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送君盡惆悵,復送何人歸。
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
東山有茅屋,幸為掃荊扉 。
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唐 王維 《送張五歸山》
簡譯:
送你歸山,我的心里滿是惆悵,不知道下一次又是送誰歸去?
我們同朝為官,在一起時日不多,豈料你卻先比我辭官歸去。
東山里還有我住的茅屋,有機會,也替我清掃一下陋室柴扉。
用不了多久,我也定會辭官歸去,怎么能違背自己的志向呢。
賞析:
王維六七歲時就隨母親遷居河南洛陽和嵩山,因為母親隨嵩山的大照禪師學佛,他入仕后,也常在長安和嵩山之間宦游。
“閉門二室下,隱居十年余”,張五即張湮,浙江永嘉人,青年時隨王維隱居嵩山少室山,前后歷時10余載,友誼深厚。
張五才華出眾,詩書畫俱佳,“染翰過草圣,賦詩輕子虛”,王維贊其書法精湛繪畫傳神,超張旭和司馬相如《子虛賦》。
“望此去人世,渡水向吾廬”,彼時,王維與張五隔水而居,惺惺相惜,張五事王維如兄長一般,王維也視張五如親人般。
“歲宴同攜手,只應君與予”,彼此年歲不相上下,又志趣相投,所以,在王維心中,他和張五的友誼是會攜手終老的。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在張九齡的舉薦下,王維出任右拾遺,稍后張五也應舉出仕,官至刑部員外郎,二人同朝為官。
可是,這樣的時光并沒有多久,彼時,李林甫和楊國忠把持朝政,排斥郎官,堵塞言路,張五很不得意,于是就決心歸隱。
“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就如岑參詩中所言,彼時的唐王朝諱疾忌醫,聽不得諫言,王維這個右拾遺也是不甚得意。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對王維有知遇之恩的張九齡,遭到李林甫的讒陷,被罷相排擠出朝堂,貶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欣賞自己的伯樂被貶離京,朝堂昏暗,權宦當道,政治抱負難以實現,王維歸隱之心愈甚。
《送張五歸山》即是在這種情況下而作,和王維以往的送別詩不同,此次送別,他的內心惆悵不已,為張五,也是為自己。
“送君盡惆悵,復送何人歸”,執手相看,臨別依依,人在宦途,身不由己,此一別山長水闊,不知再見何時,怎不悵惘。
摯友被迫歸隱山林,有志難酬,自己又何嘗不是呢?唐玄宗偏聽偏信,李林甫排斥忠諫之路,今日是你,他日又會是誰呢?
“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頷聯承首聯,寫對友人拋卻煩惱瀟灑離去的不舍,詩酒唱和,攜手同行的日子是如此短暫。
究其一生,王維都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徘徊,他不能像崔興宗和張五那般瀟灑轉身,不能擺脫物質的羈絆,只為要養家糊口。
可是,對此,王維又是極其痛苦煎熬的,對自己不能與好友共進退,對自己不能奔赴內心向往的生活,和難以實現的夙愿。
“東山有茅屋,幸為掃荊扉”,頸聯是對友人的拜托,希望友人回山后,抽出些時間,清掃自己昔日隱居在東山的茅屋。
“東山”指昔日同隱嵩山時的居住地,“荊扉”指柴門,之所以拜托有人做這些,因為自己也“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
理想破滅的王維,在張九齡被貶后,對前途也不在抱有希望,所以,用不了多久,他也會遵從自己的心跡和志向歸隱田園。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王維退隱田園之心,在張九齡離開后,就一直縈繞于心,特別是張五也將離去后更顯迫切。
從惆悵不舍,到堅定信念,追求內自我生活的決心,短短八句話,寥寥四十個字,就寫出了詩人由曲折到明朗的心路歷程。
后記:
“五湖千萬里,況復五湖西”,此次張五離京后先歸宣城,而后游蜀中,再至瀟湘和洞庭,最后回到故鄉,余生再未出仕。
盡管王維并沒有如張五那般,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決然轉身,瀟灑離去,但他內心的千回百轉,也令其欲罷不能。
天寶三載(744年),王維買下宋之問位于輞川山谷的輞川山莊,而后就過上了半仕半隱的生活,終于實現了心中的夙愿。
“不妨飲酒復垂釣,君但能來相往還”,隱居終南山時,王維曾邀請張五前來相聚,我們無從知曉,他們余生是否再相逢。
知君舊時好,無論如何,曾經晨昏與共,相知相伴地走過彼此的生活,就是人生的最好,如此想來,見與不見,又何妨呢?
參考資料:
《唐才子傳·卷二》
《新唐書 王維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