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載遺珍
展出了以中國文化遺產(chǎn)標志“太陽神鳥金飾”為首的金沙遺址最富神秘色彩的 30 余件精品。
太陽神鳥金飾
商晚西周,厚度僅0.02厘米,外徑12.5厘米,重20克。
太陽神鳥金飾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是前所未見最具神奇色彩的器物,2005年被評選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標志。
其整體成圓形,鏤空的紋飾分為內(nèi)外兩層,整體效果如同剪紙一般。內(nèi)層一圈等距離分布12條弧形帶,似太陽順時針旋轉(zhuǎn)甩出的光芒,外圈是4只繞日環(huán)飛的神鳥,鳥喙微下勾,翅膀短小,爪有三趾,逆時針飛翔,構(gòu)成動感的旋律。
太陽神鳥金飾可能是紅色漆器表面的裝飾品,便如展廳內(nèi)以紅地相襯,愈有烈焰蓬勃之感。
其形態(tài)紋飾表現(xiàn)太陽,是太陽崇拜的象征物,展示了古蜀人對太陽、宇宙的觀察和想象。太陽崇拜是全世界原始部族普遍的信仰,但這樣規(guī)整而富于想象力的藝術表達則極其罕見。
四只神鳥完全一樣,制作時應使用了模具,進行精細地切割。
銅帶柄有領壁形器
直徑10.35厘米,圍繞圓孔有三只首尾相連,展翅飛翔的神鳥紋飾,造型與太陽神鳥金飾如出一轍,只是鳥頭刻畫更加寫實,有下勾的喙,其他如短小的翅膀,三趾的爪都與金太陽神鳥一樣,同樣反映了古蜀人的崇拜太陽和鳥的信仰。
器型看應該是插在基座上使用的。
金冠帶
直徑為19.6~19.9厘米,厚0.02厘米,捶揲dié而成。
表面鏨zàn刻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圖像為一個圓圈,一支箭,一條魚和一只鳥,長箭箭桿橫貫鳥頸,箭頭射入魚身,令人聯(lián)想三星堆出土的權(quán)杖,其上同樣刻畫了箭、鳥、魚的組合。
學者認為圖案表現(xiàn)了魚和鳥兩個氏族的合并,組成了魚鳧fú氏族。
古蜀國沒有文字,但古蜀人擅長形象思維,富于想象力,把復雜的內(nèi)容刻畫入圖文,進行簡潔的表達,后來形成了“巴蜀符號”(或稱“巴蜀圖語”),是介于文字和圖畫之間的系統(tǒng),只是太為難幾千年后的解讀者了。
金冠帶的使用方式可能是鑲嵌或縫綴在冠帽上的裝飾品,也可能直接戴在頭上。
金面具
金沙遺址祭祀?yún)^(qū)共出土了兩件金面具,第一件是小金面具,2001年出土,寬4.92厘米,重5克。梭形雙眼,大耳高鼻,大嘴微張,鏤空而成,并未在展廳。
第二件是2007年,在離小金面具很近的一個圓坑里,考古工作者無意間發(fā)現(xiàn)金面具的小角,小心地與泥巴一起取出,清理、展開后才發(fā)現(xiàn)又是一件金面具,長20.5厘米,厚度0.04厘米,重46克,是同時期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金面具。
金沙的金面具與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在整體風格和制作工藝上都具有驚人的一致性,表現(xiàn)了文化的傳承關系。
它們可能是青銅人頭雕像的面部裝飾,用于祭祀,是神權(quán)和王權(quán)的象征物。
金沙遺址還出土了鳥首魚紋金帶、喇叭形金器、蛙形金飾等,其金器種類繁多,內(nèi)涵豐富,展現(xiàn)出絢麗多彩的古蜀特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