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ps -
5月14號,加拿大國會議員們端出一盤大菜,雖然不是新創,可是再聞起來還是有香。
這盤大菜的名字叫做“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由政府無條件向全體國民定期發放一定額度的金錢。
沒錯,無條件、無審查、只要年滿17歲,人人都有錢拿。
只看字面意思,還是很厲害的。
圖:矩亨網
楓葉國,左翼把門
在加拿大,長期活躍著一個政黨,叫做“新民主黨(New Democratic Party)”,作為一個有近百年歷史的“圣母型政黨”,新民主黨時不時會拋出一些濟貧扶弱、公平正義類的俠義政策。
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加拿大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就是新民主黨的創黨元老之一湯米·道格拉斯所貢獻的。
誕生于大蕭條時代的加拿大新民主黨,
是一個“工農代表”。
圖:加美財經
新民主黨因其理念過于理想化,在加拿大的政治角力中,從未占過優勢,卻也不曾被抹殺。人民偶爾坐看新民主黨捧出一些“圣母白蓮”式價值觀,帶跑一眾“白左“,仿佛是只要這個黨還存在,就代表整個社會良心未泯。
加拿大本次的“全民基本收入法案”,基本上就是新民主黨與自由黨左翼議員的又一次嘗試。
新民主黨身邊集結的都是少數派。
圖:CBC News
本法案最直觀的幾個特色,可以總結為:
1
定期定額。絕無任何時間和金額上的彈性。
2
必須以貨幣為唯一方式。而不是任何類型的消費卷、兌換卷。
3
以國民個人為主體,包括移民和難民。按年滿17歲者普遍發放,不看婚姻狀況、子女人數、身體狀況等。
4
無工作條件。基本收入完全不是工作薪資,也不看領取者的財富狀況及工作意愿。無論是零收入,還是月入百萬,國民都可領取。
法案目前尚在討論階段,已有加拿大國會的預算官給出報告,表明若是實施全民基本收入,保障單身人士每年有17000加幣(約8萬人民幣)、雙親家庭24000加幣(約12萬人民幣),全楓葉國的貧困率將大幅下降50%。
而政府每年要為該政策支出約930億加幣(約5千億人民幣)。
加拿大新民主黨對“全民發錢”
這類的政策,特別上頭。
圖:Standrad
按照加拿大的現行的立法程序,“全民基本收入法案”還要繼續闖關,最終要成立專責委員會進行研究,如果委員會報告也獲得認可,將交由財政部長,向全民報告“全民基本收入實施細則”。
假設一切順利,研究結果完全可行,等到全部流程跑完,最快也要兩年時間。
若是研究結果不利,那就不知道要拖多久,或者根本無法實現,成為加拿大政壇又一個畫餅充饑的笑話。
窮人能不能選擇躺平?
對于這樣一個顛覆型的政策,加拿大民眾的看法兩極。
這樣的政策是福是禍尚且不知,
單憑一個“活久見”,
就讓民眾開始期待。
圖:CTV News
支持者對該政策信心滿滿,并傾心于其簡單而公平的特質。
按照設想,雖說是全民人人有錢拿,富裕階層仍是少數,主要受惠對象依舊是勞工為主的低收入階層。
支持者紛紛上街游行,
“我有工作,但仍需要基本收入。”
圖:Unpublished.ca
試想,低收入群體如果能不必再為一日溫飽而被迫工作,而是在居住與飲食有保障的情況下,或重新接受教育,或尋找更適合的工作。
讓廣大低收入群體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進而從整體上改變他們的生活,向中產階級流動。當整個社會進入良性循環狀態,政府稅收會增加,從而更有實力繼續保障全民基本收入。
“該政策可以進一步減輕我們
因負債和養育4個孩子帶來的經濟壓力,
促進我們的事業發展。”
圖:UBI Works
反對者,則擔心該政策的財政成本和激勵作用。
有媒體將之戲稱為“不勞而獲法”,如果不工作還一輩子都有錢拿(還是每月1萬人民幣左右),最直觀的感覺就是,許多人就此選擇躺平不去做事。
就像電影里摒除后顧之憂之后,
人們趨向于完全的享樂主義。
圖:電影《機器人總動員》
不論哪一個文化,“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是一個根深蒂固的理念,也是世人看待工作與競爭的基本態度。若是社會中有一批人失去工作意愿,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
屆時,政府為了應對高額的財政開支,勢必要增加稅收,中產階級將面臨更高稅賦。而為此增加的財政赤字,也將債留子孫。
因此,若是政府想要特別照顧低收入階層,利用現有的低收入福利金制度,加強救濟金發放的精準度即可,何須畫蛇添足?
