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王維,不難發現他對春秋兩季,情有獨鐘。字里行間,春意盎然,秋日靜美。
春意正濃時,田園里杏花如雪,春鳩歡鳴。“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
春雨潤澤后,桃花更嬌,柳波蕩漾。“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春雨送別中,朝雨輕柔洗去塵埃,柳葉嶄新。“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而進入秋季,世界在王維筆下別有一番空幽。
秋雨過后,空氣清新,深秋肅穆寧靜。“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秋夜獨坐,不免孤獨,青絲變白發,悲傷難免,更多是寬慰。“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秋日遠眺時,秋風為山林調色,秋水在陽光下緩緩流淌“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秋日山中漫步時,天地美得讓人心驚,又冷清得讓人心疼“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王維筆下春秋宛若詩畫,細膩而深邃。然而,他筆下夏天也不遜色,同樣美得讓人心醉。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首聯是王維站在山上,俯視整個山底全貌時所見。
積雨,是連日的降雨。
連日降雨打濕了柴火,因此點燃變得尤為困難。
那些有用柴火煮飯的朋友們,定能深切體會到,當柴火受潮時,很難點燃。
所以,煙火遲,做飯就比平時遲了些。
做的什么好吃的?王維聞到了飯菜的香味,是農家粗茶淡飯,藜黍的味道。
藜(lí):一種可食的野菜。類似灰灰菜,今天很多地區還在食用,涼拌、炒臘腸都是不錯的選擇。
黍(shǔ):谷物名,古人的主食。它比小米大些,又比高粱小些。
餉:給田間勞作的人送飯。區別“晌”哈,“晌飯”是午餐,或者是忙碌的午餐后加餐。
餉東菑(zī):給在東邊田里干活的人送飯。
菑:開荒,已經開墾了一年的田,指初耕的田地。
靜謐的叢林上空,炊煙裊裊升起,山下農舍里正在燒火做飯。把準備好的飯菜放進竹籃,送到東面田頭。
王維沒有寫誰在做飯,又送給誰,路上遇見什么,又怎么吃飯。但我們可以想象到一系列人物活動的畫面,井然有序地登場。
一清早,一家主要勞動力就去地里干活,女人或者孩子在家做飯,送飯路上遇見熟人熱情打個招呼……
所見已非常真切傳神,而頷聯的“聽”,為整個田園注入靈魂,自然的和諧之聲,猶在耳畔。
放眼望去,布滿積水的平疇上,白鷺自由翱翔,閑靜瀟灑;鄉野間夏木茂盛,蔥蔥郁郁。聽啊,黃鸝在林間婉轉歌唱,歌聲清脆悅耳,宛如天籟之音。
輞川之夏,百鳥飛鳴,王維獨選夏日最常見的白鷺、黃鸝,捕捉它們最鮮明的特點,加以各自的背景描繪,白鷺雪白、黃鸝金黃,色彩濃淡相宜,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白鷺在空中輕盈飛翔,而黃鸝則在林間婉轉歌唱,一動一靜,一音一畫,相互映襯。把積雨的輞川山野寫得生機盎然。
如果說,首聯是農家無拘無束、悠然自得的生活,引起王維的欣羨之情。那么,面對黃鸝的婉轉啼鳴和白鷺自由翱翔這份寧靜景致,詩人會更加陶醉其中。
在這兩聯中,無論是人物的活動還是自然的景色,都不是對現實的簡單復制粘貼,而是詩人心靈的感悟和提煉。
所以,王維才有“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感悟。
輞川宛如世外桃源,無疑是他心靈的歸宿。在這里王維找到無盡樂趣。
頸聯,是王維的日常。此時,他已無事一身輕,獨處空山之中,幽棲松林之下,漫步在山間小道上,靜觀木槿花晨開晚謝。在松下清齋,采摘露水滋潤的葵菜。
這情調,在世人看來,未免有些孤寂寡淡。然而,王維早已看透塵世喧囂。輞川遠離名利場的爾虞我詐,只有一個人的狂歡。
而這份寧靜又有幾個人能理解?
尾聯是王維內心的最真實的想法。他快樂的宣布:
這里沒有隔閡,沒有猜忌,簡單而寧靜,我與鄉間野老無異。就如同空中的白鷺和林間歌唱的黃鸝一樣,與世無爭,悠悠山林之樂。
那些海鷗為何還要猜疑?或許是它們無法理解這份寧靜與簡單的快樂吧!
最后一句,引用一正一反兩個典故,楊朱學道歸來和鷗鳥不再與人親近的典故,再次說自己內心不會再改變,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寧靜與美好,淡泊自然。
而這種心境,正是頸聯“清齋”“習靜”的結果。
《積雨輞川莊作》宛如一泓清冷甘洌的心靈之泉,滌蕩著人們浮躁不安的心靈,使之歸于寧靜平和。
那位隱逸于山林間的老者,雖已遠去千年,卻依然能帶給我們我們精神的慰藉與力量。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一方心靈的凈土。
#2024最好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