,就需要長時間的養成,做美事的美妙感是很難也很可貴的。
又比如,男女關系,兩人剛開始接觸的時候,通常都比較新奇,有一種新鮮感,然后看眼緣,如果對方長相直接就不在自己審美上(第4象限,排斥,其貌不揚,矮胖丑,黑木耳等等),相當于被判死刑,那要想進一步,就很困難(尤其男對女)。
如果對方長相在自己的審美上,是自己認為的美女/男子(第3象限),這時候就會有超預期的好感,會有第一印象的先發優勢,也比較容易讓人上頭。
如果對方長相對你而言是無感的(第2象限),就是不美也不丑,很平常,這時候就會留著看看,反正也沒有什么損失。
這里我主要講一下無感狀態,因為這種情況最多,也最有意思,充滿著變數,也是美與丑的分水嶺,隨著雙方的不斷熟悉和了解,只要在言語和行為中,和對方產生更多相關性和相似性,如果還能給到對方需要的好處,這樣一直保持在2、3象限,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就很容易讓對方認同你,然后產生覺得你很帥/美的觀感判斷,你也因此能在對方身上體會到美妙之感,不管是肢體接觸的美妙還是溝通交流時曖昧的美妙。這就是為什么有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句話的原因。
反之,要是在不斷的熟悉和了解中,對方的言語和行為,都和自己是迥異的,是無關的,加上對方對你還沒好處,也就是始終保持在1,2象限,兩人就無法有進展,要是過程中對方還讓你遭受了損失(4象限),那將就會讓人產生丑的官感判斷,也就意味著,美妙的感覺無從生起,或者即使生起之后也會隨著熟悉/了解中,不斷的有損和迥異讓好感消失殆盡。
4、生命之美(美德美譽美好)
生命之美,主要是一些與生命相關的例子,比如,植物的生命,動物的生命,以及人的生命之間產生的那些人類文明中共有的美好。
生命,有一個很關鍵特點就是,活的。只有活的我們才覺得那是生命,活的標志,就是動,自身會動的東西我們會認為那是有生命的,盡管動得很慢,但那種變化,就會給人生命之感。反之,死的,枯萎的,凋零的,不動的,無變化的,我們會認為是沒有生命的。
而生命之美,超越了宗教,國家,民族,地域與文化,是人類文明共有的美好,比如善舉,幫助,拯救,都是美的行為。反之,殺戮,欺壓,迫害,都是丑的行為,前者讓其活著所以美,后者讓其死亡所以丑。
比如有人遇到路邊一只受傷的野貓,于是帶它到醫院去把它治好,讓它恢復健康,拯救者本身會因為拯救這件事而感受到美(美德),別人看到這種行為也會覺得這種行為是美的(美譽)。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新聞,一個孩子從樓上掉下來的瞬間,下面有人快來不及思考,本能地就沖過去接著,速度之快,難以想象,這就是人性中的美在起作用。而這樣的行為,自然也會被人稱贊,因為我們都公認這樣的行為很美,所以美德美譽,都是建立在讓別人受益的基礎上的,讓其活,或者活得更好即為美的行為,反之讓其死讓其受損,就是丑陋的行為。
最后,為了加深理解,我結合《美學四象坐標理論》,簡要地把一個人從生到死的過程中對可能產生的美的感受描述一下,作為本篇論文的結束,希望真正理解美是怎么回事,能活學活用,然后把美的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并且讓人接受。
孩子呱呱墜地,來到人世間,世界與之而言,是完全陌生和未知的,這時候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對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觸摸到的一切都充滿新奇,此時他們意識和思維里,沒有美丑的概念,只有求生的本能,只能依靠別人的幫扶被動地活著。
幼兒到青少年,慢慢在自己目之所及,行之所到的地方不斷學習和模仿,模仿說話,模仿別人的行為,接觸身邊的一切,慢慢有了自我意識,有了判斷和感知,以及一定自主行為能力,一點一點在接受周圍傳遞給他的信息,并逐漸有了自己的審美偏好。
慢慢到了成年,隨著五官六感收集到的信息不斷增加,看到更加廣闊的世界,看到不同的東西,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開始感覺到平常(無感),審美觀也在不斷的變化,增加,篩選,舍棄,保留。最終在成熟之后形成了自己偏好的審美觀,并不愿意輕易被外界改變。
中老年之后,對那些不在自己審美范圍內的心生事物通常會排斥,難以接受,并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喜歡吃的還是那些東西,喜歡看的人還是那一類,喜歡聽的還是那些旋律,自己的偏好還是那些之前就喜歡的類型,審美開始固定,對年輕人覺得好看的新事物排斥(丑),當然老年人并非就不懂美,而是受環境和成長的影響,體會不一樣,會更傾向于喜歡傳統(和自己成長環境相似的那些),喜歡自己偏好的那些東西(大美),如果自己有能力,或許還會自己創作一些美的東西,作為遺產被人保留下來。
我希望每一個聰慧的人都明白,其實年輕人喜歡的東西,覺得美的東西,都不過是一種反古現象,無非是換了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六、結語
這篇論文的目的,就是圍繞美的定義,進行解釋和說明,由于作者文字水平有限,所以在論文中,盡量用淺顯易懂,簡單直白的文字,以及舉例子的方式加以解釋和說明,希望中學生看了都能明白論文想表達的意思,并能真的理解,這是我想努力做到的。
當然,因為我個人能力與知識面的局限性,難免會有偏頗甚至謬誤之處,要是發現錯誤,希望各界朋友對文中錯誤之處提出批判與指正,甚至反對,因為我的目的不是希望得到認同,而是為了貢獻一種視角。
正如先賢們做的那樣,他們都把自己對美的理解,貢獻了出來,供大家學習與參考,作為一個晚輩,非常感謝:康德,亞里士多德,克羅齊,莊子,王羲之,朱光潛等等……前輩們留下的精神遺產,由于我喜歡的前輩非常的多,我就不一一舉例,正是有了先賢們不斷的積累,才讓我們后輩能更加便利地能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繼續探索。
在解釋和說明的過程中,自己的體會也在不斷刷新,每一步都有新的感悟,這點是我沒有想到的,比如,我覺美和愛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發現如果美在愛中產生,就會在恨中消亡,愛在美中產生,就會在丑中消亡,美丑與愛恨的交織,產生了善惡與對錯等等,但那又是另外一個主題的事情,以后找機會另當別論。
最后,希望這篇論文對人有啟發。也希望各界朋友對其中的錯誤與不足之處,提出批評與指正,感謝你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