早在2020年一個針對
加拿大民眾的調查顯示,
不支持者還是占多數。
圖:Radio Canada International
在2017年,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曾進行過一個計劃為三年的社會實驗,隨機選出4千名省民,每年發放1.7萬加幣。遺憾的是,這場被視為“終結貧窮”的社會實驗,因安省政府缺乏資金等原因,僅進行一年就夭折。
安大略省的“扶貧政策”折戟沉沙,卻還是澆不滅楓葉國圣母心的理想之火。難怪加拿大華裔笑稱,加拿大這是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這就實現了吧。
圖:全媒體加拿大臺
解藥還是毒奶?
美國已有數個經典的全民普遍收入案例,其中一個是位于阿拉斯加,以石油為收入來源的“阿拉斯加永久基金項目”,為該州居民普遍每年發放1千-2千美金不等。
民主黨參選人楊安澤也曾拋出同樣的競選綱領。但總體來說,美國價值觀提倡勞動參與度,對可能“養出懶人”的“全民普遍收入”興趣不大。
居民們非常依賴于這項政策,
對于中斷該政策發出抗議。
圖:In These Times
芬蘭則是全球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全民基本收入”的國家。雖然實驗結果確能體現出支持者期待的效果,但由于芬蘭的財政稅收非常復雜,導致別的國家難以復制。
芬蘭社會實驗表明,
收到補貼的人群幸福感更高了,
經濟方面更有安全感了,
但工作方面并沒有得到顯著改善。
圖:World Economic Forum
發展中國家印度,也曾在國內選出9個村莊,針對低收入人口發放“全民普遍收入”,結果發現低收入人群并未因此陷入集體躺平狀態,勞動參與度也未出現下降,因此收獲了一些正向效應的證據。
但是離全面推廣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
圖:Business Standard
1960年,美國的科幻影集《星際迷航》描述了一個科技先進的社會:只要使用一個名為“復制機”的機器,可以輕松制造出人類生活所需的食物和日用品。復制機的出現終結了工業社會,也徹底把人類從“工作”中解放出來。
當大家不需要為錢而工作,那又為什么而工作呢?
星際聯邦的公民們,沒有如同另外一部科幻電影《機器人總動員》描寫的那樣,集體躺平成“終極巨嬰”,而是激發出一種更高級的精神力量——為了榮譽,也就是星迷常說的“信用點”。這是一個的資本主義左翼視角描繪出的烏托邦樣貌。
約好了,不愁衣食的日子里,
我們一起開拓宇宙!
圖:Stra Trck
與之相似的,按需分配、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理想,只不過這樣的理想要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條件上。如果不能滿足這樣的條件,則必然淪為“大鍋飯”。
如果“不勞而獲”不再是貶義詞。
圖:風傳媒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傳統勞動力市場會被改寫的危機感越來越強。勞工在面臨機器自動化與人工智能的威脅,唯恐因科技進步而形成新的失業狂潮。
選擇躺平的年輕世代增加,看似有自主性,但是缺乏保障的外賣大軍也越來越多,這確實是時代甩在社會面前的一道新難題。
這就是為什么,一些硅谷的科技大佬都成為“全民基本收入”的主力游說者。畢竟失業人數的快速增加,讓消費能力下降,誰還有錢買東西,到時候難保會真的進入“高科技悲慘世界”。
而此次新民主黨想要
重啟這項政策的原因之一,
就是預見到了未來相當一部分
勞工將被自動化所替代,
因此低收入人群更需要
政府的基本收入保障。
圖:UBI Works
許多國家想要再度炒熱“全民基本收入”,其實各有各的算盤,像芬蘭等國家,是因為“高福利引發稅收困境”,美國一些地區是計劃為“機器人取代人力做準備”,而印度、肯尼亞等國,是為了“有效解決貧困問題”。
無論拿到哪一套劇本,要想逆轉“大鍋飯”的結局,還需要更多的社會實踐。
更多討論: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環行星球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請后臺聯系。
點擊查看環行往期
韓國人的快活福地,為什么在中國?
加拿大,詭異的公交車殺人案
征稿活動:
我們希望發掘各行各業的作者和故事,深耕互聯網、時尚、旅游、戶外、汽車、酒類及各種快消行業者優先。
你可以:
1、在后臺告訴我們您的行業、你想到的有趣選題、一小段您的文字(兩百字以內即可)
2、如果合適,我們會與您聯系
稿件字數:2500-3500字左右
長期征稿
投稿郵箱globala@126.com。
(附上簡單的自我介紹)
長按關注(⊙v⊙)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